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整合杜甫与律诗一、律诗简介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超过8句,即10句或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偶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
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二、杜甫与律诗杜甫与李白,都是伟大的诗人,但又都是个性迥然不同的伟大诗人。
表现在诗体上,李白喜欢自由、少束缚的歌行体,而杜甫则喜欢格律严谨、章法严密的律诗,尤其是七律。
可以说,杜甫在这方面的成就,是古代诗人所难以企及的,对中国的诗歌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杜甫以前,七律多用于宫廷应制唱和,这类诗内容贫乏,其语言也平缓无力,佳作也不多。
到了杜甫,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更主要的是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可能性。
七律同五律一样,是固定的诗型。
但杜甫将它用于比五律稍大的篇幅,使之能包含相当大的容量;在语言节奏方面,虽然七律每句只比五律多二字,但经过杜甫的精心调节,却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变化。
于是,七律成为一种既工丽严整,又开阖动荡,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的诗型。
三、如何鉴赏律诗近年来,高考所选择的诗体有以绝句为主转向律诗的倾向。
如果对律诗的结构、修辞、音律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把握,形成较为理性的认识,对应付高考大有禆益。
那么如何去鉴赏律诗呢?1.掌握结构特点著名文史专家施蛰存先生对律诗结构总结说:“(律诗由四联组成)中间两联是律诗的主体,但这是艺术创作上的主体,而不是思想内容的主要部分。
一首律诗的第一联和第四联连接起来,就可以表达出全诗的思想,加上中间两联,也不会给思想内容增加什么。
”施先生的话告诉我们:判断律诗的思想内容时,可先略去中间两联,直接把第一联和第四联连接起来读,就可以基本上得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了。
2.注意用典律诗用典,一般出现在中间两联,有时出现在尾联,出现在首联的时候极少。
如果是怀古诗,则用典是它主要的修辞手段。
若对仗的一联诗句,上联用典,下联也会用典。
这两个典故要么意义相同,要么意义相反。
那么,只要了解其中一个典故的意义,即使另外一个不知道,也可以类推而知了。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最具特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为历来评论者所公认的——“沉郁顿挫”。
所谓沉郁,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
所谓沉,主要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主要是就情感的浓郁而言。
所谓顿挫,从字面上看,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从结构上看,顿挫往往表现在起承转合处,它表现为纡徐斗健,交互为用,按理循脉,或起或伏,有情有景,相间相融。
沉郁和顿挫是不可分割的。
沉郁凭借顿挫,顿挫服从沉郁。
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杜甫极善于运用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手段,使沉郁之情巧妙地寓于跌宕有致、徐疾相间的顿挫中。
本专题前三首诗均能体现杜诗的这一风格,尤其是《兵车行》,应该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典范作品。
沉郁,表现在诗中满腔郁愤的悲痛之情上。
顿挫,则表现在句法和用韵上(具体内容见《兵车行》“诵读,整体感知”部分)。
杜诗沉郁顿挫诗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
古诗的形象一、理论讲解本专题诗歌《兵车行》和《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从形象落笔,通过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兵车行》塑造了一个“行人”的形象,通过行人的语言,点出了千万征夫戍卒的相同或相似的遭遇。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通过王昭君的形象来抒发自己的胸怀。
把握诗歌中塑造的形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鉴赏阅读诗歌,“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在高考中多有涉及,它要求从整体上把握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画中的人物形象和自然界的物象,把握形象的典型性,把握物象的个性特征。
在高考中,从把握形象方面考查,设题常常为人物的动作、心情、见闻、品质、追求等,有时会加上人物身份类别的判断;物象的特征,物象蕴涵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
也有的和其他考点交叉考查,设题常常为塑造形象的方法、技巧、语言特色及对该形象的评价等。
关于古代诗歌的形象,下面作一具体拓展分析。
(一)诗歌鉴赏中常见的“形象”分类1.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或称为抒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
前者如《旅夜书怀》中的无依无托,漂泊不定的杜甫形象。
后者如《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的王昭君形象。
2.蕴涵某种品质或思想的物象。
如《旅夜书怀》中的“沙鸥”形象,韦应物《闻雁》中的“雁”的形象。
(二)诗歌中常见的塑造形象的方法1.细节刻画。
人物形象多着重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
如《兵车行》中“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这样一个细节不仅揭示了役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而且也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
2.烘托。
