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秦文学复习资料

先秦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先秦文学是指秦统一中国(BC221)以前的文学。

包括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夏商周。

第一章古代神话与远古歌谣一、古代神话周代以前的文学主要是神话和诗歌。

神话:在人们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即:1、神话的内容和现实性——反映了当时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2、艺术性——不是科学的反映是艺术的反映,通过幻想对现实进行了形象化的加工;3、不自觉——不是作家有意识的创作,而是受限于生产力、科学水平vs了解、征服自然力的愿望。

(区分后来作家自觉运用神话题材、神化手法所创作的作品)亦称古代神话。

Eg.《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神话是通过幼稚的幻想故事,把自然力和古代英雄神化,表现远古时代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可贵的探索精神的一种原始时代的文学形式。

幻想形式。

Eg.女娲、后羿、大禹治水、刑天、夸父、精卫中国远古神话Cf 外国古代神话——1、记载零散,并多有异说。

没有专书。

掌握文化的史官只重记实,把神话当做史实来曲解怀疑,思想界排斥神话之倾向(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春秋战国动乱,秦焚书;2.多被历史化,与传说难分。

神话和传说容易混淆,但从产生年代~神话较早传说较晚;从所写内容~神话神奇怪异,传说接近现实;塑造形象~神话是神,传说是人。

神话VS迷信:神话表现了人们对自然力的不屈服,引导人积极向上;迷信表现了对自然力的无能为力,甘做奴隶,听从神的摆布,消极,被统治阶级用来制造宗教迷信。

3、从思想上说,比较突出为公为群的精神。

大公精神(西方=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4、赞美勤劳与创造发明二、远古歌谣周代以前,亦即《诗经》之前的时代称远古。

三皇时代已有诗歌反映周代以前的诗歌水平的主要体现在《周易》中。

群经之首。

《周易》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著作,是占筮的参考书。

多叙事个别抒情。

已有赋比兴衬托等表情达意之手法,生动形象。

从古代神话和远古诗歌,我们认识到——1.文学与劳动有密切的关系,文学起源于以劳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

文学中形象、抒情、节奏、对称诸因素,主要是在生产实践中被人们意识到的。

2、文学与宗教关系密切。

上古时代的文化基本是神权支配下的文化。

认识水平和生产力低下==母体崇拜=图腾=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化统治权文学的产生和成长也在宗教中受启发。

3.《诗经》是远古诗歌发展的结果第二章诗经一、《诗经》的编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创作。

全集305篇,6篇无辞。

采诗——采诗者==时间==渠道==目的==献诗编辑成书——周公说==孔子说==周王廷乐官二、《诗经》的体例风160·——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雅105 ——大雅小雅颂40——周鲁商宋人郑樵《通志·总序》“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音:乐调上的区分)风土之音是各地的民歌,朝廷之音是在以朝廷为代表的各级官府场合演奏的官乐,颂是在宗庙里演唱的祭歌。

变风变雅是指风诗雅诗中的乱世之作。

可以看到,在乐调作者内容作用等方面风雅颂都不同三、《诗经》的思想内容《诗经》创作的三个时期:西周前期西周后期东周1、反映了周民族的发展史从母系到父系为中心的过渡从游牧为主到农业为主从穴居到室居从邰到豳再到定居于周,进而商族而统治中国,建立周朝2、反映了战争及其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周公东征统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是进步的but远征的战士、少数民族冲突、民族战争带给人民的是痛苦和怨恨3、揭露和批判当时的社会黑暗统治者腐败 eg。

