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
1. 变量在性质数量上可变化、操纵或测量的条件,现象或特征。
2. 自变量实验者操纵控制的,并且能够产生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的变量。
3. 因变量因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也是研究者力图记录、测量的变量。
4. 刺激变量已知对机体的反应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
5. 机体变量机体本身对反应有影响的变量。
又叫先试变量或先行变量。
6. 效度测量工具能够测量出其所测量的现象的程度。
7. 信度一个测量工具其所测量的现象的前后一致性程度。
8. 无关变量该变量不是研究中的自变量,但影响实验结果,实验中应严格控制。
9. 指导语心理实验由被试完成,主试为交待任务向被试讲的话叫指导语。
10. 随机误差由于一些难以控制的偶然因素,常使反应变量上下波动,这样的误差叫随机
误差。
11. 系统误差实验中由于某种原因的影响,使反应变量有系统地发生变化。
12. 随机性原则团体中每个个体被抽选的机遇是相等的,任何被试的选择与其它被试的选
择无关,彼此之间的选择是独立的。
随机抽取出来的被试,要安排到哪个受试序列上以及要分配到哪个实验组去,都是随机安排和分配的,即每个被试配入的组别和序列的机遇是相等的。
13. 反应时间从刺激作用发生到引起有机体外部反应开始动作之间的时距。
由刺激引起感
官的活动;神经冲动由神经传递;大脑的加工活动;效应器接受冲动作出反应等所消耗的时间。
其中以大脑活动占时最多,故反应时间又称为反应潜伏期。
14. 心理物理法研究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对应关系的方法。
由于此法运用数学方法和测量
技术,所以给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及精确表述提供了有利条件。
15. 似动知觉对没有空间位移的物体所产生的运动知觉。
16. 诱导运动某一物体的运动引起另一静止物体的运动知觉。
17. 组块记忆过程中,对材料加工组合,把分散孤立的材料组成一个大的单位。
18. 口语记录指实验时,被试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口头报告出来所做的记录。
或在实
验后对
主试提问所做的回答的记录。
分三种:边思维边口述;事后追述;提示回忆。
19. 原型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物体或事件。
20. 问题行为图详细分析问题解决诸步骤并将这个过程分解为一系列小步骤的方法。
由图
解来表示问题解决作业中出现的包括认知状态和操作。
21. 认知状态被试在某一时刻他所知道的有关问题解决的所有信息称为认知状态。
22. 问题空间问题解决过程即从一个认识状态进入另一个认识状态的过程。
23. 语言可懂度发音人发出的有意义语言单位,经过传递系统被听音人正确收到的
单位数
占发送总数的百分数。
24. 语言清晰度发音人发出的无意义语音单位,经过传递系统被听音人正确收到的
单位数
占发送总数的百分数。
25. 内部语言伴随人在沉思默想时的言语器官的活动。
26. 可见语言语图仪使人清晰看到言语,能形象分析出言语听觉所依据的各种特征,使人
有可能根据以探索是语音的哪些因素影响着言语的清晰度。
27. 表情动作有机体在情绪体验时外部所发生的明显变化。
28. 掩蔽一个可听声音由于其它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发生困难,前者必须增加强度
才能重
新听到,这种阈限增加的过程和程度量叫声音的掩蔽效应。
(强度最高语言频带300—500HZ)
29. 等响曲线:把响度水平相同的各种频率的纯音声压级连成的曲线。
图略
30. 暂时阈移由于听疲劳引起的听觉阈限的暂时改变。
31. 听觉定向:准确判断发声体的空间方向。
32. 听觉透视录音和放音设备位置相同,听觉错觉与视觉错觉相配合,两个感觉通道上共
同作用,产生特定听觉立体声效果。
33. 轮廓物体的外形线,由于明度或色彩级差的变化产生。
34. 侧抑制通过侧向神经联系实现的抑制作用。
35. 定势个体对某一特定知觉活动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
图形组织的非刺激。
主体过去的
旧经验、准备状态、倾向性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36. 主观轮廓没有明度和颜色差别的情况下,甚至完全没有物理基础的情况下,由于某些
原因也可看到的轮廓,也叫认知轮廓或错觉轮廓。
37. 图形掩蔽一个图形被埋藏于另一些图形中或被背景视觉噪音所掩蔽。
