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关资产减值会计理论

有关资产减值会计理论

的个人津贴、奖金、补助等福利性开支。

同时,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防止发生坐支现象。

再次是把好综合“处理关”。

实施会计监督前移,有原来的事后监督变成了事前、事中监督。

(二)要逐步建立健全会计信用评价系统,通过制定会计信用评价规则,协调税务、审计等部门搜集整理会计信用信息,建立会计信用档案,加强信用轨迹跟踪,并开设会计信用网站,促进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建设。

对于注册会计师,有必要在中国和各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设立职业道德监管机构,以保证监管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同时完善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制度,杜绝继续教育走形式的现象;采用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追踪制度,建立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信用档案,以保持注册会计师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的外在驱动力。

(三)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是使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明确经济工作中每个环节、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职责权限、制约措施和手段,并做到参与经济业务事项所有过程的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关的会计人员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权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对会计资料进行定期审查;按章办事,减少人为因素影响,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明确财产清查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程序。

这样就使个人与个人,部门与部门之间工作相互联系,进行连续不断的检查和监督,从源头上杜绝造假事件的发生,阻断会计造假的环节和载体,使内部监督真正落到实处。

同时,公开办事制度、程序,坚持做到手续齐全,层层把关,通过制度依法管理,防患于未然。

其次,要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强化内部审计职能。

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对经济活动的全面、经常、及时的监督促使企业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还可以达到内部控制规范化和自我约束的要求。

最后,明确会计责任主体。

在工作中。

一些单位的负责人自认为是“一把手”,会计上的事情“一言堂”,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出了问题则以不懂会计为由全盘推卸责任,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会计监督工作的正常进行。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明确会计责任主体,谁领导谁负责。

(四)联合执法,提高政府会计监督的效率。

现阶段,对会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的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信息共享效率低。

在对会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过程中,各部门应按照《会计法》的立法精神,通过工作协调,紧密联合起来实行联合执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真实、完整的基础信息。

政府各有关部门可以在每年度的定期经济检查中设立联合办公室,利用计算机技术设立信息共享平台,不仅可以降低监督检查的工作成本,而且利用共有的信息平台统一了数据核算的依据,既避免了重复执法,又防止了执法不严的漏洞,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会计造假现象,提高政府会计监督的效率。

参考文献:[1]刘莉萍.浅议企业会计监督职能的加强。

现代商业2010(15)一、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历程(一)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在国外的发展历程。

资产减值会计的理念和思想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阶段的意大利,在当时意大利商业会计实务当中,人们往往先通过比较市价与成本,再对存货进行计价。

19世纪中叶,德国首先在其制定的公司法当中明确了对成本与市价进行比较的原则。

1975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会计准则规定:允许企业根据市价和成本孰低法进行记账处理,其出现标志着认可短期投资减值的永久性标准问世。

1998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和实施最新会计准则IAS36,其对于健全当前的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规范资产减值实务,增加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强化减值测试的实践操作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资产减值会计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第一次制定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关规范,紧接着财政部又颁布和实施了专门针对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制度,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以及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必须依据相关会计制度的具体规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到2001年初,财政部制定和实施了《企业会计制度》,其基于谨慎性本质原则,要求企业计提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2006年初国财政部在综合考虑了国际会计最新标准和国内资产减值会计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了资产减值准则,逐渐与国际会计的现行准则趋同。

!!!!!!!!!!!!!!!!!!!!!!!!!!!!!!!!!!!!!!!!!!!!!作者简介:李璐,(1979-),女,吉林通化人,会计师,研究方向:企业财务管理。

有关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的探讨李璐(通化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处吉林通化134003)摘要:企业对于资产减值会计的处理,既能够影响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国家的利益关系,还直接涉及到企业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纷争,而且这些利益矛盾关系的纠葛能够直接影响企业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具体实施的效果。

资产作为非常关键和重要的经济学和会计概念,资产减值会计的合理处理能够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资产的实际价值。

关键词:资产减值会计,企业,实施李璐:有关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的探讨74··企业研究Business research总第414期第24期2012年12月二、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一)理论起点—会计目标理论资产减值会计运用价值计量替代了成本计量,把企业账面金额高于价值部分认定为费用或者资产减值损失,努力为表现资产真实价值提供准确的量度,决策有用观是其理论起点,其最终目标在于提供资产价值的实际信息,向投资者进行决策提供企业未来现金流出和流入等的相关信息。

(二)理论内涵—未来经济利益理论对于企业而言,它持有和购买特定资产的根本目标在于获取其未来的经济效益,资产购入时的价格体现了当时企业对资产在正常的寿命期限内能够制造的未来经济效益的合理评价,企业在资产购买时已经能够预期未来资产的价值会伴随时间的变动和资产的不断使用而逐渐减少,而且在资产的具体使用过程当中可能会发生不少购买当时没有预期到的影响因素,进而导致企业预期的资产价值曲线会和资产的实际价值在特殊的时间点上发生一定差距,其即是所谓的资产减值。

