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区域导航系统

中国区域导航系统

一、中国区域定位系统(Chinese area positioning system 简称 CAPS)现在的GPS、伽利略、北斗等导航系统都是直播式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也就是说,导航电文及测距码在卫星上直接产生,然后下行广播给用户定位。

因此,需要发射专门的导航卫星来承担这一任务。

通常需要30颗左右的导航卫星才能覆盖全球。

CAPS 则是转发式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即导航电文及测距码在地面产生,上行至卫星,利用卫星上的信号转发器,再下行广播给用户定位。

这样,系统就可以少发射甚至不发射专门的导航卫星,而利用商用的通信卫星组成导航星座。

CAPS2002年提出,由艾国祥院士领衔,先后获得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科院重大及方向性重点项目经费资助,在2008年12月出版的《中国科学G 辑》为CAPS 做了一个专刊(18篇文章),集中报告了该系统的研制进展。

CAPS 始于一次“头脑风暴”。

2002年11月初,时任台长的艾国祥院士找到同事施浒立和颜毅华,在一间普通的办公室讨论一个宏大的命题:如何开发“经济型”卫星导航系统。

之所以有这样的一个想法,是因为美国的GPS,从研制到最终投入使用,花费了20多年的时间和数以百亿计的美元。

而前苏联也投入巨资研制格洛纳斯(GLONASS),其导航星座至今仍不完整。

虽然中国已经加入“伽利略计划”,同时也启动了雄心勃勃的“北斗系统”,但研究人员还是希望尝试一些新的想法,看能否有更经济Edited by Foxit Reader Copyright(C) by Foxit Corporation,2005-2009For Evaluation Only.实惠的方式来实现区域导航定位。

这场思想的碰撞持续了好些天,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李志刚等科学家后来也被邀请加入。

在思维碰撞中,艾国祥及其同事提出了转发式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理念。

如果这一设想实现,显然可以极大地降低导航系统的部署时间和成本。

因为一般而言,空间设备研制周期长、投资大,星载设备尤其如此。

以作为导航的时间和频率基准的星载原子钟为例,其价格昂贵、研制难度大,目前只有美国等极少数国家完全掌握这一技术;而且,即使研制成功,往往精度也要略微逊色。

CAPS则可以将原子钟安置在地面导航站,这样就回避了星载原子钟的技术瓶颈。

这种新的导航系统理念,一经提出,很快得到了中科院、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解放军总装备部的支持。

2005年6月,国家天文台、国家授时中心、上海微小卫星中心、微电子所和自动化所等研究机构,与卫通集团等其他国内机构,合作研制出转发式中国区域定位系统(CAPS)的验证系统,并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验收。

其粗码信号的定位精度达到20米左右,精码则达到10米左右,已经与GPS民用码的精度相当。

这个验证系统的研制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经费则不到美国研制GPS的千分之一。

当然,这一成功,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中国天文系统在长期基础研究中所积累的信号被动接收、微弱信号检测、卫星测轨定轨等技术的应用。

在CAPS验证系统的研制过程中,研究人员首先租用了在轨的商用同步通信卫星上的信号转发器,组成验证系统的星座。

不过,由于租用的卫星都处于地球同步轨道上,难以实现三维定位。

研究人员最初的设想是,发射倾斜轨道的通信卫星组成导航星座,来解决三维定位的问题。

后来,他们却在不经意间找到了一种更省钱的办法,那就是开发退役卫星的“第二春”(退役卫星上的设备并未损坏,只是燃料快消耗完了。

为了保证业务不间断,卫星公司必须在卫星寿命结束前的一段时间里,发射新的同步通信卫星完成更替。

也就是说,卫星退役前还有一定的剩余燃料)。

研究人员(中国卫通集团退休专家陈吉斌参与了CAPS系统的研制)通过多次讨论,提出了一个巧妙的思路:利用退役卫星上的剩余燃料和转发器资源, 将其纳入导航星座。

因为当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正常运行时,需要在经度和纬度方向同时保持姿态;而如果将其作为导航卫星使用,只需要对经度方向进行保持和调整,纬度方向则任其自由漂移,这样反而可以改善导航星座的空间布局(与同时调控卫星的经纬度方向相比,该调整模式所消耗的燃料仅为原来的十分之一;这样,那些剩余的燃料,就足以支持卫星的长时间使用)。

于是,2005年,CAPS项目组从亚太卫星公司购买了退役卫星亚太1号。

这颗卫星的燃料原本只剩下几个月,但被“征用”至今已有四年多,仍然运转良好。

2008年,项目组又购买了另一颗退役卫星:亚太1A号。

这颗卫星的剩余燃料更多,预计可供CAPS使用约十年。

项目组在《中国科学G辑》发表的论文中表示,今后几年内, 中国还陆续会有鑫诺1号、鑫诺3号、中卫1号、亚洲2号等卫星退役,这些退役卫星的剩余价值均可得到利用(对于卫星公司来说,不仅多了一笔预算外的收入,还省去了处理退役卫星这种“太空垃圾”的麻烦)。

随着这些通信卫星陆续加入导航星座,整个系统的精度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此外,退役通信卫星的变废为宝,也有助于维护中国的“空间主权”。

因为就像土地一样,空间的轨(道)位(置),同样是非常宝贵的资源,退役卫星如再利用,就可以继续占据原有的轨位甚至新的轨位。

与直播式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相比,CAPS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导航通信一体化。

