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來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口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矛盾一协调)(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系统的核心内容)(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空间规划)(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利用率)3、土地利用规划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4)±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4、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市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川规划所组成的互交错且相互联系的系统。
5、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分类:依据土地利用规划等级层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行政区划全国——省——市(地区)——县——乡区域性质行政区、自然区和经济区土地利用规划规划深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土地利用施工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1、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1)地租和地价理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2)土地区位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3)持续利用理论:土地数量的有限性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宏观必要性,土地的可更新性和利用永续性使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成为可能(4)生态经济理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M当相互协调,走生态发展的道路,使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5)人地协调理论:口然环境本身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作为人地系统屮的人,具有口然和社会两重属性,在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
人类的发展要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才能使人类的受益作用最大,否则将会受到白然的惩罚。
(6)系统工程理论:为了保证系统的整体性效益,运用现代管理技术,特别是用系统工程方法來统筹规划,综合平衡,以期取得最大效益。
(7)西方规划的主要规划理论2、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遵循土地基本国策的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不同的土地利用环境不仅反映土地木身的适宜性和限制性,而且反映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对土地的改造能力和利用程度,因此,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3)综合效益原则:处理好近期与远景土地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协调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平衡关系。
(4)逐级控制原则(重点):上一层次的十地利用规划有关项1=1完成以后才可能着手进行下一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
各层次土地利用规划均对其下一层土地利用规划起着控制作用,同时它本身也接受其上一层次土地利用规划的控制,每一层次土地利用规划在受制于上一层次土地利用规划的同时也对其加以修改、补充、落实,使其更加完善和可行。
(分纵向和横向两种)(5)动态平衡原则(重点):动态平衡原则要求在规划时,在分析过去摸清现状的基础上, 佔算计划期内可能新增加的土地资源数量和土地需求量,从供需双方进行反复平衡,一方面应根据计划安排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來估算所需土地数量,另一方面从土地开发和节约以及调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其生产力来估算土地资源的可能供给的数量,肓至两方而平衡为止。
(6)集约利用原则:土地数量的冇限性和土地需求的增氏性,导致现冇土地资源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所以,耍实施土地集约利用的原则。
(7)公众参与原则:公众参与强调的是充分发挥公众的力量,体现规划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的,贯彻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全过程。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十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十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①整体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对彖是规划区域内的全部土地资源)②长期性(土地利用规划一般以10年或更长的时间为时段)③战略性(涉及的问题是一个区域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供需才盾、土地利用结构、利用方式的重大改变性)④控制性(多为大面积、高层次宏观规划,规划方案指标对其下每个层次都起着控制作用)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1)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2)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3)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摸清家底是规划的基础)(2)土地供给量预测(明确土地利用潜力)(3)土地盂求量预测(土地利用调整的依据)(4)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规划的方向)(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的核心内容)(6)土地利川分区(土地川途管制的依据)(7)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规划实施的保障)第四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规划后评价1、反映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1)土地垦殖率二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1OO%(2)土地利用率二已利用土地血积/土地总面积X 