38. 图形识别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知觉到什么形状的问题。
39. 形状识别阈限识别出一个形状所需要的最低刺激强度。
40. 操作定义:一个概念应由测定它的程序来下定义。
布里奇曼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它们的
程序下定义叫操作定义。
41. *常误:在测定过程中由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引起的一定倾向的误差叫常误。
(主观相等点
与标准刺激总有一定差距CE)
42. *暗适应:由于光刺激物由强到弱的变化,使得眼的分析器的感受性相应地由低到高的
变化。
(实质也是一切分析器适应的过程,特别是感受性提高的适应过程)。
43. *闪光融合:每分钟闪光的系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是一个
完成稳定或连续的光。
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的间歇平率叫闪光融合频率CFF。
44. *拍音:合成波振幅随时间发生周期性变化。
一秒钟内产生一次完全强化和完全干涉为
一拍。
V=丨V1-V2丨。
45. *视轴辐合:看近距离,两眼视轴趋向于集中使两眼中央窝对准对象,以保证视网膜感
受性最高的区域获得清晰的视像。
看远距离,视轴分散,视像模糊。
46. *双眼视差:远近不同的物体或同一物体凹凸不同的部分,由于它们与眼睛保持着不同
的距离,于是刺激了两个视网膜的非对应部分,从而产生网膜像的差异。
47. *双像:注视一个对象时,另外一个对象与它不在同一视野单象区上,即不是网膜上对
应点起作用,结果出现双像。
48. *双眼竞争:左右眼图形相差很多或外形相同,内部结构不同,即使两个图形作用在网
膜对应点上或作用在潘弄区内,也不产生融合而是产生双眼竞争,即只看到一个占优势的图形或图形重叠。
49. 绝对阈限: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50. 噪音:对信号起干扰作用的背景。
51. 先定概率:呈现刺激前,主试要先告诉被试N和SN各自出现的概率。
52. 适应现象: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时,分析器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53. 空间视敏度: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
通常用看出来的两个物体的最小间距来表示。
54. 视角:物体与眼睛所成的夹角
55. 频谱分析:频率为横坐标,声压级作纵坐标,可以作出声音大小频率分布的特性图,叫
频谱分析。
56. 人工耳:测量耳机声压值时在耳机和声压计之间加一个6cm的金属空腔。
57. 共鸣:一个振动物体产生的声波使邻近的其它物体发生振动的现象。
58. 强化:干涉。
强化干涉1)频率相同,振幅相差不大:相位相反、相位相同。
2)频率相
近交替强化干涉。
59. 和音和差音:混合振幅大致相等频率相差30HZ以上的声音,不仅可以听到拍音,还可
听到两频率之和及差的音调,称为和音和差音
60. 皮肤电反应(GSR):利用皮肤电流描记器可以把情感状态时皮肤电反应的变化
以曲线
波纹的形式记录下来。
(早期叫心理电反射PGR)是研究情绪变化的生理指标之一。
61. 高原:低一级技能没有达到自动化,高一级的技能又没形成。
62. 图形后效:说明现象:(一种感觉适应)。
双眼间后效迁移。
63. 深度视锐:两个物体位于不同距离时,距离差别必须达到一定限度才可分辨的能力,用
象差角n表示。
64. 深度线索:人在空间视觉中依靠的客观条件和机体内部条件判断物体空间位置。
65. 视野单象区:视像→节点划延长线交于网膜,如果受刺激点相同,产生单像。
66. 时间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应。
具有意识性、社会性、历
史性。
67. 无差别点:短时间高估,长时间低估,之间有一转折点,即不高估也不低估,
0.7。
(兴
奋后作用及抑制造成)。
68. 卡巴效应:刺激之间相对距离会影响人感知时间的效应。
正比关系。
69. 塔瓦效应:刺激呈现时间间隔对距离知觉的影响。
正比关系。
70. 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与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相关。
71. 真动知觉:物体发生实际空间位移产生的运动知觉。
条件:同一物体以一定速度作空间
位移。
72. 操作定义:一个概念应由测定它的程序来下定义——布里奇曼
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们的程序下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