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国债原理PPT课件
17
(二)国债结构 国债的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性质的债务相互搭配,以及债
务收入来源与发行期限的有机结合。 ▪ 1、应债主体结构:社会资金或收入在社会各经济主体之
间的分配格局。 ▪ 2、国债持有者结构或应债资金来源结构: ▪ 3、国债期限结构 短期国债:1年以内 中期国债:1-5年 长期国债:5年以上 永久国债:没有偿还期
▪ 国债分为国库券和公债,国库券是一年期以 内包括一年期的国家发行的债券,利率相对公 债低,但比同期定期存款的利息高,流通性好, 被成为金边债券,一般国库券是由财政部发行, 用以弥补财政收支不平衡。公债是一年期以上 的中长期债券,利率较高,同时风险性大和变 现能力较差。大多是为筹集建设资金而发行的 一种债券,也有弥补赤字的债券。
18
(三)国债负担 包括:
➢ 1、认购人负担 ;
➢ 2、债务人负担即政府负担; ➢ 3、纳税人负担; ➢ 4、代际负担:当代人的债务负担转移给后
代人,或者说当代人把应当承担的公共产品 的成本转移给后代人承担。
19
(四)国债限度:即国债适度规模问题 1、绝对规模 ▪ 历年累积债务的总规模; ▪ 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 ▪ 当年到期需偿付本息的债务总额。 2、相对规模 第一,社会偿债能力指标:用于衡量全社会对国债负担
➢ 灵活性
固定性
➢ 权威性——与私债的区别
2
公债特点
a、它是一种非经常性的财政收入 b、国债具有偿还性 ,是一种预期的财 政支出 c、认购上的自愿性
与私债的区别?
3
国债与有关经济范畴的关系
举债目的不同:国家举债主要是满足宏观需
要,不以营利为目的;私债有营利需要
信用基础不同:国家信用基础雄厚—政治权力依
7
3、我国国债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刚刚成立的1950年(人民胜
利折实公债) 第二阶段:1954-1958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第三阶段: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矫
正“既无内债也无外债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的错误观点)
8
9
新中国发行的最大面值公债
10类、结构和负担 ▪ (一)国债的种类
20
国债负担
绝
对
国额
债 规
指 标
模
的
衡相
量对
指 标
额 指 标
历年累积债务余额:历年国债发行额之和扣除 已偿还本金后的余额。
当年国债发行总额:某财政年度国债发行额。
国债负担率--主要是累积负担率--国际 公认的警戒线为60%--欧盟标准。
国债偿债率--主要是当年偿债率--警戒 线为全国偿债率10%,中央偿债率15—20%
▪ 记帐式国债:以电脑记帐形式记录债权,通过无纸 化方式发行和交易,可以记名、挂失。
▪ 无记名(实物)国债:是一种实物债券,以实物券 的形式记录债权,不记名、不挂失,可上市流通。
▪ 中央政府发行的称国家公债,地方政府发行的称地 方公债。
16
思考:国债、公债、国库券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 购买债券可以认为是一种投资方式,视同购买 股票、保险、房产等。
国
托,私债信用基础为有限的财产、收入
债
与 私 债
存在期限不同:债务偿还期限不同;直 接债务主体存在期限不同。
债券流动程度不同:与债务主体信用覆 盖范围成正比。
4
国债的特性
-同税收相比
自愿性:
完全自愿认 购,否则,是 国债的“异 化”。
有偿性:
政府发债 是以偿还、 付息为条件 的信用行为
灵活性:
规模、期 限、利率 等都非常 灵活的筹 资方式
1、以国家举债的形式为标准:国家借款与发 行债券;
2、以筹措和发行的地域为标准,国债分为内 债与外债;
3、以债券的流动性为标准:可转让公债与 不可转让公债;
4、以发行的凭证为标准:凭证式国债和记账式 国债。
15
▪ 国债主要分为记帐式、凭证式和无记名(实物)国 债三种。
▪ 凭证式国债:是一种国家储蓄债,可记名、挂失, 以“凭证式国债收款凭证”记录债权,可提前兑付, 不能上市流通,从购买之日起记息。
的承受能力。 ▪ 国债负担率=国债累计余额/GDPX100%; ▪ 居民偿债率=当年国债发行额/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X
100%。 第二,财政偿债能力指标:用于衡量政府对国债的还本
付息能力。 ▪ 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额/中央财政收入 X 100%; ▪ 债务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中央财政支出 X 100%。
5
(二)国债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的条件: ➢ 公共收入不抵公共支出:必要性 ➢ 社会存在可供借贷的闲置资本:可行性
公债发行条件的漫画
6
2、国债发展的阶段: ➢ 20 世纪30 年代以前的西方国债理论 ➢ 20 世纪30 年代以前, 西方国债理论主要是以古典经济学家的国债
理论为代表, 他们对国债基本上持否定的态度, 大部分人坚持国债有 害的观点。尤其是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大多数古典经济学家 反对国家对市场和私人经济活动进行干预。与此相对应, 在财政领 域, 他们坚持平衡预算, 认为通过举债为支出融资则会使支出的成本 和收益的联系不那么紧密, 从而导致政府行为约束的减弱甚至丧失, 而这对经济发展的危害性是巨大的。 ➢ 20 世纪30 年代以后的西方国债理论 ➢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越来越明显, 尤其是 1929 年至1933 年大危机的爆发, 动摇了经济学家们对市场经济内 在稳定机制的信念, 客观上要求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 的健全财政政策, 要求政府干预经济以尽快摆脱危机、实现复苏和 更进一步的发展。这种认识反映在国债理论上, 就是大多数经济学 家对国债的态度开始由否定转向肯定, 由认为国债有害于经济转向 认为国债可以有益于经济,尤其是在凯恩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之 下, 终于为大多数经济学家和社会所接受。具体来说, 国债有益论的 最根本的论据就是国债对于一国经济是有益的, 它有利于刺激经济 增长, 有利于扩大就业, 并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外部环境。
第四章 国债原理
国债如果不过分的话,将给我们一种 国家的幸运。
——亚历山大.汉密尔 顿
1
▪ 一、国债及其产生和发展
(一)国债的含义
(public debt or government debt)
➢ ——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 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 自愿性
强制性
➢有偿性 区别于税收的 无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