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
总目标
小班上学 期目标 月目标 周目标
具体活动目标
社会教育活动各年龄阶段目标:
小 班 34 岁
①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自己的身体特征和功能,知道自己与他人的不同; ②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初步萌发幼儿的独立性和自我 控制能力; ③引导幼儿认识幼儿园中的同伴和教师,初步了解自己与他们的关系, 逐步适应集体生活; ④使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愿意与人交往,初步掌握日常礼貌用语,有 礼貌地与他人交往; ⑤能与同伴一起友好的参与游戏和活动,不争夺或抢占同伴玩具; ⑥初步了解和掌握卫生要求,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养成爱惜玩具、珍 惜物品的习惯; ⑦知道基本的集体生活和学习规则,培养幼儿初步的学习习惯; ⑧初步学习遵守公共场所的基本行为规范,养成公共卫生习惯; ⑨逐步熟悉幼儿园环境和家庭环境,了解自己的周围生活; ⑩知道我国主要民间传统节日,愿意参加节日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3.幼儿道德品质的发展 发展特点: • 他律性:幼儿的道德判断标准来自于成人,不
能不服从。只注意行为的外部结果,而不考虑行 为的内在动机。幼儿晚期的道德开始向自律性转 化。
• 情境性:幼儿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还带有很
大的具体性、表面性,并易受情境暗示。幼儿的 道德行为缺乏独立性、自觉性和稳定性。
三、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依据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
2.情绪情感
3.社会交往
4.道德品质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1.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
自我认识
自我评价
自我控制
0-1 1-2 2-3 物我 自我 基本 两分 命名: 特征、 我 角色 意识
5岁 稳定 的角 色意 识
• • • • 专门的社会性教育活动: 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中的社会教育: 生活活动中随机进行的行为习惯教育: 其他领域中随机渗透的社会教育:
第二节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 设计与指导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基本 原则
目标性原则
• 教师要首先做到“心中有目标”
• 教师对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和指导要“处处体现目 标”
0-3 重 复 成 人 评 价
5-6 4-5 岁 外 开 部 始 行 独 为 立、 评 客 价 观
4岁 3岁 5岁 语言 短时 有意 调整 间内 识地 服从 控制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 情绪情感的识别能力逐步增强——易变 • 情绪情感的表达能力逐步增强——易受暗示 • 情绪情感的调控能力逐步增强——易冲动
②能合理的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能积极克服困难、做事 认真、持之以恒;
五、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基本内容
自我意识——幼儿与自身
人际交往——幼儿与他人
社会规则——幼儿与群体 社会环境——幼儿与社会
(一)自我意识——幼儿与自身 • 一是对自己面貌、身体、性别、爱好的认识。 • 二是对自己优缺点的认识,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 • 三是了解自己的情绪反应,初步学会调控自己的 情绪。 • 四是大胆表达自己的意志、想法和态度,了解并 敢于表达自己感受、想法; • 五是逐步学会比较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 六是学会独立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形成对自己 行为负责的意识。
(二)幼儿社会学习的特点 • 1.随机性和无意性
•
幼儿的社会学习蕴含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幼儿学习掌握必要 的行为规范,进行人际交往活动,形成正确的 自我意识等,是在生活、游戏中无意识地随时 随地进行。
• 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注意:
*为幼儿的社会学习创设适宜的环境 1、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材料; 2、为幼儿提供干净整洁的教室环境; 3、教师创设适合幼儿的班级规则。 *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幼儿社会学习的影响 1、教师应该具有积极的情绪情感; 2、教师应该具有尊重、关心他人的品质; 3、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言行示范;
发展性原则
• 活动设计与指导要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 • 活动设计与指导要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为落脚点
整合性原则
• 将不同领域的内容、不同的学习形式和方法有机地 整合 • 不同类型的活动加以整合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步骤
活动名称的设计 活动目标的设计 活动准备的设计 活动过程的设计 活动延伸的设计
(二)幼儿社会学习的特点 • 2.长期性和反复性
•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社会知识、社会行为的 学习和养成的过程是一个缓慢的、长期积累的 过程。在幼儿期,由于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 还不尽完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他们的社会 学习经常出现反复的现象。
• 作为幼儿园教师应该注意:
• 1、幼儿的社会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他们在社 会学习中表现出反复无常的行为属于正常现象。 因此,在社会学习过程中,成人应该允许幼儿出 错,不可操之过急,对幼儿失掉信心。 • 2、教师在设计、安排教育活动时,要考虑到适当 的重复,如:在日常工作中,要随时注意幼儿的 行为表现,反复提醒、督促幼儿。
(一)活动名称的设计
活动名称:比较概括地反映出教育活 动的主要内容和发展目标。 活动名称的设计没有特殊的要求, 确定活动名称时尽量符合儿童化的特 点即可。如“小鬼当家”、“哥哥姐 姐真能干”、“会说话的标记朋友”、 “学做小客人”等。