通信卫星上的转发器很多,借助这些丰富的转发器资源,研制出可双向通信的接收机,就可以使系统实现导航通信一体化。

早在2006年,CAPS的导航通信一体化试验,就在车辆行进中和船舶海上航行中试验取得成功。

此后,相关的试验及应用也一直在开展。

相比之下,现有的GPS只有导航定位功能,无法在系统内解决回传通信问题。

因此,当车辆在野外行驶时,用户中心无法知道其下属车辆的情况;在战场上,上级指挥机关无法知道战场的态势;导弹发射以后,也无法评估打击效果。

在导航星座布置上,CAPS也比较灵活,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倾斜轨道卫星、中高度轨道卫星等。

可以不搞全球星座均衡布局,而是从区域应用实际需求出发考虑最优星座布局。

此外,转发式卫星导航系统采用的是C波段,可租用的卫星资源丰富。

GPS等系统使用的是L波段,频段资源少。

从理论上讲,CAPS的定位精度今后有可能高于GPS。

因为影响定位精度的因素,主要包括原子钟和卫星轨道测量;而地面原子钟在精度上可以比星载原子钟高出一两个数量级,且易于维护和更新。

李志刚和同事利用新的时间比对技术,已经获得了优于两米的卫星轨道测量精度;这一精度,已经与GPS可以提供的卫星轨道测量精度相当。

不过CAPS要想在精度乃至综合性能上与其他导航系统竞争,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CAPS需要修正误差的环节,就比GPS多一些。

此外,尽管整个CAPS系统的建设费用低出一大截,但对于用户来说,其接收终端的价格与GPS不会相差太多。

这或许会影响其在市场上的吸引力。

CAPS的投入成本低、建设周期短,大约只需要30亿元人民币和两三年时间,就能迅速建设一个覆盖三分之一地球、且包括中国国土在内的系统(像美国GPS这样庞大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财力承担的。

而且GPS系统是30年前的技术方案,在伊拉克战争中已经暴露出抗干扰差等缺陷)。

“建设(CAPS)这样的系统,将来不一定非要成为国家行为。

有魄力的大公司,说不定也可以投资。

”施浒立说。

一位长期从事卫星导航定位研究的专家则表示,考虑到国家战略需求和技术成熟程度等因素,“北斗系统”理应成为中国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建设的主打。

而CAPS这一系统,也值得继续探索和试验。

参考文献1:中国科学G辑上18篇CAPS文章全文:8083/sciG/CN/volumn/volumn_5573_abs.shtml2:新型经济型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区域定位系统/junshitiandi/blog/78259680886dh/10338791420091244 243810/#103387914200912442438103:中科院精密导航定位与定时技术重点实验室成立/10000/10001/10005/2009/131798.htm二、世界空间紫外天文台(World Space Observatory/Ultraviolet 简称WSO)WSO是一个由俄罗斯牵头,由中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参与的空间天文项目,将为全世界填补在紫外波段(100~320nm)的天文观测能力空白。

WSO包括一台口径1.7米的T-170M望远镜、NAVIGATOR型号航天器平台(皆由俄罗斯提供),三台有效载荷科学仪器:1)高色散光栅光谱仪(HiRDES,德国)2)长缝光谱仪(LSS,中国)3)无缝巡天光谱仪(ISSIS,西班牙)以及由西班牙和俄罗斯研制的地面系统组成。

依照俄罗斯2006~2015年空间发展规划,WSO将于2010~2012年由俄罗斯使用Zenit运载火箭发射到51.4度倾角、35800km高度的GSCO轨道,设计寿命5年以上。

参与WSO已经列入了中国航天局发布的《“十一五”空间科学发展规划》。

中国计划提供长缝光谱仪(LSS)和相关地面系统。

2008年11月28~30日,在安徽省太平县召开了“WSO设备设计进展状况及科学目标研讨会”,董国轩谈到基金委连续6年支持了该项目,终于见到了它在“863计划”中立项。

黄茂海报告了WSO国际合作的现状、各国所承担的负载设计及研究进展。

比较详细报导了长缝摄谱仪(LSS)的立项的状况。

王森详细报告了WSO的长缝光谱仪的总体设计的过程与进展,目前的科学参量、光路设计及待研究的问题。

宋谦报告了与英国合作研制LSS的探测器的进展。

赵宝升报告了中国对LSS的MCP探测器研究的两个初步方案及进展。

以上报告是中国LSS研制组第一次向中国的天文学界的汇报。

随后进行了科学目标的研究报告及交流。

参考文献1:WSO英文网站http://wso.inasan.ru/index.html2:中国参与WSO项目网站/wso3:The World Space Observatory (WSO-UV): Current Status/2008/Italy2008/P47_490_uslenghi_393-398.pdf4:The long slit spectrograph onboard the World Space Observatory—Ultraviolet/wso/news_pubs/LSS%20onboard%20WSO-UV080703 -submitted.pdf5:WSO设备设计进展状况及科学目标研讨会会议纪要/wso/groups/meetings/20081128-jiuhua-mounta in/WSO8bbe59078bbe8ba18fdb5c5572b651b553ca79d15b6676ee680778148ba84f1 a4f1a8bae7eaa8981.pdf6:Huang_Maohai_World_Space_Observatory_Lessons/media/Huang_Maohai_World_Space_Observatory_Le ssons.ppt#256,1,What%20can%20we%20learn%20from%20the%20World%20Space% 20Observatory%20–%20UV三、赫歇尔空间天文台(Herschel Space Observatory 简称HSO)HSO原名为“远红外线和亚毫米波望远镜”(Far Infrared and Submillimetre Telescope,简称FIRST),为纪念发现红外线的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而改名为赫歇尔空间天文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