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理教学中点滴体会

物理教学中点滴体会

物理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体现寓教于乐,应多一些兴趣,少一些约束;多一些探究,少一些验
证;多一些疑问,少一些结论;多一些观察,少一些灌输。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怎样体现教师的教法改革,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一直是物理教师努力工作的目标,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几年的教学经历中总结以下几点:
一、多一些兴趣,少一些约束
兴趣是学习的助手,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海洋的向导。

一旦学生对某一事物有兴趣,心理上就会处在一种激奋状态,学习起来便感到信心百倍。

只有产生一种迫切探求知识的欲望,他们才会去研究、去探索,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首先请一个同学从一个小口罐里试着用筷子夹出一乒乓球,当这位同学急的满头大汗也夹不出来时,其他同学在下面都跃跃欲试,趁势再点上两位同学先后“上场表演”,结果还是一样。

如我在讲大气压强一节时,通过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学生的好奇心很强,都想亲自做一做这个实验,我让他们找两个认为全班最大力的学生出来,然后安装好实验,抽出空气,让这两个同学拉,结果拉不开。

我又再让两个同学出来,每边两个再拉,费了很大力才拉开。

再引入大气压强的概念,同学们的学习情绪高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感到学物
理有趣。

少一些约束,在教学中,如果老师的地位凌驾于学生之上,学生不敢多想,更不敢想象和创新,因此学生的潜能无法开发,所以教师要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心情,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少一些约束,极大的调动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探
知的欲望。

二、多一些探究,少一些验证
探究是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进行感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训练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教学中应让学生自行探索、自行研究。

例如在“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每组有如下器材:一个检流计、一个线圈、一个条形磁铁、一个马蹄形磁铁、一个直铁棒、导线若干,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实验电路图去研究、探索电磁感应现象。

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大多数学生都能将导体切割磁感线的情况和条形磁体穿过闭合线圈的情况统一起来,认识到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是:回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学生通过自己研究和观察物理现象,理解得深,掌握得牢,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获取了物理知识,而且使学生掌握了获取物理知识的方法。

过去的教学中比较重结果,在实验验证这一步上,一般只是教师演示,寻求结论,这与现在推行的让学生自主探究的观点是不相
符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少一些验证性试验。

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小的时候就爱问“为什么”对一切事物总有许多问题,从而产生了想弄清楚的欲望,对他以后成为一名科学家打下了基础。

可见疑问能产生动力,疑问孕育着发现,所以让学生处景生疑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如: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在作完斜面小车的演示实验后,可围绕实验提出如下问题:运动的小车为什么会停?小车运动的距离为什么有近、有远?小车为什么从同一高度滑下?假如平面特别光滑,以至于没有阻力,小车将会怎样运动?经过教师一环扣一环的提问,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由一个问题的解决,迅速过渡到另一个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特别注意来自学生的不同声音,如“小车停下来的原因是因为小车没有受到了力的作用”等等,这说明他的智力在接受挑战,这时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开阔思维,并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少一些结论,并不是不要结论。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注重的不是让学生怎样得出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鼓励他们用各种手段去感知研究对象,从不同思路去寻找更多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即使当学生得出结论后,还要接着提出:“你还知道哪些?”“还可以怎样想?”“还可以怎样做?”等问题。

让他们有不同思路,用不同方法,继续想下去、做下去。

学习不在于知识本身,不在于掌握一些
结论,而在于掌握学习的过程。

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学会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一些自然现象,这是作为一名物理教学教师最注重与最关注的。

如:在学了《大气压强》后,我是这样设计教学
的:先提了一个问题:“你们在打吊针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
问题一出,学生们就议论开了,通过了几分钟的讨论、归纳,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们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发现:
(1)输液瓶口插了两根管子。

(2)药瓶要吊在高处。

(3)输液瓶如果挂得太低,或输液瓶里没有了药液,血会倒流。

(4)药瓶中的药液是匀速滴注的。

对学生的细致观察我给予表扬并鼓励他们自己解释这样做的原因学生的热情一下高涨起来。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几个问题,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先通过组内讨论共同拿出一个最佳的答案,然后进行组际交流,随着讨论甚至争论的不断展开,他们很快就解决了一个个的疑问。

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且非常死板,稍一变化,就不知从何入手。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多一些观察与思考,少一些知识灌输,让学生跳出这个被动接受灌
输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多与少”,当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今后会更加努力探求与总结教
学心得,引导学生学好物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