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大学建校九十周年报道

河北大学建校九十周年报道

实事求是承九秩文脉笃学诚行育万千英才———写在河北大学建校九十周年之际时光荏苒,岁月腾挪,河北大学喜迎九十华诞。

作为河北省惟一由国家教育部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河北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布局中具有重要作用和特殊的区域地位,在提高河北省高等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上发挥着龙头和示范作用。

建校90年来,河北大学为国家培养出30多万名优秀人才,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成为高级领导干部、著名学者、知名企业家,为河北省乃至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近十年来,河北大学在“省部重点支持”和“省部共建”平台下,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布局优势和地处京津冀腹地的区位优势,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建设国内一流大学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今天的河北大学已经成为河北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窗口。

历史沿革篇:杏坛承雨花千树,滋兰树蕙展新颜河北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21年的“天津工商大学”。

教会大学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前驱和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学东渐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19世纪末,西方基督教差会和天主教修会在中国陆续开办了16所高等教育机构,其中仅有两所大学由法国耶稣会创办,即上海震旦大学和天津工商大学(今河北大学)。

早在1860年,法国政府就有以教会名义在天津创办一所高等学校的意图。

经过长达60年的酝酿和努力,终于在1921年,在天津马场道清鸣台创办了“天津农工商大学”,复定名为“天津工商大学”,这就是河北大学的前身。

这所大学奉利玛窦、南怀仁等前辈为楷模,实事求是,崇尚科学。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人才济济、群英荟萃,享有“煌煌北国望学府,巍巍工商独称尊”的美誉。

在先后经历天津工商学院、津沽大学、天津师范学院、天津师范大学等几个时期后,1960年学校改建为综合性大学并定名河北大学,于1970年由天津迁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定,延续着办学历史的光荣与办学成就的辉煌。

五十年代,学校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和400万伏静电加速器。

侯仁之、吴玉如、顾随、马沣等众多著名学者曾在学校任教。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姚依林、国际著名物理学家袁家骝、人民大会堂的总设计师张镈等是河北大学毕业生的优秀代表。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审时度势,不断深化改革,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办学空间、综合实力、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1981年在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创立了河北省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为河北引进了第一位中科院院士;1999年培养出河北省第一位中科院院士……河北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国家和河北省委、省政府的一贯支持。

1960年、1962年、1978年、1984年、1996年,先后五次被河北省委确定进行重点建设。

2000年,河北省政府对《河北大学面向21世纪建设与发展规划》进行论证并批复,对河北大学提出“建设国内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

在河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2002年得到教育部、财政部的重点支持。

2005年,河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共建协议,为河北大学的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里程。

李岚清、陈至立、李铁映、彭佩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河北省委、省政府历任主要领导曾多次到河北大学视察指导工作。

世纪之交以来,河北大学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建设“国内一流大学”的决定,抢抓机遇,奋力争先。

2001年,学校率先在河北省高校启动新校区建设,被列为河北省十大重点工程之一,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空间。

同年,学校创建了河北省第一所独立学院——河北大学工商学院。

2005年,河北省职工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并入河北大学,从而使学校学科涵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其他全部12大门类,综合优势进一步完善和突显。

目前,河北大学已拥有校本部、新校区和医学部等6个校区,占地近3000亩。

学校设有29个二级学院,各类全日制在校生(含留学生)47000余人。

学校拥有87个本科专业;3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分布在除军事学以外的十二大门类;专业硕士学位点19个,占全省总数的四分之一,且为河北省惟一的教育部专业学位教育改革试点;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分布在哲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九大学科门类。

拥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4个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15个河北省重点学科;拥有1个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河北省重点实验室(基地)。

建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特色专业。

学校还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教育系统首个延安精神教育基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大学生创业培训与就业实验基地、北京军区第一批国防生依托培养高校。

今天的河北大学,是河北省学科专业设置最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也是河北省办学规模最大的大学。

九十年的丰厚积淀,涵养了河北大学独特的人文底蕴。

学校图书馆藏书390万册,藏书量居全国高校前30位,居河北省各类图书馆之首。

馆藏古籍18万册,系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由南怀仁木版印制,另行设色的《坤舆全图》,世界独一无二,价值连城。

