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届高考历史考点跟踪复习训练14(有答案)

2018届高考历史考点跟踪复习训练14(有答案)

[训练目标]新航路开辟(殖民者东来中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两次鸦片战争后,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币制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初期(中国民族工业萎缩,外国资本主义逐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1.(2015·江山高三5月质检)“一带一路”是自东向西的东西经济交流共荣之路。

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辟的自西向东的新航路()A.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B.使欧洲的农民深受其利C.推动了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D.很快就使中国融入欧洲市场2.(2015·天津河东二模)有学者称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几个满足的因素。

当时有评论家评论说:“知道美洲对钉子的需要量的人,如果没见到过美洲极大量地用木头建造的房屋,是会感到惊异的……”从这段评论中我们判断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哪方面的支持()A.劳动力支持B.市场支持C.资本支持D.技术支持3.(2015·上饶二模)下图为古“丝绸之路”路线图和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历史上,这两条重要国际商路的开辟都促进了()A.世界市场的形成B.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C.亚、欧、美、非各洲文明的交流D.沿路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4.(2015·长春二模)自从英国于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后,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进而蔓延到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

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40年的5 490英里增至1880年的22.2万英里,1900年达到46.6万英里。

出现兴建铁路的热潮的原因是()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B.巩固国防的需要C.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D.开发边疆的需求5.(2015·景德镇三模)“产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用竞争取代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

”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产业革命实质”的认识最准确的是()A.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B.重视调整经济结构C.强调生产重于消费分配D.确立自由市场制度6.(2015·浙江四县市联考)18世纪,有人曾经用“‘最奇妙的’‘伟大的和非凡的’‘效果超乎人们想象的’‘对文明世界的面貌带来巨大变化’‘一场革命正在发生’”这样一些语言来描绘某个变革的发生。

这场“革命”()A.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B.推动了英国实行“重商主义”政策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D.确立了垄断资本对世界的统治地位7.“资本主义的发祥地,已把工人隶属于资本制下的运动扩大到世界规模。

……印度、中国和日本,现在都不得不遵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世界史法则而无法摆脱历史的命运。

”这段论述反映了()A.印度、中国和日本先后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B.19世纪40年代欧洲和亚洲的相互促进C.近代欧洲是世界进步的原动力D.近代亚洲国家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8.(2015·黔东南州期末)到1900年前后,“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产品可以行销全球,一个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很快波及或影响全世界……欧洲市场的萧条,可以引起大西洋彼岸的工人失业;亚洲人可以在家里享用一个美国人的发明成果。

”材料表明()A.欧洲正经历着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B.“大西洋彼岸”工人失业率较高C.亚洲国家最富有D.以欧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9.某学者认为:“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中国在1929~1937年期间能“坚持下去”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B.国民政府滥发纸币C.美、英等对华倾销商品D.苏联慷慨援助中国10.(2015·潍坊三模)《剑桥中国晚清史》载:19世纪90年代初期,清中央政府年收入田赋25 088 000库平银,关税21 989 000库平银,关税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来源。

这表明当时中国()A.工业文明已成主流B.逐渐卷入世界市场C.告别小农经济时代D.贸易逆差得以扭转11.(2015·镇江期末)从下列两表中能看到的本质问题是()表1《中国土特产产品出口统计》表2 1842~1860A.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B.手工棉纺织业衰败,自然经济基本瓦解C.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应运而生,艰难发展12.(2015·丽水一模)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的情况。

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A.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进入低谷C.中国进一步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D.中国近代机器产品出口量在27年间增长了近8倍13.(2015·长春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2015·黔东南州学期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物质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

打开这两条通道之后,汉唐一千多年间……(中国)运往西方的技术和物产包括铸铁、凿井、丝纺和造纸技术,以及丝织品、茶叶等物产。

西方经此输入中国的物产包括玻璃器皿,以及良马、香料、葡萄等。

此后,中国的物产和技术的西传确实难以统计,包括印刷、漆器、瓷器、火药、指南针等。

材料二限制欧洲与亚洲贸易的……原因是,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物品。

这个问题从古典时代起就有了;那时罗马帝国为支付中国的丝绸和印度的纺织品而耗尽自己的黄金。

16、17和18世纪,情况还是如此,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

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叶……才解决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材料三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

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机械设备等也漂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

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市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

材料四城市发展和运行的动力在于近代工商业的成长。

城市近代化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工业文明的注入。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应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产生的。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方向发展。

1921年中国第一个市政厅——广州市政厅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城市化的开始。

但是,中国城市化非常缓慢。

……(到194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只有10.6%。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古代中国在东西方交流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为例,分析欧洲“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物品”的原因有哪些?到18世纪末叶,欧洲“才解决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西方交流出现的新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答案精析1.C[新航路开辟是以欧洲为中心的,最大的受益者是欧洲,因此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说法不正确,故A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受益最大的是欧洲的资产阶级,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以后,通过早期的殖民扩张,欧洲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故C项正确;中国在新航路开辟时还没有融入欧洲市场,中国融入世界市场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故D项错误。

]2.B[据材料“知道美洲对钉子的需要量的人,如果没见到过美洲极大量地用木头建造的房屋,是会感到惊异的……”可知市场需求决定商业发展,故B项正确。

]3.B[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但“丝绸之路”并没有起到这个作用,故A项错误;丝绸之路能体现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中国的商品大量流入欧洲市场,也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故B 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可以促进亚、欧、美、非各洲文明的交流,而丝绸之路却不能起到此作用,故C项错误;丝绸之路和新航路开辟体现的是东西方的贸易交往,而不是沿路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故D项错误。

]4.C[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涵盖两次工业革命,故A项错误;巩固国防的需要从材料中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为把世界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了兴建铁路的热潮,故C项正确;开发边疆的需求从材料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5.D[题干中“产业革命的实质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说明其实质不是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故A项错误;题干中“产业革命的实质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说明其实质不是经济结构的变动,故B 项错误;题干中没有体现出生产重于消费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中“产业革命的实质是用竞争取代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说明其实质是自由市场制度的确立,故D项正确。

]6.C[新航路的开辟在欧洲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英国早在16世纪就已经开始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18世纪,有人曾经用“‘最奇妙的’‘伟大的和非凡的’‘效果超乎人们想象的’‘对文明世界的面貌带来巨大变化’‘一场革命正在发生’”可知是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故C项正确;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7.D[中国和日本并没有成为殖民地,故A错。

B项错在时间和“相互促进”。

C项把世界进步的动力归结为欧洲推动,是典型的西欧中心论,属于历史观错误。

]8.D[“欧洲市场的萧条,可以引起大西洋彼岸的工人失业”只是为了说明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并非指出当时欧洲正经历严重的经济危机,故A项错误;“大西洋彼岸”工人失业率较高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亚洲人可以在家里享用一个美国人的发明成果”体现的是美国的科研成果对世界的影响,并不能说明亚洲国家最富有,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产品可以行销全球,一个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很快波及或影响全世界”并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从而得出形成了以欧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正确。

] 9.A[1929~1937年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其原因是国民政府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因此A项正确。

B、C两项都不利于中国经济“坚持下去”,D项与史实不符。

]10.B[材料中体现不出工业文明已成为主流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关税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来源“的信息说明晚清时期中国市场被外国控制,故B项正确;告别小农经济时代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贸易逆差的信息,故D项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