《伐檀》《硕鼠》阶级、民族压迫《大东》4、反映了当时的婚姻恋爱风诗的主要题材形式多样——劳动人民的纯洁、真挚、热烈、愉快的爱《静女》——怨恨封建礼教束缚,要求婚姻自主《虻》——失恋单恋相思别离《狂童》、《泽陂》5、农业诗——研究周初社会的重要资料①农业生活诗——再现阶级差异反映西周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采薇》《七月》②农业祭祀诗——春夏祈谷秋冬报夏记录风俗礼制周人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经济的繁荣《载芟》《良耜》6、其他《颂》诗—对祖先的歌功颂德《雅》诗—贵族的烟瘾游猎四、《诗经》的艺术成就1、开创了文学中的“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的写实精神深刻地揭露了西周及春秋前期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比较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Eg 《七月》在反映现实时,多采用了朴实合乎现实的本来面目的形式,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例外:《生民》继承:建安七子汉乐府2、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赋比兴在诗经中大量、成熟地使用,被认为是我国诗歌创作的传统手法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体式赋比兴是表现手法赋——直接的铺叙陈述,如实地说出事情《七月》比——比喻明喻隐喻目的:把对象的本质或现状具体地刻画出来兴——起兴先言他物,引到所要表达的意思上,有引起联想的意味《关雎》3、重章叠句的歌唱形式直接重叠或间隔重叠重言双声叠韵双关隔句押韵讲究对称、整齐4、篇章句式既有定式,又灵活变化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决定于当时的语言一单音词为主)句式灵活《国风》二三四五言都有,完全是散文化的句式,舒缓自由五、《诗经》的影响与研究“不学诗,无以言”——孔子诗经比较广泛地反映了商周一个长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和政治思想状况,在外交中用赋诗对答,委婉表达观点词汇知识丰富引用论据但不大注意本义而断章取义加以利用汉代独尊儒术之后,这部以人民为创作主体的诗集成了经学的附庸汉朝诗学四家——毛诗:秦汉间鲁人毛亨做训诂传赵人毛,《毛诗故训传》现存诗经最古解释本古文学派鲁诗:汉初鲁人申公齐诗:汉初齐人辕固生韩诗: 汉初燕人韩婴后三者用汉时通行的文字写成,属于今文学派均相继失传宋·朱熹《诗集传》清·马瑞辰《毛诗郑笺通释》第三章屈原和楚辞一、历史背景—战国后期1、七雄对峙,趋于统一齐楚韩燕赵魏秦2、合纵连横,秦楚争霸横则帝秦,纵则楚王3.成败的关键在于改革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鞅法而富强楚悼王————楚威王——楚怀王——襄王与仇秦联婚楚人爱国作为楚国左徒的屈原处在人民抗秦情绪高昂,而统治集团昏庸软弱的局势下,力主改革、抗秦而得不到支持,被人谗害。

二、屈原的生平和作品生平见书36一般认为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招魂》《九章》《离骚》是代表作,可能作于汉北中国诗史上最早的长篇大致内容:政治理想—楚的排斥—坚持不妥协—孤独困苦,想象比喻多—只能离开—依恋不舍—殉国其他见书三、屈原的艺术成就“屈原词赋如日月”——李白1、开拓了抒情诗的全新境界忧愁为骚例:本传—屈平之作《离骚》,盖怨生也贾岛—骚者,愁也,始于屈原诗经开始有愁怨之作,抒情简单直白,只是将心理状态加以陈述vs 屈原在表达同类情感时运用了大量新的词语,从自身的遭遇/环境/神情/心态/行为举止等结合起来,回环往复地吟唱。

Eg。

通过抒情表现了诗人的人格,展现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人格的核心——美政思想也忠君(得到信赖是美政实施的条件),但他追随的不是君王,是美政思想、自我人格的实现。

