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解剖学 肌肉力量

运动解剖学 肌肉力量

第十章肌肉力量
一概念题
1、超负荷原则:指练习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或已适应的负荷的训练原则。

2、肌肉力量:指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3、超等长练习:指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训练,是离心收缩与向心收缩结合的练习方法,训练中常采用的“多级跳、深跳”等练习均属于此类方法。

4、最高重复次数(RM):是负荷逐渐增加的适宜标准,是机体在某一负荷时能持续完成的重复的最多次数。

5、力量耐力:指肌肉长时间对抗亚最大阻力收缩的能力。

6、绝对力量:指整体克服和对抗阻力时表现出来的最大肌肉力量。

7、动力性力量指肌肉在动态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此时机体发生明显的位移运动。

8、最大肌肉力量:指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

9、等动练习:是一种利用专门的等速力量练习器进行的肌肉力量训练方法。

10、中枢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纤维参加的收缩能力。

二、是非判断题
(F)1、发展力量,必须不断地增加运动负荷。

(F)2、安排儿童少年的耐力训练负荷时,首先根据其耐力运动成绩来加以考虑。

(F)3、力量训练能使肌肉力量增大,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肌纤维数量增多,肌纤维内糖原的含量增加。

(T)4、训练引起纤维类型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具有明显的专一性。

(F)5、超负荷原则就是超过自己的最大力量。

(F)6、重复次数少而阻力大的练习,能够提高肌肉耐力。

(T)7、肌肉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叫力量素质。

(T)8、肌肉生理横断面积越大,肌肉的力量也越大。

(F)9、等动练习是指速度相等的练习。

(T)10、力量训练中练习的安排顺序应是先大肌群练习,后小肌群练习。

(T)11、“负荷到3,训练到8”的含义是:训练采用3RM的负荷,随力量的增加,该负荷当能够重复8次时,就应该增加负荷,使新的负荷又重新到3RM。

(T)12、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或者肌肉体积本身不是决定肌肉力量大小的唯一生理因素。

(F)13、在力量训练中,一定负荷训练一段时间后,只要自我感觉良好就可以增加负荷量。

(T)14、跳跃或投掷运动在动作发力时,肌肉做超等长收缩。

(T)15、进行力量训练时,在选择练习肌群上及练习形式上要有针对性。

三、选择题
(D)1、训练对肌纤维直径的影响表现为:
A、对肌纤维直径大小无影响。

B、举重训练可使慢肌纤维肥大。

C、长跑可使快肌纤维肥大。

D、使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

(C)2、力量训练使肌肉体积增大的主要原因在于:
A、肌结缔组织增厚
B、肌毛细血管增生
C、肌纤维增粗
D、肌纤维数目增加。

(B)3、进行全身力量训练时,最先练习的肌群是:
A、上臂前面的肌群
B、大腿和髋部的肌群
C、胸部的肌群
D、小腿和腹部的肌群
(A)4、静力性训练主要是提高:
A、绝对力量
B、相对力量
C、速度性力量
D、动作性力量
(D)5、适应于短跑运动员训练的负荷,常采用:
A、3-5RM的重量
B、4-6RM的重量
C、15-20RM的重量
D、6-10RM的重量(B)6、在动力性力量中,若要很快提高力量,应采用()
A、重复次数多而阻力小的练习
B、重复次数少而阻力大的练习
C、最大重量的60%
D、最大重量的30%
(D)7、5RM的力量训练主要由哪项目运动员采用。

A、短跑
B、中跑
C、长跑
D、投掷
(D)8、通常人们认为下列哪项是其它素质的基础:
A、速度
B、耐力
C、灵敏
D、力量
(C)9、关于力量训练的专门性原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专项动作技能的专门性包括活动部位肢体的专门性与动作结构的专门性。

B、专项动作技能和发展该专项所需代谢相一致。

C、为发展专项的成绩应尽早地进行专门训练,且占比重要大。

D、排球运动员负重下蹲以膝关节角为90-100度较适宜。

(A)10、有人认为,超等长练习是发展下列哪项的最有效方法。

A、弹跳力
B、耐力
C、速度
D、灵敏
四、填空题
1、力量训练中,RM为8的意思是()。

2、力量训练专门性原则在发展力量时不仅要着重发展与运动专项(相关肌肉)的力量,而且要使它们的(用力形式或运动形式)与正式动作在其结构上极其一致。

五、简答及分析题
1、简要分析肌肉力量训练的相关原则。

答:①超负荷原则:超负荷指练习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或已适应的负荷。

超负荷能不断对肌肉产生更大的刺激,从而产生相应的生理适应,致使肌肉力量不断增长。

②专门化原则:指被训练肌肉对不同代谢性质、收缩类型和练习模式的力量训练产生特定反应或者适应的生理学现象,是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③安排练习原则:a、练习顺序,一般情况下,大肌群训练应安排在先,小肌群训练安排在后;多关节肌训练在前,单关节肌训练在后;大强度练习在前,小强度练习在后;b、训练节奏,力量训练时的强度、运动负荷和训练频度应负荷力量增长规律的要求。

2、决定力量大小的生理因素是什么?
答:决定力量大小的生理因素主要有肌源性和神经元性两大类,此外还有年龄、性别、激素和训练等因素。

肌源性因素包括①肌肉生理横断面积,正常情况下,肌肉力量也越大②肌纤维类型,快肌纤维百分比高且横断面积或纤维直径大的人,肌肉收缩力量就大,而慢肌纤维百分比高的人则肌肉力量小;③肌肉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越长,则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缩短的程度就越大;④关节运动角度,肌拉力线与关节角度在最适宜时,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量最大,反之越小。

神经元性因素包括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力量训练可以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和提高募集运动单位参与收缩的能力②运动中枢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表现为主动肌群用力,被动肌群放松,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力量效果。

3、力量训练的方法有哪些?
答:等长练习(静力训练法)、等张练习、等速练习(等动练习)、超等长练习、电刺激练习法和震动。

4、等动练习有何特点?
答:特点是等速力量训练器所产生的阻力随关节角度变化可精确调整,只要练习者尽
最大力量运动,其运动速度在整个活动范围内都是恒定的,产生的肌肉张力也是最大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