博物馆馆藏动植物标本120万件,文物8000件,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70多件。

后勤集团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两所“后勤社会化改革典型院校”之一。

附属医院具有百年历史,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功能为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教学主楼、逸夫研究生教学楼和附属医院大楼均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漫步校园,古木参天,修竹成林,“毓秀园”曲径通幽,“坤舆湖”开阔明丽。

网络、后勤、医疗共同建立起高品质的校园服务体系,为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

人才培养篇:博学求真强素质,惟恒创新铸精神(一)实施人才战略,优化师资结构河北大学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聚集大批名师执鞭杏坛,宏文列教。

蝗虫分类专家印象初院士是河北省引进的第一位中科院院士,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科学院遴选为中国当代科技精英之一。

宋大祥院士是河北培养的第一位中科院院士,被国际同行誉为“中国蜘蛛研究的首席”。

斗转星移,顾随、漆侠、詹锳、滕大春等一代大师的身影渐渐远去,新一代杰出人才正纷至沓来、层出不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获得者李正平、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杨宝忠、国家级教学名师孙健夫……越来越多的中青年教师成长为河北大学建设与发展的中坚力量。

新时期,学校进一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双轮驱动,多措并举,不断为杰出人才提供发展平台和成长空间,使他们成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动力源和加速器。

一是实施跨国师资培训,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除采取师资预留、校外交流培养、研究生学历师资班等多项措施妥善解决规模扩大与质量提升的矛盾外,学校创新师资培育机制,实施“跨国师资培训计划”,分批选派100余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加拿大、英国等国外高校进修学习。

目前,已有五批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学成回校任教;2010年启动优秀青年教师国外攻读学位计划,目前已有两批共50人赴马来西亚攻读博士学位。

二是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促进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

学校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事业提升空间。

目前为止,学校硕士生导师达到840人,博士生导师110人,越来越多的引进人才凸显于其中,在河北大学这片沃土上扎根立业;学校还着力培养选拔一批优秀中青年高层次人才担任博士生导师,既改善了导师队伍结构,又有效增强了一批优秀学术骨干的稳定性。

学校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已近50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

此外,河北大学还利用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软引进多名两院院士来校工作,有力地提升了学校的学术层次,促进了学校的人才队伍建设。

同时,与美国、日本、俄罗斯、蒙古等国的4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交流协作关系,先后邀请10余个国家的百余名专家来校任教。

(二)强化“融通”理念,创新教育模式河北大学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丰富和发展两大课堂协同育人理念,积极探索两大课堂互动互补互融的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实现途径,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素质教育体系,形成了鲜明的育人特色。

2005年起,学校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按学科大类招生,拓宽专业口径,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实施选课制、辅修制、双学位等多种制度,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确立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2006年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坚持基础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研究与实践并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原则。

在“平台加模块”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课程体系,将全部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四种课程类型;引入了研究性教学理念,倡导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增设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单独设置实验课,单独考核,单独计算学分,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009年,学校召开第六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提出“融通”的育人思想,探索实施“本科教育融通制”, 试行“三学期制”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

河北大学的“三学期制”,注重将长学期的稳定性、连续性与短学期的灵活性、自主性相结合,给学生以更加弹性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更具自主性地构建知识结构,提高职业竞争力。

“三学期制”的推行逐步扩大了选课范围,为学生跨院、跨专业选修多种课程、修读辅修专业和双学位创造条件,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从事创新性实验和学术研究提供必要的空间和时间保障,促进学生的知识、经验与能力结构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

学校以“三学期制”改革为切入点,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引领,注重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逐步优化课程结构为切入点,坚持贯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通、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相融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通、招生培养与就业创业相融通的“本科教育融通制”,重点推进通识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突破单纯的知识传授,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观察判断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

2001年、2007年,学校两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均取得“优秀”成绩。

学校始终秉承“以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的研究生教育理念,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

在全国率先实施研究生招生“三公开”阳光工程;创新培养机制,强化教育督导,推进信息化建设,在河北省首推“双导师制”和“红黄牌”警示制度;创新思政工作模式,大力推进延安精神“三进”工作和研究生国防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