公平正直的品德,宁死不屈而不同流合污的顽强性格,悲愤沉郁的心理特征,展现了屈原个性的各个层面还有形成的环境,有血有肉生动感人。

对比:《正月》《离骚》愤世—恨世道黑暗,生不逢时;怨上—恨君主昏庸,忠奸不辨;孤独—感怀自身与腐败政治环境的矛盾不同:忧己vs以国为重;畏惧vs大无畏;怨上而不敢直言vs直怨;虽然为“我”而悲伤但缺乏“我”的形象感vs刻画出悲愤填膺、宁死不屈的忠君现象内涵着悲剧美——伟大之处在于展示了主人公与黑暗社会环境斗争的精神 + 内心世界的复杂斗争,表现出坚定不移的高尚人格(诗经此类情调低沉)屈原激励鼓舞我们,激发了生命力感和努力向上的意识,把我们引向崇高,在熏陶引导中理智和感情升华2、诗体的革新——骚体鸿篇巨制——(刘谓之“鸿裁”)形式和篇章结构上的长迂回断续—回抱法(根据主题的矛盾和联系加以想象最后回到主题)、语体化——语言的运用多用口语和方言;句式散文化,灵活自然,长短参差,有错落美;语气词兮的广泛运用成为骚体的句式标志,三字节奏的出现广声貌,趋艳丽——直接描绘比喻用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象征更广泛深远3、浓烈的浪漫色彩特点:①抱北方学派之人生理想,体现南方人富于想象的文学形式。

(南方理想较虚幻,北方更付诸实践)对理想的执着VS 黑暗现实——浪漫主义的契机。

南楚巫风文化是屈原浪漫主义的土壤—吸取了民俗文化的营养,借用巫事神的形式②运用了大量的非现实性的题材,塑造了诗人非凡的自我形象4、诗人与民间文艺的光辉结合《天问》《招魂》较多地保留了神话与民间传说的原型《九歌》原为楚地民间祭歌,原辞表现的是男女性爱生活,鄙陋。

屈原是祭歌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准“颇更定其辞,去其泰甚”屈原的创作深受民间巫歌的影响(例:九歌)《九歌》与《离骚》的相同之处:香草美人、九天、昆仑、飞龙 etc①屈原在写作之前必定熟知作为民间祭歌的《九歌》,对其吸收提高。

②《九歌》与《离骚》《九章》都用到的名物概念,前者多用本义,后者多用引申义、比喻义九歌写作偏于必然,屈原所写偏于或然,受九歌启迪例:…③在句式上,屈原多用三字节奏加虚字再加两字节奏;九歌似乎体现了由最简易的民间歌谣句式向骚体过渡的轨迹,亦是屈原对于九歌形式的发展四、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楚辞:楚歌之辞。

内容多为楚地风土名物,声韵皆用楚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与中原的诗歌有较大区别,故标以楚名,从音乐的角度上来讲又称南音。

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尤以离骚著称,也叫骚体。

另有宋玉、景差、唐勒等人。

宋玉:《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6篇可信。

对屈原有直接的继承。

体裁上用的是骚体,构思、手法上多驰神骋想,富有浪漫主义特色。

《文心雕龙》“屈宋逸步”。

继承长篇的基础上又运用了铺陈描写《九辩》对秋天的描写表现悲愁、描写客观(重要识记点)并且精细(屈只是主观感情的抒发,用景物来比兴衬托)鲁迅称“实为独绝”《九辩》的句式表现已经赋体化,汉朝大赋问答体的格局滥觞于《卜居》《渔父》,直接效仿于宋玉,宋反映了由辞向赋的转化在楚辞和汉赋之间,宋玉承前启后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多地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的是宋玉。

汉赋“铺采摛文”源头。

然而用意微隐,缺乏屈原式的嫉恶如仇的斗争和正直,是宋玉作品黯然失色的原因第四章历史散文左史记言(《尚书》),右史记事大事在策,小事在简(简牍学)简策按时序编排,为史书,称春秋史书中的篇章多以散文形式表现先秦时期大体有三种——古代的政令、文献《尚书》;史官整理好的史记《春秋》;对史之解说《公羊传》一、《尚书》与《春秋》《春秋》、《左传》属于编年体《国语》、《战国策》属于国别体甲骨文、金文文学价值不高真正标志散文形成的是《尚书》(尚,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