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字媒介导论

数字媒介导论

传输 的网 络化 存储 的海 量化
通信/广播电视产业 ← 网络信息服务业 ← 文化娱乐产品与影视制作产业 ←
→ 光盘出版业
表示的数字化 信息内容
← 大众传媒的基础
IT产业划分及其主要技术基础示意图
3、IT与数字媒体的关系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传递的信息内容,是 大众传媒的基础。而所谓大众传媒,既包括传统的报纸、书刊、 广播和电视,也包括现代的网络、光盘和寻呼,甚至还扩展到以 往一直用来打电话的手机,也用来收发短信和彩信等。 但是,只有信息内容,还不足以支撑信息产业,还必须把信 息内容的表示形式数字化。多媒体技术所处理的,正是数字化的 信息表示媒体。以此作为技术基础,就催生出了数字化的文化娱 乐产品与影视节目制作产业。进而,传输媒体的网络化,推进了 构筑在电话通信网、计算机数据网和有线电视网这“三网”之上 的网络信息服务业;而存储媒体的海量化,则使传统的出版印刷 业和磁带音像产品,进入了光盘出版时代。最后,随着信息展现 形式的多媒体化,推动着电子产品和信息技术(IT)终端的不断 更新换代。
在后信息时代中,大众传媒的受众往往只是 单独一人。 媒介不再是讯息,而是比特。


二、有关数字媒介的观点(3)
4.列夫· 马若维奇(Lev Manovic)
软件媒介(Software Media) 新媒介的五条基本原则 (1)媒介变成了可编程的媒介。 (2)新媒介在表现层和编码层具有模块性。 (3)数字编码和模块化允许自动化地制作、操纵和 访问媒介。 (4)新媒介允许读者可以选择性地组合要观看的内 容。 (5)新媒介是在计算机和文化之间的转换层的中心。
二、有关数字媒介的观点
1、利文森(Paul Levinson)与梅罗维茨(Joshua Meyrowitz)

在新一轮信息时代来临时,权力结构将面 临巨变,数字时代打破了中央集权形式, 个人的角色因而变得更加重要。 由于电子传播媒介造成的社会情境形式的 变化,人们的社会角色也在发生变化,以 往界限分明的社会角色现在都变得模糊了。
蓝光光盘(Blu-ray Disk)
左:单面 单层 25G
右:单面 双层 50G
六、数字传媒与传统传媒的关 系


双刃剑 互相补充,并行不悖

二、有关数字媒介的观点(2)
2.霍夫曼(Donna L. Hoffman)与纳瓦克 (Thomas P. Novak)

超媒体(Hyper Media) 一种运作在全球互联网环境平台的电子整合媒体, 包括存取网络所需的各项软硬件。此媒体可达到个 人或企业二者彼此以互动方式存取媒体内容,并透 过媒体进行沟通。

三、数字媒介传播的特点


信息传递方式 广播——大众传播 多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点播——人际传播 P2P——人际传播 数字媒介可以把媒介元素打散按照观众的需要进行 组合,观众可以真正实现点播数字媒介内容。 数字媒介具有层次性,可以按资源的配套程度以及 用户对服务价格的承受能力灵活安排播出方式。 数字媒介传播中信息的损耗很小,通过数字信号的 再生,几乎可以达到和发送一样的信号质量。
香农信息传播模型
信源:信息来源(传播者) 编码:将信息转化为适合传播的信号(中介者) 信道:信号传输媒介、通道 译码:将信号转化为信息(中介者) 信宿:信息接收者(目的受众)
2.国际电联(ITU)的定义
国际电联对媒介(Medium)的定义:

感觉媒体:声音、文字、图形和图像等,物质的质 地、形状、温度等; 表述媒体:为了加工感觉媒体而构造出来的一种媒 体,如语音编码、图像编码等。 表现媒体:感觉媒体与通信电信号进行转换的一类 媒体。 存储媒体:用于存放媒体的一类媒体,如硬盘、光 盘等。 传输媒体:用来将媒体从一处传送到两翼出的物理 传输介质,如各种通信电缆。
四、数字媒介的特点


元素化
由不同的元素组成,各元素只有格式的区分,无本质的区别。
互动性
信息在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双向流动。
智能化
能够自动或者按照人的指令去执行操作。
选择性与主动化
可以根据用户对内容的偏好则和不同的信息。

文化的简洁化
使得知识的传递更加有效。
五、数字时代的大众传媒

数字技术的本质特点: 开放、兼容、共享 数字化指信息(计算机)领域的数字技术向 所有技术领域全面推进的过程,包括通信领 域、大众传播领域内的传播技术手段以数字 制式全面替代传统模拟制式的转变过程 在数字时代,传媒最本质的变化就是数字化, 也就是说,数字技术成为当代各类传媒的核 心技术和普遍技术。
听觉媒体
文本(text)
视频(video) 动画(animation)
触觉媒体
力,运动,温度 气味 滋味
嗅觉媒体
味觉媒体
波形声音(wave) 合成语音
MIDI音乐(MIDI) MP3音乐
二、传播范畴的媒介定义
1、传播学范畴媒介的一般定义: 第一种含义:具备承载信息传递功能的物质。 Exp.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 第二种含义: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 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Exp. 电视台、报社等。
3.多媒体计算机领域的定义

