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本单元围绕“爱”这个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多想去看看》《一个接一个》《四个太阳》。
通过对本组课文的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学会去爱。
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园地二”,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展示台”“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
课题内容简说
《吃水不
忘
挖井人》
本课旨在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毛主席关心爱护人民群众,为人民解决吃水困难的事迹,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
《我多想去看看》
课文采用同样格式的两个自然段,通过一个山区里的小朋友很想去美丽的北京看看,一个北京的小朋友很想去美丽的天山看看,反映了各地人民之间心相通,血脉相连,以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一个接一个》
课文用儿歌的形式,再现了一个少年儿童想多睡会儿觉,想和学校的小伙伴开心地玩游戏,想听老师讲快乐有趣的故事的真实心理,使一个极富童真童趣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四个太阳》
本篇课文的作者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出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使我们从课文里体会到作者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愿望。
1.会认58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部分课文。
3.会背《汉语拼音字母表》,知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识字学词,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4.会读会背古诗,养成诵读经典古诗词的习惯。
5.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课外朗读,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1.会认58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
2.会背《汉语拼音字母表》,知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识字学词,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3.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课外朗读,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1.吃水不忘挖井人…………………………………………………………2~3课时
2.我多想去看看……………………………………………………………2~3课时
3.一个接一个………………………………………………………………2~3课时
4.四个太阳…………………………………………………………………2~3课时
语文园地二…………………………………………………………………2~3课时
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课文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学生为主体,
读写结合,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好习惯。
1.吃水不忘挖井人
读生字。
5.启发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6.组织全班交流。
三、指导写字。
(用时:15分钟)
1.出示要求会写
的生字,引导学生观
察:这几个字有什么特
点?写的时候应该注
意什么?
2.教师边范写边
强调书写要点。
(重点
指导“忘、想、念”中
心字底的写法:不要把
卧钩写成竖弯钩,第一
点是左点,不要写成
撇。
)
3.组织学生描红、
临写。
4.组织全班展示。
1.认真观察要求会写
的生字,交流书写要注意
的问题。
2.仔细观察教师范
写,跟着书写,掌握书写
要领。
3.描红、临写。
4.全班展示。
4.我会写。
吃主住以
叫江没
时:10分钟)齐声诵读课文。
2.启发思考:我们
在享受他人方便的时
候,不应该忘哪些人?
(永远记住那些为我
们的幸福作出巨大贡
献的人,也不要忘记关
心自己、帮助过自己的
人。
)
3.引导学生思考:
你知道有哪些感恩的
名言呢?
2.交流自己的读书感
受。
完成:
①住房不忘(建房
人)。
②吃饭不忘
()。
③读书不忘
()。
④()不忘
()。
3.全班交流汇报感恩
名言。
例:吃水不忘挖井人,
时刻想念毛主席。
()不忘
(),时刻想念
()。
板书设计
《吃水不忘挖井人》课堂教学片段
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师:听同学们读课文真是一种享受。
请齐读第一段。
这次有个要求:读后说一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
(学生齐读)
生1:故事发生在沙洲坝。
生2:故事发生在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
师:你们说得棒极了!那请你朗读第二段。
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挖井人指谁?听后交流。
(生读)
生1:课文中的挖井人指的是毛主席。
生2:还有战士们和乡亲们。
(板书:毛主席、战士、乡亲们)
师:你是从哪句话里知道的?
生: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
师:请同学们用线画下这句话。
我们提出的问题,要从课文的语句中去找答案。
师:为什么毛主席要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一口井?
生1:因为村子里没有水喝。
生2:因为村子里没有井,人们挑水很远。
师:请你用“因为……所以……”连起来说一说。
生:因为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所以,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
师:是呀,正因为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所以,乡亲们才不用去很远的地方挑水了,喝水方便了。
毛主席关心乡亲们的生活,为乡亲们做好事,谋福利。
你觉得毛主席是个怎样的人?
生1:毛主席是个有爱心的人。
生2:毛主席是个可敬的人。
师:是呀,我们很敬重毛主席。
让我们带着这种敬爱,再读一遍这一段吧。
第11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