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理论与工资管理》复习资料(课程代码:06183)1、工资是劳动者付出劳动以后,以货币形式得到的劳动报酬。
2、实得工资是根据劳动者的工资率和他提供的劳动量计算面得到的工资。
工资水平是指一定区域和一定时间内工资劳动者平均工资的高低程度。
(P4)实际工资:是指在消除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和捐税加重等因素后,实际得到的工资,也可以理解为货币工资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能力;3、工资总额的组成: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包括补偿特殊或额外劳动消耗的津贴,保健性津贴,技术性津贴,年功性津贴,其它津贴,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P6-8)4、薪酬形式: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激励工资、福利和服务。
构成总薪酬的形式除了以上四种形式外,还包括非货币收益。
(P9-10)5、边际生产率工资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提出的,这个理论被公认为是对长期工资水平所做的最令人满意的解释;P146、买方垄断和卖方垄断劳动力市中工资的决定:P19(1)买方垄断(劳动力供过于求)下的工资率:即按低于边际产品收益价格支付工资;(2)卖方垄断(劳动力供不应求)下的工资率:即工资率高于边际产品收益;7、均衡价格工资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的经济学家阿弗里德•马歇尔。
(P22)8、人力资本理论提出是舒尔茨P25;人力资本投资方式P25-26:普通教育,卫生保健,劳动力流动,职业技术培训;9、生产率为什么取决于工资?因为在信息不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中,工资通过刺激效应、逆向选择效应、劳动力流动效应、社会伦理效应对生产率发生影响所致。
(P28)10、分享工资理论提出者马丁•韦茨曼;P31;庇古的范围论:P34页(图2-10);12、衡量工资差别标准: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P4113、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均;在0.2-0.3之间,表示收入分配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表示差距相对合理;在0.4以上,表示收差距较大;在0.5以上为差距悬殊。
(P43)14、产业之间工资差别的形成原因(共五点)。
(P45-46)15、补偿性的工资差别有两种:一种是补偿恶劣的工作条件而形成的,一种是由于补偿工人训练费用的差别而形成的。
(P48)16、非补偿性工资差别的定义、形成原因(两个原因)。
(P49)17、非竞争性的工资差别的定义、形成原因(两个)。
(P49-50)18、马克思按劳分配学说的核心内容有哪些?(共五点)。
(P53-54)19、以市场工资率进行按劳分配的步骤有哪些?(共五点)。
(P57-58)20、全面贯彻按劳分配政策,应把握的基本精神有哪些?(共四点)。
(P62-63)21、为什么工资分配政策必须体现效率优先的原则?(共三点)。
P6422、政企分开、分级分类管理体制:P69(1)政企分开,(2)分级管理,(3)工资分类管理;23、企业工资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P71(1)市场机制调节;(2)企业自主分配;(3)职工民主参与;(4)政府监控指导24、工资指导线制度的定义:P7225、工资指导线制度的目标是什么?(P72第一段)26、最低工资的构成:(P77)维持工人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费用;延续工人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资料费用;一定的教育和训练费用;27、最低工资的定义(P78)最低工资标准一般采取月最低工资标准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的形式;月最低工资标准适用于全日制就业的劳动者,小时最低工资标准适用于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P79)。
用人单位应在工资标准发布的10日内将该标准向本单位全体劳动者公示(P80)。
28、工资集体协商的一般包括内容:P83(共九点)29、工资集体协商的程序有哪些?(四点)(P84)30、国家对企业的工资管理开始逐步由工资总量调控向工资水平调控转变。
P8831、新的宏观工资监控指导体系: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人工成本预测预警;P8832、从挂钩浮动比例采用的方式上,可以分为含量法、单价法和系数比例法。
(P89)33、要突出综合反映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一般以实现利润、实现利税为主要挂钩指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为否定指标。
(P90)34、我国工业企业的人工费用构成: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含不在岗职工生活费)、社会保险费用、福利费用、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用、住房费用、其他人工费用;P10135、确定合理人工费用的因素:以企业支付能力、职工的生计费用、工资的市场行情;P10336、决定合理人工费用的计算方法有:劳动分配率基准法、销售净额基准法、损益分歧点基准法。