媒体又称媒介、媒质,指的是用于表示、存 储、分发、传输和展现数据(信息) 的手段、 方法、工具、设备或装置。
计算机与媒体
表示媒体 表现媒体 感觉 媒体 表现媒体
Input Device
CPU
Output Device
感觉 媒体
表示媒体
Storage
存储媒体
传输 媒体
感觉媒体与表示媒体

参考书目及资源


闵大洪《数字传媒概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 刘惠芬《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设计》北京:清华 大学出版社,2003年 刘惠芬《数字媒体传播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0年 周荣庭《网络出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约翰.帕夫利克(John V. Pavlik)《新媒体技术:文 化和商业前景(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5年 中华传媒网 /index.jsp 搜索引擎

第一章 数字媒介导论
1.1导言 1.2 1.3
媒介的定义
数字媒介的定义
1.3 数字媒介的定义
一、一般定义
数字媒体就是通过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传 播信息的媒体; 数字媒介就是以数字化形式传 递信息的媒介,(数字化了的、自动化的传统 媒介)。 微观上讲,数字媒介就是以数字的形式存 在的内容,储存、传输、接收数字媒体内容的 设备叫做数字媒体介质或设备。 宏观上,数字内容、设备和介质都可以叫 做数字媒介。
第一章 数字媒介导论
数字媒体(s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ort
for:数字化的媒体)
两个基本问题: 1、什么是数字化?
数字化将任何连续变化的输入如图画的线条或声音 信号转化为一串分离的单元,在计算机中用0和1表示。
2、什么是数字媒体?
通过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传播的信息媒体为数字 媒体(digital media)。
数字媒体分类


1.数字传媒时代
2.传统大众传媒的数字化
光学摄影——数字摄影 光学电影——数字电影 印刷媒介(书、报、刊) ——制作过程和介质变化 (eBook 、光盘版、网络版、其他形态电子版) 广播——数字音频广播 电视——数字电视
3.数字新传媒(及工具)不断涌现
数字照相机(DC),数字摄录机(DV) ,数字录音笔,个人数字助理(PDA),电子 书(eBook),MP3 播放器,MD 播放器,摄 像头,扫描仪,DVD播放机,光盘刻录机,数 字投影仪, 3 G 手机,PS2 及 XBOX 游戏机等 等,以及用于媒体的各类数字专业设备
据信息产业部发布数据,截至2005年9月底,中国移动 电话用户逾3.77亿户,高出固定电话用户3200多万户,移动 电话与固定电话用户数差距继续拉大。前9个月中国移动电 话用户共完成发送短信2185亿条,较上年同期增长40.2%。
上网人数增长
网民上网最主要的目的
2、IT产业划分及其主要技术
电子产品、IT终端制造业 ← 展现的多媒体化
1、计算机及网络的发展

计算机的发展
高集成度、低功耗、性能提高—>多媒体计算机、智能 手持终端、白色家电

上网方式的变化
2005年7月,第16次中国互联网络统计报告显示内地宽带 上网人数首次超过了拨号上网人数 。

上网人数的增长
第16次中国互联网络统计报告显示内地上网用户总数突 破1亿。

手机用户的增长

按内容分:

视频、音频、图像、文本

按传播方式分:
网络型数字媒体 封装型数字媒体

数字媒体应用趋势

宽带媒体应用趋势
在线游戏 在线音乐 在线影视 在线学习


移动商务的发展趋势
移动内容 移动支付 移动游戏

数字媒体产业的领域
第一章 数字媒介导论
1.1导言 1.2 1.3
网络传播概论
王宝土
EMAIL:atu@ QQ: 45929062
教学教材:
《数字媒体概论》 冯广超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课程介绍

第一部分 导论
介绍数字媒体的概念

第二部分 认识数字媒介
学习和认识常见的一些数字媒介
课程要求



教学方式:讲课+讨论 作业 考试 辅导方式:答疑+导读
媒介的定义
数字媒介的定义
1.1导言
数字化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化是人们现代生活的必然选 择,人类生活进入数字化时代。 人类经历的媒介形态已从语言文字、图片、声音、 图像等相对独立发展的形态扩展为以电脑、网络技术 为载体的多媒体形态。 随着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 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在人类社会进入信 息化时代的今天,数字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将越 来越突出,人们对使用数字媒体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多媒体通信技术得到迅猛发展,数字媒体产业成为 “朝阳”产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