100%(3)土地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地、养殖水面)而积/土地总而积X 100%(4)耕地复种指数二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而积X 100%(5)林地覆盖率=林地面积(不包括果园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6)建筑密度=建筑物基底面积/用地总面积X100%2、土地集约经营程度的指标(1)单位十地资金集约度二土地总投资/土地总面积(2)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二土地产出价值/土地投入总值(3)单位用地产值率二土地产出价值/用地面积此项可按各类用地分別计算(4)单位产值占地率二用地面积/土地产出价值此项可按各类用地分别计算3、规划后评价:是指在规划实施一段时间或规划结束麻,对规划的日标、效益、影响和导法等情况所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总结和分析。
4、规划后评价的内容:①H标评价,是指规划实施以后规划冃标的完成悄况。
②效益评价,是指规划的产出和规划的投入之比。
③影响评价,对社会经济的彫响(宏观的)、土地利用类型Z间的相互影响(微观的)。
④守法评价,是指规划执行者遵守冇关法律、法规和调理的情况。
第六章:土地资源质量评价1、土地质量评价:是指在特定ri的的前捉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社会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和划分等级的过程。
2、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原则:(1)针对性原则(2)永续利用的原则(3)效益原则(4)因地制宜原则(5)综合性原则(6)当前适宜性与潜在适宜性兼顾原则第七章:规划基础数据预测1、人口自然增长法:根据基期年的人口数肓接推算未来时期的人口数,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是,规划区域的人口数基本上按照一定的比例增长,并假定该地区人口今后仍按此平均增长率继续增长下去,这样即可利用几何级数求末项的公式,又称复利公式,推算规划年的人口数。
此外,还要预测机械增长。
人口自然增长法的计算公式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两个部分,其公式为:P t=P t0(l+K)t_t0+(c-d)式中:P1 -------- 规划年人口数;Pt0 -------- 基期年人口数;t-to——预测年期;K——人口口然增长率;C-一规划期内迁入人数;D一一规划期内迁出人数2、劳动平衡法:此法是建立在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力的基础上,以基木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三者Z间的比例关系为依据预测未来人口。
此法一燉适用于城市和城镇屈民点的人口预测。
计算公式:P二A/[1-(B+C)]式屮:P:规划年人口数A:基本人口数B:服务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C:被抚养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基木人口数是指规划年直接参加生产活动的劳动力人数;服务人口是指从事行政管理和服务性行业的劳动力人数;被抚养人口是指未成年或丧失劳动能力和没有参加生产活动的人数。
3、职工带眷系数法:此法适用于新建城市人口预测,主要依据新建工业项目的职工数及带眷情况测算城市人口的方法。
具公式:P L P°(1+K)+ Pi式中:Pt:规划年人口数;Po:带眷职工人数;K:带眷系数;P1:单身职工人数第八章:居民点用地总体规划1、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使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上升的过程。
2、城镇化的含义:①是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全世界居住在大小城市中的人口占城乡总人口的比例LI益增加。
②集聚程度达到称为“城市”的居民点的数冃口益增加。
③单个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FI益增大。
第九章:交通运输用地总体规划1、公路的选线原则:(1)要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要;(2)要因地制宜,符合工程技术要求;(3)耍根据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状况,做到路线顺直短捷,节约用地;(4)要与其它交通线路的布局协调统一,形成较为完善合理的交通网;(5)要经济合理。
2、不同类型地区选线的特点:(1)平原及微丘陵地区:这类地区地面比较平坦,高差变化不大,但居民点较密;水路、河浪湖泊较多。
①平原地区的地形平坦,没有纵坡限制,应力求収直短捷Q路线应尽量避免穿越城镇、工矿区及较密集的居民点;与其他线路相交,倾角不小于45。
③合理处理路桥关系:中小桥涵的位置应服从路线走向。
一般情况下,桥位中线应尽可能与洪水的主流流向正交,桥梁和引道最好都在直线上④注意土壤水文条件,尽可能沿分水岭的地势较高处布线,应当绕避曲积较人的湖塘、泥沼和洼地,做到保证路基安全。
充分利用I口路, 减少施工和材料的费用消耗。
(2)山岭及重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山坡陡峭,河流湍急,沟谷多而曲折,土层浅薄。
①在复杂的山岭、重-丘陵区自然条件下,公路应有足够的稳固性◎充分利用地形展线,减少工程数量,降低造价,保证今后养护和运营费用最经济③密切配合农出水利建设的需要。
筑路材料供应方便,便于施丁和养护。
公路线形一般有:越岭线、沿溪线、山坡线和山脊线(3)越岭线:越岭线的特点:路线受高差的控制,在纵断面上需要连续的升坡或下坡,有时纵坡较陡,在平面上受地形的约束,弯道多且一般采用的1111线半径较小。
越岭线布局:①应充分利用口然地形展线②回头展线③螺旋展线(P216-217)第十三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1、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指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公共产品的土地,在市场价格机制和政府行政干预共同作用下流向效率最优的领域,从而做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 -•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3、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拟定的原则:(1)切实保护耕地原则(2)统筹兼顾原则(3)因地制宜原则(4)开源与节流并举原则(开源是增加可使用土地的数虽和质虽;节流是节约使用土地、减少浪费、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5)三效益统一原则(6)公众参与原则4、基于面积均衡性的综合法(P288)我国以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时均采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