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新闻写作的教材书,对新闻报道体裁大都有不同的划分方法,这给初学新闻写作的学生或爱好者带来不少困惑,其实也是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感到难解的问题。
一
在新闻体裁的传统划分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依据这些划分方法,对不同体裁的界定、区分仍很困难。
如综合消息(或长消息)与通讯、深度报道,新闻特写与通讯,描写性消息与特写等等。
第二、对一些功能、性质相近的新闻作品,以不同的体裁进行界定、归类也是没有意义的。
仍以综合消息与深度报道为例,两者都是运用大量的事实材料,包括大量的新闻背景,对一个较为复杂的事件进行报道。
这两者都可以说既有综合的特征又有深度的特征。
一般来说,综合了才有深度,或者说要有深度就必须综合。
这样的区分反而让一些写作者犯糊涂,难以适从。
第三、有些教材的划分方法,在理解上存在着一些矛盾,如《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把新闻体裁归为上下编,即消息和通讯。
在消息的编类中包括事件性消息、非事件性消息、描写性消息、分析性消息。
在通讯编类中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社会观察通讯、专访、新闻特写。
这个方法很简明,但也有些欠妥,如把分析解释性的新闻作品归为消息类,就会与该书中所说的消息有别于其他新闻体裁的本质特点就是简要、概括地反映事实这一说法自相矛盾。
第四、对新闻进行体裁分类,其目的是服务、方便于写作。
这一点与其他文体并无区别,但在新闻写作中重视却不够。
在《当代新闻写作》(尹德刚、周胜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一书中,作者指出,区分不同报道体裁的依据是表现手法、口吻与人称、结构布局。
不同的新闻体裁中,这些因素的构成是不同的,这种判断主要缘于对不同体裁进行的分类比较,是一种结果。
要能有效地成为我们进行新闻写作的手段,我们首先要认清新闻报道的目的,因为目的决定方法和手段。
况且,以这些依据去区分一些文体,如上文提到的综合消息与深度报道仍比较困难。
二
在初步学习新闻写作时,一个让多数人为难的问题可能就是如何告别以前的写作习惯、定势,许多人在写作中不知不觉走上以前写作的路子,写出来的像记叙文、小说或散文。
究其根子,仍在于作者没有十分明确新闻报道的目的,以及这种目的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大概说来,新闻报道的目的主要分三类。
一是告知读者是什么,二是告知读者为什么,三是向读者宣传一个道理,对他们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按照这三个目的,可以把新闻报道的体裁分为客观性报道、述评性报道和宣传性报道三大类。
下面对这三类体裁略作一些说明。
1、客观性报道。
客观性报道是指客观叙述事实,作者不进行任何主观评论,报道目的主要是让读者知道“是什么”。
报道只提供事实(包括作为别人的言论的事实),记者是历史的记录者、旁观者,不发表个人意见观点,强调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
其主要功能是让读者了解这个事实,由他自己对该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客观性报道包括消息、专访、调查等体裁。
消息分为简讯、事件性消息、非事件性消息、描写性消息等。
2、述评性报道。
述评性报道是在客观叙述事实的基础上,可以加入适当的议论,以揭示反映事实的本质、作者的态度看法。
这种报道是让读者在知道是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知悉为什么、及将来会怎么样。
述评性报道强调报道的客观、公正、全面。
我们所说的新闻述评、特稿、深度报道、专题报道、特别报道、特别关注等等都可以纳入这种体裁类型,这些报道的共同点就是可以有作者的主观性评论。
再细化功能,可以把它们分为三类,分析说明解释(原因)、总结判断(经验、性质、影响)、预测(趋势、走向)。
3、宣传性报道。
宣传性报道是指围绕特定的报道主题,通过对事实材料进行有意识的
选择,显现宣扬一种观点、思想,以期影响人们的情感态度和行为。
宣传性报道有明显的价值倾向,目的也非常明显,即去影响改变人的情感态度甚至行为,这一点在以前的报道中较为突出,主要是以创造典型,树立样板为手段制造感召力,进行广泛的号召和社会动员。
因此,宣传性报道强调情感情节,写作手法可运用描写、叙述、议论、抒情。
宣传性报道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处理好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的关系。
新闻价值是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是中立的、客观的,宣传价值则是传播者事先设计并希望事后实现的一种主观意图意愿。
可见,在这类报道中,对事实材料选择加工的标准主要参照宣传价值的大小,虽然新闻价值的提高可以提升宣传价值。
由于通讯在历史中主要承担了宣传的功能,因此这一类题材实际上就是指通讯。
以前对新闻体裁的划分和界定,主要适用于纸质媒体,这种三分法可适用于任何媒体,这实际上为所有的新闻写作者提供了一个现实、简单、有效的思路。
这种写作思路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通讯这个在传统新闻体裁中除消息之外最为重要的体裁。
三
通讯是在通信技术手段受到局限,新闻(消息)的报道传递不能满足受众需求等历史条件下,作为一种补充、补救手段产生的。
而现有的通信技术条件下,如果要详尽地报道一则新闻,消息这一体裁已完全可以胜任。
面对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和越来越先进的通信技术,对重大的复杂的事件进程的即时报道、连续报道、或者通过链接的方式展示事件的全貌已成为必然选择。
对于纸质媒介而言,通讯体裁所具有的形象生动性由于互联网的崛起,和电视对新闻报道全新革命和重力打造而魅力不再(通讯以前常借用文学的写作手法、技巧,来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件或刻画一个新闻人物),失去了原有价值和优势。
现在,对于受众来说,通常情况是在电视或互联网等电子媒介上看到新闻,在报纸上得到证实和解释。
纸质媒介转而追求思想性和文化内涵,以此重新建造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一任务已由深度报道这类体裁承担。
从传者、受者的角度来说,提供高纯度的信息,是新闻工作者日益提高的专业主义或职业精神的自然结论,更是受众日益提高的信息鉴别、分析、判断能力的必然要求。
在写作手法上,抒情是通讯特有的,但现已基本不用,通讯所着重的情感铺垫和渲染只有在特殊的情形下(如人物通讯,或题材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宣传价值)才使用。
从社会环境来看,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某企业某产品或企业家的正面新闻报道(以人物通讯或工作通讯的形式)会产生广告宣传的效果,从而影响公平竞争。
同时,这种新闻报道方式,很容易使新闻从业人员产生新闻腐败。
如果说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通讯中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可以合二为一,不会对社会中的某一群体或个人产生不良影响,两者之间不产生矛盾,那么现在有必要进行细分明确。
如果从本文论述的写作思路出发,就可以把宣传性报道与其他报道明确地区分开来,也能够更好地根据具体的新闻题材,写出主题明确的新闻作品,而不会因为通讯与其他体裁的模糊界定而无所适从。
(作者单位为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作者:刘承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