劳动分配率基准法的定义(P106)及其分配途径(四点)(P107)。
37、工资支付形式:以法定货币支付,不得以实物及有价证券替代支付;工资支付对象:用人单位应将工资支付给劳动者本人,劳动者本人因故不能领取工资时,可由其亲属或委托他人代领;工资支付时间: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时间支付,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不得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P11738、国务院令174号规定:1995年5月1日起施行“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的工时制度;P11939、《劳动法》41条: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P12040、业内部具体工资工作的体系,由劳动定额、工资等级制度和工资形式三部分组成。
(P129)41、企业工资工作的基本原则:P130(共6点);42、现代企业工资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征:P132-133(共8点)43、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意见:P133(1)指导思想;(2)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工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3)积极稳妥地开展生产要素分配的试点工作;(4)加强基础管理,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工资分配约束机制;(5)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企业内部分配的指导工作;44、工资等级制度是根据劳动的复杂程度、繁重程度、责任大小等因素划分等级,按等级规定工资标准的制度;45、工资等级制度的类型有哪四种,及定义(P140-145);岗位工资制定义及特点:P150-15146、技术等级工资制:P15447、技术等级制由工资标准、工资等级表和技术等级标准三个基本因素组成。
P15548、制定工资等级表的原则:P156(共3点);49、技术等级工资制的操作步骤:P158(共5点)(1)划分与设置工种,并进行定义;(2)划分工种等级线,规定学徒期、熟练期;(3)确定技术等级标准;(4)对工作进行技术等级考核,确定期技术等级;(5)制定工资等级标准表;50、业务等级标准由“应知”、“业务要求”和“职责规范”三部分组成。
(P162)51、工作评价的方法有:排列法、分类法、因素比较法、计点法。
排列法的概念(P175)分类法的概念(P178)。
因素比较法的概念(P180)。
计点法的概念(P184)。
52、实施计点法评定岗位工资等级的过程:P184(1)准备阶段,共分为5个步骤;A.选择一组影响各种岗位因素,即划分岗位等级所使用的标准;B.确定各影响固定的定义;C.确定各影响因素的等级;D.确定各影响因素的点数与配点;E.确定了子因等级的配点;(2)实施工作评价阶段;(3)职位等级序列是工作评价的成果,标志着一个回合的工作评价的结束;53、可以选择确定岗位工资等级系数方法有两类:P207(1)薪点法:包括等差点数法与等比递增点数法;(2)系数法:包括等差系数法与等比递增系数法;54、工资支付的内容主要包括:工资支付项目、工资支付水平、工资支付形式、工资支付对象、工资支付时间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P25455、全部工资P254(1)按劳分配的工资:如小时工资、计件工资、资金等;(2)非按劳分配的工资:津贴、补贴、特殊情况下的工资等;对用人单位来说,前者带有变动工资成本的性质,对劳动者有明显的刺激性;后者带有准固定成本的性质,具有福利性;56、计时工资的定义及计时工资制的特点是什么?(包括四个优点三个局限性)(P260-P261)57、计件工资特点(三个优点,五个缺点,P262-263)。
实行计件工资制的五个条件是什么?(P263-264)直接有限计件工资制的定义(P266),直接无限计件工资制定义(P265)58、经营者年薪制的定义(P289)。
59、股票期权的定义(P310)。
股票期权的行使一般有三种方法:现金行权、无现金行权和无现金行权并出售。
(P315)60、股票期权的特点:P310(共5点);61、期股的定义(P318);62、股票期权与期股的区别表现在哪四个方面?(P318)63、设计科技人员收入指导的思想和原则P323-324(共5点)64、科技人员收入的主要模式有哪五种?(P324-325)65、成熟曲线定义P32766、建立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基本原则P341-343(共4个方面)(1)按劳分配原则;(2)定期增资原则;(3)平衡比较原则;(4)法律保障原则;67、职级工资制由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四个部分组成(P341)。
68、建立正常增资制度的具体办法有哪些?(五点)(P349-350)69、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五种工资制度: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制,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工资制,艺术结构工资制,体育津贴、奖金制,行员等级工资制。
(P353-P360)地质、测绘和交通、海洋、水产等事业单位,实行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工资制。
(P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