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供水企业水质检测实验室管理现状及规范化运行

供水企业水质检测实验室管理现状及规范化运行

供水企业水质检测实验室管理现状及规范化运行
发表时间:2016-12-13T10:26:43.247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22期作者:陈浪
[导读] 摘要:水质监测水平的高低,对城市居民用水有很大影响。

为推进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范化,保证供水企业生产和用水安全,就必须稳步提升水质检测水平。

汉滨区水利局陕西安康 725000
摘要:水质监测水平的高低,对城市居民用水有很大影响。

为推进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范化,保证供水企业生产和用水安全,就必须稳步提升水质检测水平。

文章通过分析当前供水企业实验室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就如何改善实验室管理质量、提升水质检测水平提出了个人的观点与建议;旨在促进水质管理规范化运行,为城市供水行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供水企业;水质检测;实验室管理
城市供水,是城市经济运行、居民生活以及身体康健的物质保障。

根据国家建设部《城市供水行业200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及其相关要求,第一类水司(日供水量峰值100万m3)到21世纪末,可实现89个水质项目并符合既定的水质指标值,让该类水司能接近全球供水水质质量。

基于此,我们应重视并积极开展供述企业的实验室工作,构建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供水实验室,有序推进水质目标的落实。

一、当前供水企业水质检测实验室管理现状
(一)管理意识不强,未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
在政府的包揽下,城市供水企业无法自觉、主动应对市场。

企业仍保留传统经济时代的水质检测理念,检测不考虑成本,效率报告,水质检验目标不合理等。

正因为缺乏先进的管理意识,很多供水企业害怕甚至排斥市场竞争。

与此同时,供水企业尚未形成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其工作准则为完成任务,而不注重整体质量。

此外,国内很多供水企业水质检测实验室还存在资金不足、检测人员技术不高、分析测试设备滞后等问题。

有些实验室仍采用手工记录的方式进行数据管理,这就无法集中分析实验中获取的某些基础数据。

管理混乱、质量意识低,无疑阻碍了水质检测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内部设置不当,管理难度大
供水企业水质检测实验室,以业务科室为主,这就使得实验室规模减小,功能过于单一。

检测人员、设备设施的使用率较低,现有的经费被多次分割,加之各学科的互相渗透,均不利于提升检测技术人员的实验技能、创新意识以及操作能力。

各科室中,相关人员的管理水平高低不平,且未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体系,管理秩序上比较混乱。

这就降低了实验室管理的自主权与灵活性,同时也影响了检测人员的工作能动性和积极性。

由于长时间处被动状态,检测人员无法放手工作,这就容易引起管理疲软,“捣浆糊”等不良作风。

加上部分领导未根据实验室发展需求更新检测设备,使得很多设备空置,从而降低了检测设施的使用率。

(三)未形成激励-准入制度,检测技术人才短缺
受管理体制影响,国内水质检测领域同别的领域相似,也存在用人制度僵化等内部体制性缺陷,对人才队伍的壮大、发展有着极大的阻碍作用。

客观上,水质检测实验室技术人员每年、每日都在重复某些简单性的技术劳动,未能深入接触高新技术,缺乏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

他们的知识在逐渐老化,老本最终会吃光。

长长时间在该种技术环境内生存,自然无法培养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因而也就满足不了时代发展。

计划经济背景下,未形成准入制度,不管技术人员亦或非专业技术人员均可进入,这也是实验室检验水平差异性的体制原因。

二、促进供水企业实验室管理规范化的对策
(一)加强引导,转变管理观念
有些供水企业错误地认为,检测仪器就意味着检测能力,于是肆意外购检测仪器设备。

但,因当前设施环境、检测人员不合理,使得仪器设备容易闲置;与此同时,不重视维护和管理水质检测仪器,这也降低了其使用寿命。

基于此,笔者建议供水企业实验室应适时转变观念,购置和实验室实际检测能力相适应的仪器设备,并就仪器操作对专人展开培训;定期维护、保养仪器设备,使各类设备均能得到高效使用。

此外,供水主管机构应集中分配、积极引导,构建和完善区域资源共享制度。

各级政府部门、城市供水企业,应逐步加快水质管理,正确看待城市用水安全的价值,将供水水质管理放在维护城市供水安全的首位,并在实践中予以落实。

应设立供水水质管理部门,以便对供水水质提供科学领导。

应将供水水质作为工作主线,逐步推进供水生产管理,并同地方政府共同保护水源地,不断完善供水尤其二次供水设施,维护城市供水安全。

(二)规范程序,更新确认检测方法
有些实验室所采用的检测方法未经确认,检测结果缺乏应有的精准度;实验室内部未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检测数据违背科学规律,其准确性无保障可言。

为此,笔者建议城市供水主管机构能委托或自行组织技术比拼、盲样考核等多项活动,引导检测机构积极参与和获取国家/省级举办的质控考核或者能力验证,促进检测能力稳步提升。

现阶段,质量技术监督机构多通过“PCR 标定”或者是“显微镜读取”检测瓶(桶)装用水。

但,上述检测方法均无法现场执行,而只能通过取样的方式拿回实验室后完成。

基于上述,我们可积极引进水质检测技术。

如某司通过引进便携式ATP荧光仪,可对水质检测提供下列支持:1)有效抽查非法添加物质样品,并节约检测成本。

2)填补瓶(桶)装饮水,能够实现快速抽检。

(三)健全机制,重视数据分析与评价
部分供水企业或者主管部门,未形成良好的水质上报机制。

实验室忽略水质数据分析、评估,使得大量检测数据被浪费,政府部门由于缺乏充分的水质数据而未能作出准确决策,对地方供水行业未来规划有很大影响。

为此,笔者建议实验室应构建和实施水质数据分析-评估机制,促进水质检测和企业生产调度、水厂改造之间的有效对接,从而维护城市供水安全。

应认真落实信息公开机制,让广大群众能够了解、参与并监督水质检测。

一般情况下,水质情况较为稳定时,测定值不会出现大范围波动。

通过比较历史监测数据,若数据波动较大,则需加以论证。

假如数据变化是因为污染事故导致,之后的监测结果也有遵循某种变化规律,此时则应利用在线仪进行频繁监测。

(四)创新模式,积极引进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为改善实验室管理质量,部分水质检测实验室逐渐引进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

供水主管机构应加快推进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引导供水企业规范使用LIMS,使水质检测效率、数据更为准确。

供水企业应根据国家提出的检测项目、频次及相关标准,对源水、管网水以及出厂水进行检测,并做好资料分析与水质报表上报。

应定期检测管网末梢的细菌、浊度等相关指标;将检测结果作为企业生产的指导,确保其符合国家规定。

应认真执行水质检测数据上报机制,提高水质检测数据的真实性。

针对某些违规上报、供水水质不达标的供
水企业,应通报全行并予以批评。

三、结论
安全、优质供水是城市发展的永恒话题。

在我国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代,供水安全不对供水企业发展、社会稳定均有很大影响。

只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我国法规、标准构建和完善城市供水保障体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逐步推进水质检测实验室规范化管理,才能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推动城市经济与水质行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欢,黎锦泉.供水检测实验室信息系统建设中的问题探讨[J].城镇供水.2014(02)
[2]尹云霞,马冬梅,李昊鸿,李朝侠.水质检测等级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J].城镇供水. 2011(06)
[3]詹秀兰.浅谈实验室水质检测几项操作的注意事项[J].科技致富向导.2014(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