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四答案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4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 5 分,共 35 分)
1 、什么是品德?品德形成的心理实质是什么?P279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
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虽然道德品质的心理结构比较复杂,不同理论学派所强调的侧面也不一样,但从一般看法是把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方式看成是道德品质的两大构成部分,因而道德品质的形成也就是这两大部分相互联系的过程。
2.皮亚杰和科(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动机在道德品质形成中有哪些作用?P286 答:认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和柯尔伯格。
这一学派强调道德动机在道德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其基本观点为:第一、道德品质的发展与人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第二、道德品质的形成取决于道德动机,道德判断和道德知识;第三、要根据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去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
3.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规律。
P289
答:通过大量研究,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的总规律: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是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过程。
他律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自律指儿童根据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进行道德判断,认为年幼儿童的道德判断,认为年
一个新的层次。
因此,为了形成道德认识,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道德两难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品德的形成。
2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参考教材 P297 )
答:(1)道德认识的培养
a,给学生进行道德实践的机会
b,保持道德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
c,结合实例形象地进行榜样教育
d,努力避免“意义障碍”的消极影响
e,促进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2)道德情感的培养
a,丰富学生有关的道德观念,并且使这种观念同一定的情绪体验联系起来
b,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与具体生动事例的感染作用,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c,扩大他们道德实践的间接经验与情感内容
d,要注意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要求的概念与观点,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
e,要注意学生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
(3)道德行为的训练
a,角色扮演法;b,价值观辨析法;c,榜样引导法;d,行为强化法。
3 、布卢姆和加涅对教学目标分类的研究对教师有何启示意义 P310- 312 答: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3 个领域,每一领域的目标又由低级到高级分成若干层次。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并非尽善尽美,但有助于我们从多角度、多水平、多层次去考虑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问题。
它提醒我们每一位教师,使学生获取知识或者对我们所教内容的简单回忆远不是我们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我们必须努力帮助学生达到更高水平的认知目标。
教师不仅要考虑认知领域目标的实现,还要考虑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目标的实现。
有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态度和情感的发展,使学生能够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参与各科学习。
除了发展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教师还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体魄及各种身体运动技能。
加涅将教学可能产生的结果即学生的学习结果或教学目标分为 5 类: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被认为具有处方性,这是因为他的教学目标分类不只是条目的说明,而且还进一步告诉教师作用设置情境(学习的外在条件),去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加涅还特别强调了与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达成密切相关的学习的内在条件。
4 、联系实际谈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具有哪些教学能力? P384- 387
答:(1)把握教学过程的能力:A,了解学生学习准备的能力。
B,激发学习动机的能力。
C,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
D,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能力。
E,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
F,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
(2)教学监控能力:对整个教学法过程进行主动的计划、控制、调节、检查、评价和把馈的能力。
(3)教学组织能力:对学生进行组织、领导、监督、和协调的能力。
(4)言语表达能力
(5)教学法反思能力
5 、论述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因素。
P378-379
教师威信的形成,是各种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主观条件是指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这是威信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客观条件是指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外部因素,包括教师的社会地位、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领导者对教师的态度以及学生家长对教师态度。
但对教师威信形成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其自身的主观条件,既教师本身的素质,这是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
其内容包括:
1 ).崇高的思想品质。
2 ).优良的心理品质。
3 ).较强的业务能力。
4 ).得体的仪表。
5 ).良好的“ 第一印象” 。
教师威信的形成,虽然主要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主观条件,但对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来说,起作用也不是等同的。
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教师的威信主要受外部形象和教师对学生的感情因素的影响,对学龄中晚的学生教师的威信则更多决定于教师的品质修养、个性及学识等方面的因素。
教师的威信一旦
形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可能继续保持、不断发展和提高,也可能逐渐下降,甚至丧失。
这关键取决于决定与教师个人在思想品德、心理品质和业务水平等方面是否处于积极的发展状态。
为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严格要去自己,从而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不断提高。
6 、请您对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师能力进行实质性的分析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