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首古诗词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词义、句意】
涨:涨满。
池:水池。
期:期限。
何当:何时能够。
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却:还,再。
却话:重头谈起。
【译文】
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不知何时归来,巴山绵绵的夜雨涨满了秋天的水池。
何时我们能相依在西窗之下,剪着一朵朵美丽的烛花,向你倾诉我在这巴山秋雨的夜晚对你的无限思念呀。
【基本内容】
这首诗是寄给友人(或妻子)。
当时诗人在巴蜀,友人(或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得想起了以前的好友(或妻子),感慨万千。
“巴山夜雨”是离情的代用语,本诗蕴含的成语“剪烛西窗”
前两句是实写,写现实。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点明此诗为回答友人(妻子)来信而作,信中盼望作者(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却因各种原因,无法回归故里。
一问一答中,流露出彼此的离别之苦,思念之切,以及作者的深深愧疚之情。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出了诗人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友人(妻子)的无限思念,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后两句是虚写,写想象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写希望,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此两句诗,生动形象的诗人此时的内心活动,表达了诗人盼望重逢的强烈愿望。
【作品主旨】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与回答,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盼望重逢的强烈愿望。
【语言特点和写作方法】
1、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蕴无限深情于质
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出了诗人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友人(妻子)的无限思念。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写希望,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此两句诗,生动形象的诗人此时的内心活动,更加表达了诗人盼望重逢的强烈愿望。
3、虚实相生,现实中的离别之苦和想象中的团聚的喜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作者强烈的愿望。
【词句赏析】
“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见:基本内容最后一段)【历届重考真题再现】
云南曲靖2011夜雨寄北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诗中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是“”。
(1分)(2)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分)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分)
(2)(2分)“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湖南娄底2011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两句诗是由当前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的憧憬。
16.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5.离别愁苦(1分)相聚的欢乐(1分)(答“离别”、“相聚”、或“愁苦”、“欢乐”亦可)
16.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2分)
1.诗中两次提及“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愿望,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君问归期未有期”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意蕴丰富,请从眼前景、心中情两个方面作上点分析。
5、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6、“秋”字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7、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参考答案】1、第一个“巴山夜雨”是写实,渲染凄清寂寥的情调;第二个“巴山夜雨”是写虚,是想象与妻子团圆,突出重逢的温馨和愉悦。
2、想象了与妻子团聚的情景。
表达了渴望与妻子离别重逢的感情。
3、夫妻间的关怀、思念以及作者对妻子的歉意。
4、(1)“涨”字写出夜雨连绵,秋池水渐渐涨满的情景。
(2)作者秋夜听雨时孤寂感倍增,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愈浓。
5、思念朋友,渴望团聚。
6、“秋”字点明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7、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