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篇一: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例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课题名称: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所在院(系)部:专业名称: MK2110数控磨床动力学模拟与床身结构优化设计(楷体三号加粗)王亮学号: XXXX1 赵丽讲师李艳讲师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XX 年 00 月 00日说明1.根据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规定》,学生必须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由指导教师签署意见、教研室审查,系教学主任批准后实施。
2.开题报告是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学生应当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开题报告不合格者不得参加答辩。
3.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逐条认真填写。
其中的文字表达要明确、严谨,语言通顺,外来语要同时用原文和中文表达。
第一次出现缩写词,须注出全称。
4.本报告中,由学生本人撰写的对课题和研究工作的分析及描述,应不少于XX字,没有经过整理归纳,缺乏个人见解仅仅从网上下载材料拼凑而成的开题报告按不合格论。
5.开题报告检查原则上在第2~4周完成,各系完成毕业设计开题检查后,应写一份开题情况总结报告。
篇二: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本海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表论文题目: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的“美国因素”学院:政法学院系别:政治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姓名:陈健学号: XX01101101 指导教师:兰岚(副教授)填表时间: XX 年 4 月 8 日篇三: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附件3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题目:中国大豆贸易失衡的原因及对策浅析学院:______国际经济学院_______ 专业:_____国际经济与贸易________ 班级:__国贸_____ B0902_______ 学号:____095211217_____ 姓名:____马聪________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中国大豆贸易的不平衡问题日益成为影响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以及中国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保住中国大豆的比较优势.提升中国大豆的竞争力成为目前一个严峻的课题。
所以,本文的研究有以下几点意义:一方面本文研究成果将有助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产业或产品(尤其是农产品)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本文研究成果也将能够为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宏观农业政策提供理论参考,促进中国大豆产业生产和贸易结构合理化,并将能够指导大豆生产经营者更好地面向世界市场进行生产经营,而有助于提高中国大豆乃至全部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于世界大豆贸易格局的研究,蓝昊、宣亚南(XX)分析了世界大豆贸易格局的现状,把20世纪80年代初期作为一个转折点,分两阶段详细地阐述了美国由对大豆贸易的全垄断到和南美的阿根廷与巴西成为寡头垄断,共同主宰世界大豆市场的过程。
深入探讨了南美崛起的原因,最后提出对我国的启示。
马增林(XX)从世界大豆主产国入手,分别探讨了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三国是如何支持本国大豆产业,从而给出我国发展大豆的策建议。
陈亮(XX)、陈智文、(XX)在其文章中都介绍了巴西之所以在大豆产业上快速发展,并成为世界大豆第二大主产国的成功经验,给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以借鉴。
何秀荣、李平、张晓涛(XX)详细介绍了阿根廷的大豆产业,阿根廷大豆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发展时间虽短,大豆产量和出口量目前却排名世界第三,他的成功经验同样值得我国学习与参考。
张清(XX)从国际贸易依存度这个指标考察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中国。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除了中国以外的其他三国大豆出口贸易依存度远远高于进口贸易依存度,而中国相反,进口贸易依存度逐年猛增,中国大豆进口量已排名世界第一,作者也提出中国大豆产业面临危机,须尽快扭转这种不利的贸易格局。
对于中国大豆贸易格局的研究,郭文斌(XX)回顾了中国大豆贸易的历史,并分析了中国大豆贸易的现状,指出中国曾是大豆原产地,大豆也是中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创汇的农产品,然而自1995年以后,需求量大幅增长,而产量停滞不前,导致中国由大豆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并且进口量逐年上升,现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魏蔚(XX)描述了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失去大豆生产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先后被美国、巴西和阿根廷所超越,并成为从三国进口大豆最多的进口国。
