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电子版教案(第一到第三单元)

化学电子版教案(第一到第三单元)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同学们,知道我在这节课学习什么学科吗?对!化学,其实化学对于我们大家一点都不陌生.知道全世界最高的科学奖项是什么吗? 诺贝尔奖! 对!非常正确.可是,大家可能还不知道,诺贝尔本身是一个化学家. 同学们油然起敬.有的同学心里在想,那化学它研究那些东西呢? 同学们作思考状.稍作停顿,我们初中化学就像一幢12层楼的房子(12单元). 同学们马上翻书.孩子们,当我们从妈妈的肚子钻出来,来到这个世界上,所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是哭!为什么哭呢? 茫然.原来呀,当我们一来到这个地球上,不小心吸了一大口物质,但我们又不知道那是什么,于是我们就被吓哭了. 笑.(1)我们吸的第一种物质是什么呢? 空气!空气的成分是什么?是一种物质,还是多种物质呢? 茫然.还有,我们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们每天要喝的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化学要研究的物质的组成.(2)现在我告诉你,等到我们学习到第六单元的时候,你们就知道:你妈妈戴的钻戒和我们的铅笔芯的组成,是一模一样的,那孩子们,你愿意拿妈妈的钻戒来老师这里换大把的铅笔吗? 笑摆头.既然钻戒和铅笔芯的组成相同,它们的价值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呢?以后我们会知道:原来它们的结构不相同,化学要研究物质的结构.(3)在医院里危重病人都要立即进行输氧,为什么医生没有给病人输煤气呢? 笑.原来呀,氧气才能供给呼吸,而煤气有毒,会使人中毒死亡,化学要研究物质的性质.(4)我们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在我们家里用途最广的金属是铁,它是怎样从铁矿石中冶炼出来的呢?在我们使用的过程中又很容易出现什么现象呢? 生锈!物质的变化是化学要研究的.一、化学的研究对象:物质(既要研究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物质,例如空气,水。

还要研究自然界中本来不存的的物质,例如衣服,我们的祖先……,火,祖先先吃生肉后发现钻木取火)那我们究竟研究物质的什么呢?二、什么是化学化学是在分子和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三、化学的发展史1、古代化学火——孔雀石——陶器——铜器——造纸——火药——酒——染料等2、近代化学(1)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的的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使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内容: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物质的种类繁多(3000多种)但组成物资的基本成分是元素只有100多种,初中阶段只需记住32种元素即可。

3、现代化学(1 )高科技——纳米技术(2)绿色化学又叫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就是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发展。

教科书62页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实验1-1】水(H2O)的加热1请说出水的颜色、状态、气味。

2水加热沸腾时,试管口有什么现象?3干冷玻璃片上有什么现象?【实验现象】水沸腾时管口出现水蒸气,水蒸气遇玻璃片又凝成小液滴液态水水蒸气液态水注意事项:(1)试管用于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2)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炸裂(3)所装液体不得超过溶剂的1/3(4)铁架台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5)酒精灯应该用外焰加热【实验1-2】块状胆矾(CuSO4·5H2O)的研碎(研钵,研杵)1变化前胆矾的颜色、状态是什么样的?2粉碎后的胆矾颜色、状态又是什么样的?3变化前、后胆矾有什么不同?变化后的粉末物质还是原来的胆矾吗?为什么?【实验现象】块状固体变为粉末状固体【实验1-3】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无色液体、腐蚀性、橡皮塞)反应【实验现象】胆矾固体溶解,变为蓝色澄清的溶液;滴入氢氧化钠后试管内产生蓝色沉淀【实验1-4】石灰石与稀盐酸(无色液体)反应【实验现象】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块状固体逐渐消失;烧杯里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名称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加热水使其沸腾液态的水水沸腾并生成水蒸气,遇玻璃片凝结成液体液态的水研碎胆矾蓝色块状的胆矾块状固体被研成粉末状蓝色粉末状的胆矾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蓝色的胆矾溶液蓝色溶液逐渐变成无色,有蓝色絮状沉淀蓝色氢氧化铜沉淀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大理石大理石表面有气泡产生,块状固体逐渐消失,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气体注意事项:烧杯用作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但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使其受热均匀。