如《兵车行》的开头、中间、结尾分别描绘的凄惨送别场面、凄凉荒野场景、阴森战场白骨画面,有利地烘托出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揭发出“开边”政策的罪恶。
3.对比衬托。
如李商隐《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本是借咏秋日之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但诗人却先写它春日的情景。
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的零落憔悴。
4.比兴手法。
如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全词巧妙沿袭了《诗经》的比兴手法。
上片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思妇怀远之情的深长和凝重。
下片直述思远恨别的情怀,并点明思妇怀远的时间(月明)、情状(倚)和地点(楼)。
5.抒情方式。
抒情主人公可以直抒胸臆,如杜甫的《旅夜书怀》;可以情景交融,如杜甫的《客至》;可以寓情于事,如杜甫的《兵车行》。
二、真题剖析(2013·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酬孝峙①[清]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
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
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③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
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表现手法。
词作上片前两句描写了词人的容貌形象,后两句则表现了词人的品质。
这位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俨然正怒目睁睁地睥睨环宇;一副面带“病”容又颧骨凸起的奇特形状,一个“怪”字写出了他容貌奇特的整体特征。
其中,“发短”暗对清朝的“长辫”,是极有胆识的艺术展现。
而他的心态却仿佛终南山石罅里一根蔓延的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
三、技法规律正确把握形象鉴赏的步骤方法:(一)人物形象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分析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等,要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
2.分析描写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
3.要分析出人物形象的情感、思想。
(二)物象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分析诗中描写叙述了物象的哪些方面,要关注描写用语及带有感情色彩的评价字眼。
2.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进行理性的有关人的品质或理想的深层分析。
3.要分析出诗中具体景物的象征意义及内涵。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这首诗用极其凝练的笔墨,描画出一幅深山雪夜借宿图。
首句“日暮苍山远”勾画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赏析。
答案勾画了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表现了旅人的劳顿孤寂。
(2)尾句“风雪夜归人”中的“人”,有人理解为客人,有人理解为主人,你怎样理解?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①“人”理解为客人。
这一句描写了一个人奔波于荒山之中,冒着夜雪投宿的形象。
句中一个“归”字写出了客人有如归家的亲切感。
(言之成理即可)②“人”理解为主人。
整首诗前两句写“我”投宿之前的事,后两句写投宿之后的事,尾句应是“我”在深夜中、卧榻上听到主人在院内的动静。
(言之成理即可)1.政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政治忧患来自于入世精神,一个超脱世情的人,自然不会“杞人无事忧天倾”。
杜甫的政治忧患,源于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源于“再使风俗淳”的理想。
杜甫面临的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
一切不合理的现状,都进入了他忧患的视野。
而国家民族的衰微,则是他忧患的核心。
杜甫的政治忧患反映了一种社会良知的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但杜甫敏锐的感受和准确的预见因多种原因并没有得到执政者的重视。
“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谒先主庙》),就是这种忧愤心理的生动写照。
应用指南该材料可应用于“忧患意识”、“社会良知”、“责任”、“遭受冷遇”等话题作文中。
以天下为己任的杜甫,怀着“再使风俗淳”的理想,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国家民族的衰微,自然成为他忧患的核心。
他的忧患反映了他的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他虽因多种原因并没有得到执政者的重用,但仍是入世者的楷模。
2.关注民生的杜甫杜甫热爱人民,关心民众生活,为他们的不幸而忧心忡忡。
在中国文学史上,并不乏关心民生的诗人,那些伟大的或优秀的诗人们,常常都表现出对人民的关心和热爱之情。
但是,像杜甫这样,从身受感同而引发的对人民苦难的深切了解和关心的却并不多见。
应用指南该材料可应用于“关心民生”、“理解”、“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等话题作文中。
杜甫博大的胸怀,关注的是社稷苍生。
茅屋秋风,念的是天下寒士;锦水春月,盼的是战乱尽平。
会飘的石头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一次中层干部会议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石头怎样才能在水上漂起来?”反馈回来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把石头挖空”,张瑞敏摇摇头;有人说“把它放在木板上”,张瑞敏说“没有木板”;有人说“石头是假的”,张先生强调“石头是真的”……终于有人站起来回答“速度!”张瑞敏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正确!《孙子兵法》上说‘激水之族,至于漂石者,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