项东亮、丁卫国(XX)在阐述当前我国大豆生产和贸易现状时,指出我国大豆需求存在严重缺口,由于国内产出水平一定,只能依靠进口,而我国大豆进口的关税税率只有3%,使得进口大豆增强了竞争力。
通过以上文献整理,我们看到目前中国大豆产业受进口大豆冲击较大,大豆产业岌岌可危,这种情况下如何发展我国大豆产业?提高我国大豆产业的竞争力势在必行。
对于研究大豆贸易竞争力的国外文献比较少,主要集中在国内学者的研究。
在研究工具方面,大部分文献的研究数据集中在XX年以前,比较陈旧。
大部分学者依然仅运用RCA或T指数分析就武断地给出结论和政策建议,研究不够深入,一些学者在应用了比较新颖的指标进行分析的时候又没有全面地展开,所以本文在研究大豆竞争力时力求在模型工具的选用上更新颖、更全面具体。
在理论研究方面,钟金传(XX)、项东亮(XX)、乔娟(XX) 等学者对于大豆竞争力在近些年的不断弱化这个结论大部分学者已经给出比较一致的肯定,但有的学者如刘翔峰(XX)、章胜勇、李崇光(XX)、徐海滨(XX)、程国强等(XX)强调我国大豆已经完全失去比较优势和竞争力显然不够客观,因为我国的大豆还有一定量的出口,而且相对稳定,这说明我国大豆仍然存在竞争优势。
另外,秦富等(XX)认为我国大豆有较大的潜在比较优势,尤其在亚太地区有显著的区域比较优势,乔娟(XX)也认为我国豆粕的国际竞争力高于大豆和豆油,而且上升趋势明显。
有的学者把我国大宗粮食作物都归结为竞争力减弱,甚至消失,判断比较笼统,没有事实依据,显然不合理。
我国大豆在蛋白质含量和非转基因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
在探究大豆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上,很多学者只提出了一部分原因,并不完整,而本人比较赞同乔娟(XX)提出的产业内部各种直接及间接因素和产业外部各种商业环境因素如何决定和影响中国大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直接因素包括价格和成本,生产力水平和质量和安全。
关键词:大豆,贸易失衡,对策三、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1、主要内容目录第1章绪论1.1选题背景1.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4研究的内容框架及方法第2章大豆贸易失衡的现状及对我国的影响2.1世界大豆贸易格局的现状2.1.1美国和南美主宰世界大豆出口市场2.1.2中国领军世界大豆进口市场第3章我国大豆贸易失衡的原因3.1国际大豆市场寡头策略行为分析3.2生产消费因素分析3.3产业政策因素分析第4章我国大豆对外贸易的对策4.1宏观策略角度对策4.1.1走“进口大豆,发展加工业”的道路4.1.2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的补贴支持4.1.3树立中国非转基因大豆的品牌4.2微观企业角度策略4.2.1加强种子企业的发展4.2.2大豆加工企业需要规避经营风险第五章总结2、研究方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将会运用定性分析法、比较研究方法。
分析世界大豆贸易格局以及中国在世界大豆贸易中的地位。
在分析大豆贸易的国际竞争问题上,先以理论分析做基础,然后利用国内市场占有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指数等方法分析我国大豆的国际竞争力,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再次回归到理论分析,提相应的政策建议。
四、论文工作进度安排XX年3月8日前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XX年3月9日~3月16日与导师沟通完善开题报告。
XX年3月17日~3月21日完成开题报告ppt的制作。
XX年3月22日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答辩。
XX 年3月23日~4月10日搜集整理资料初步完成论文的撰写。
XX年4月11日~4月28日交付导师指出不足进行完善。
XX年4月29日~4月30日迎接好学院对论文中期的检查工作。
XX年5月中旬:毕业论文修改定稿并印刷装帧。
五、论文主要参考文献[1]程国强.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XX[2]朱希刚.中国大豆经济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XX[3]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XX[5]陈亮.巴西大豆产业发展经验[J].黑龙江对外经贸,XX(9),56一57[6]陈智文.巴西大豆生产、贸易特征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XX,2(3)[7]陈智文.美国大豆生产及贸易现状.世界农业[J],XX(1),巧一17[8]陈智文.巴西转基因大豆政策的变化及对中国的启示[J].拉丁美洲研究,XX年4月第28卷第2期[9]程国强.着力提高出口竞争力一中国农产品出口结构变化与政策建议[J].国际贸易,XX年第2期[10]程国强.中国农业面对的国际环境及其趋势[J].中国农村经济,XX年第1期[11]程国强,帅传敏,张金隆.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估计[J].管理世界,XX年第1期[12]崔卫东.基于比较优势的我国典型性农产品竞争力分析及成本结构探讨[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X年第3期[13]东北大豆产业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研究课题组.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论坛[14]樊依民.我国大豆进口相关问题研究[J].《粮食流通技术》XX(6)[15]郭文斌.对中国大豆贸易现状的分析和政策建议[J].时代经贸,XX年第73期[1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XX).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7]韩胜飞.我国大豆市场与国际一体化程度的发展及变化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XX年第4期[18]何秀荣,李平,张晓涛.阿根廷大豆产业发展与政府政策[J].农业技术经济,XX(1),60一64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