一物质的变化加热冷凝1物理变化(1)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2)示例:水的蒸发、汽油的挥发、灯泡通电发光、玻璃的破碎、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溶化、氧气的液化、木材制成桌椅、矿石粉碎等 (3)基本特征:物质常伴有形态的变化 2化学变化(1)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2)示例:如燃烧、钢铁生锈、食物腐烂、火药爆炸、呼吸和光合作用、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塑料和橡胶的老化、鸡蛋清的凝固(生鸡蛋变熟鸡蛋)、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注意车胎气球爆炸不是化学变化) (3)基本特征:化学变化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吸热、放热、发光等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是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依据............................. (2)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同时伴随着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如蜡烛燃烧时先熔化成液体,然后燃烧,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所以化学变化过程同时伴随着物理变化;而蜡烛熔化成液体是物理变化,但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即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所以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二 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1)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2)示例:颜色、状态、熔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导热性、延展性、吸附性、磁性等 2化学性质(1)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2)示例: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有还原性、腐蚀性、稳定性、毒性、酸碱性等(待学) 3特殊字词:会、可以、具有、能等 三、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实验·探究】【实验1-5】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实验现象】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的木头燃烧得更旺,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的木条熄灭【实验解释与结论】氧气可帮助燃烧,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

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可推知该物质的用途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是:性质用途,即通过性质可以推知该物质的用途,通过用途可以反推物质的性质【注意事项】闻气体的气味时应采取正确的操作方法:鼻孔与集气瓶口要保持一定距离,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让少量气体飘入鼻孔,若直接在瓶口闻气味,可能会导致中毒等严重后果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 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反映决定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物理性质)(1)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具有轻微的气味。

(2)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密度比水小,硬度小(质地较软),难溶于水。

2、点燃时:(1)、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 石蜡熔化并发光放热 (2)、火焰分几层?哪层最亮?哪层最暗? 火焰分三层:焰心、内焰、外焰、,外焰最亮,焰心最暗。

(3)、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观察 现象:与外焰接触部位首先变黑 结论: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 (4)、将一个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 现象:烧杯内壁有小水珠生成 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5)、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或者向干冷烧杯中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结论: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 注意:黑烟是什么物质? 是石蜡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炭黑小颗粒。

3、熄灭时观察现象?用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熄灭时冒出一缕白烟(石蜡的固体小颗粒),用火柴点燃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

注意:如何点燃白烟? 在烛芯附近沿白烟方向迅速点燃。

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体现了化学学习的哪些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

(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

(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

(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二课时)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知识储备:(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液,在下述实验中,白色浑浊物越多,说明气体中二氧化碳越多。

(2)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4)空气主要是有氧气和氮气组成,还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

1、排水集气法(排水法)(1)可以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的条件: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2)步骤:在集气瓶中装满水(目的是排尽其中的空气,使所收集的气体纯净),并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的一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内,将导管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到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

在水下立刻用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然后取出放在实验桌上。

2、实验目的:比较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含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的含量多少)实验用品(主要仪器及药品):4只集气瓶、水槽(盛水)、玻璃片4块、细口瓶(盛澄清石灰水)、胶头滴管、火柴、木条、饮料管。

步骤和方法现象(描述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分析(1)取2个空集气瓶,用玻璃片将瓶口盖好;另用排水法收集2瓶呼出气体,正放在实验桌上。

气体无色,与空气外观相似。

空集气瓶中的是空气样品,收集的是呼出气体的样品;排水法一般用来收集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2)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

空气样品中能正常燃烧一段时间;呼出气体的样品中木条熄灭。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多。

(3)向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盖上玻璃片),并振荡。

空气样品中无明显现象;呼出气体的样品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