发展趋势:
• 3—4岁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指向个别行为。 • 4—5岁幼儿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 的道德标准,常常出现“告状”行为。 • 5—6岁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 对好人和坏人,表现出爱与憎的情感,爱 小朋友、爱集体、爱祖国等情感,萌发着 自豪感、友谊感和集体荣誉感。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4.幼儿社会交往的发展 • 与成人交往(家长、老师) ——依赖性、模仿性 • 与同伴交往(游戏、日常生活) ——平等、协商、合作、分享、逐渐 去自我中心
大 班 56 岁
①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能较为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同伴; ②能合理的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能积极克服困难、做事认真、持之 以恒; ③喜欢自己所在的集体,感受参加集体活动的快乐,形成初步的集体荣 誉感和责任感; ④能有计划、有目的地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基本能独立解决同伴之间 的冲突; ⑤初步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激发幼儿爱父母、爱老师的情感,养成爱 劳动的习惯; ⑥初步学会分辨是非,懂得向好的榜样学习,有初步的爱憎感; ⑦能自觉遵守各项行为规则,在此基础上能制定简单的游戏与活动规则, 并能按照规则要求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⑧了解家乡的自然景观、主要物产和人文风格,萌发爱家乡的情感和保 护环境的意识; ⑨初步感知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与传统文化精华,萌发爱祖国的情感; ⑩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萌发对多元文化的兴趣。
中 班 45 岁
①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优点、兴趣、爱好,学习简单的评价自己和同伴; ②学习理解、判断自己与他人的情绪,保持愉快的情绪,学习独立完成 任务,增强自信心和独立能力; ③有初步的集体意识,学习尊重、同情、关心他人; ④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能主动运用谦让、合作、分享、互助等技能与同 伴交往; ⑤引导幼儿初步了解父母和老师的劳动,知道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鼓 励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⑥勇于承认错误,改正缺点,初步养成诚实、守纪律等良好的品的行为; ⑦能遵守集体生活与学习规则,并初步学习维护规则; ⑧初步学习基本的安全知识,遵守交通规则,懂得爱惜公物; ⑨了解周围的主要社会机构,初步知道他们与自己生活的关系,萌发最 初的爱家乡的情感; ⑩在成人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节日庆祝,初步感受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
内容提要
• 第一节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概述
• 第二节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
• 第三节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 指导案例及评析
第一节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概 述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意义
• 幼儿园社会教育是幼儿社会化 的重要途径
• 1、幼儿园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能帮助幼儿更快地适应生活环境和人际 关系,逐渐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认识、 情感态度、行为习惯。 • 2、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师幼关系 和同伴关系,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产生 重要影响。
• 作为幼儿园教师应该注意:
• 1、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时要及时捕捉教育 时机,避免口头说教; • 2、教师要给幼儿发现、感受、练习、巩固的机会; • 3、教师要有意为幼儿的同伴交往创造机会,鼓励 幼儿自行商量、解决。
四、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总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动、合作和分享,有同 情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社会行为规则;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 的责任感; (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 爱祖国。
(二)人际交往——幼儿与他人
• 一是了解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 爱,并懂得的表达自己对亲人的爱。
• 二是愿意与同伴共同友好地进行各种活动,关心、 理解、尊重他人,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 情心。 • 三是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兴趣 和想法。
(三)社会规则——幼儿与群体 • 生活习惯:主要是要求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饮食习惯,形成良好的作息规律,讲究文明礼貌, 注意安全等。 • 学习规则:主要是要求幼儿集中注意力,积极参 与活动,按时完成任务,自己整理学习用具等。 • 游戏规则:主要是要求幼儿按游戏规则玩游戏, 学会轮流、谦让,合作、协商解决问题,注意安 全等。 • 社会公共规则:主要是要求幼儿遵守交通规则、 安全乘坐交通工具、遵守公共场所的文明规则、 爱惜公物、保护环境等。
示范性:幼儿社会教育主要是教会儿童如何建立 于世界的良好关系,核心是“如何做人”。幼儿 正确社会行为的获得往往通过观察与模仿大人来 学习,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展示的行为习惯和品格 会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