三、资产减值准则的确认、计量和披露(一)资产减值的确认资产减值确认实际上是资产价值的第二次确认。

在理论层面,企业的所有资产发生减值都应该及时确认,但在具体的会计实务当中,企业不可能做到也没有必要确认所有资产的减值,当前资产减值需要确认的根据往往以资产减值的可能性为主。

确认资产减值主要有三个主流标准观点:①永久性标准,即仅仅确认永久的资产减值损失;②可能性标准,即仅仅确认具有可能性的资产减值损失;③经济性标准,即确认发生的全部减值,而且计量和确认往往采用相同的标准。

(二)资产减值的计量会计计量作为会计工作的关键职能,而会计计量的核心在于选择计量属性。

中国的资产减值准则与世界各国往往趋同,其关系到的计量属性一般有:现值、可收回金额以及公允价值。

所谓公允价值即为熟悉交易情况的买卖双方自愿实施债务清偿或者资产交换的金额数。

公允价值不是特别具体的计量属性,其往往是诸多属性的统称,公允价值的实施运用的前提为必须存在健全而完善的交易市场。

所谓未来现金流的现值,即为资产依据预期从其持续运用和最终处理当中所发生的未来的净现金所有流入量的折合现金数额的计量。

其比较遵从资产的定义,在理论层面上可以比较合理地反应资产持有的目的和实质以及资产的经济价值。

与此同时,对于不同的资产其往往使用相应的折现率,这种特殊的计量属性有效地兼顾了资产的持有的风险和时间价值,所以其与资产决策的关联性最强。

公允价值和可收回金额都根据其它基本的计量属性当中衍生出来的。

(三)资产减值的披露披露资产减值方面的会计信息应当依据具体的会计目标,适时披露有利于投资者和经营者进行决策的真实可靠的资产减值方面的信息。

对于会计信息的实际使用者,其要求企业在财务会计报告及附注当中必须披露的资产减值事项有:①资产减值造成的原因。

②企业计量和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运用的计量方法和具体标准以及相关依据。

③资产减值当期企业计提的具体减值数额以及减值计提之后的账面价值。

④资产减值对于所有者权益和当期损益等诸多财务会计报表产生的影响。

⑤主管部门对资产的处置立场。

国内的资产减值准则详尽系统地规定了关于资产减值具体披露的信息内容,特别是重大资产减值损失以及企业因合并产生商誉而计提的资产减值等重要信息的披露。

企业准确地计提资产减值主要依赖两个方面:一方面公允价值的研究水平,是纯粹的技术问题;而另一方面更为重要,是企业管理者的诚信和公司治理的具体结构,这就需要整个社会、广大会计人员和企业自觉地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相关主管部门人员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

四、资产减值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一)上市公司对于财务预期判断能力不足当前国内多数的上市公司普遍缺乏预测现金流量相关经验,预测结果准确性偏低,证监会曾经多次强制性规定上市公司必须提供3到10年的盈利预期,其实施结果往往不理想,关键原因在于国内上市公司对于财务预期判断能力不足。

(二)造假现象严重在最近10年,国内证券市场不断进行跨越式发展,而财务会计报告造假也是层出不穷,例如,2001年银广夏和麦科特等多家大型上市公司爆出造假案件,这而些公司的所有虚假财务报告都附带着由注册会计师编制的相关的虚假审计报告。

(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当前不少上市公司的前身就是是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所有者模糊,相应地经营者的约束力就小,企业往往不能构建完善的监管和约束经营者的控制机制,这就容易导致经营者为了满足自身利益而使用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漏洞进行人为的盈余操纵。

五、加强有关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对策(一)考评减值时重视重要性原则财务会计信息提供主要取决于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协同制约。

依据国内基本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企业应当依据事项或交易的重要程度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对损益、负债和资产等有关键作用而极大地影响信息使用者做出科学合理判断的主要会计事项,应当依据法律规定的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进行处理;而对于次要的会计交易货事项,应当依据法律规定的会计方法以及不误导信息使用者做出合理判断的大前提下,进行适度的简化处理。

所以,在进行测试资产减值时,应当注重重要性原则。

(二)规范化计量标准,降低人为的估计的成分由于企业的会计准则和治理结构的不健全完善以及会计市场的不规范,相应地会计政策也呈现出特有的多样性。

我国当初引入资产减值准备的初衷之一就是给予企业适当的会计弹性,以利于企业利用专业会计的选择和判断向市场传达企业的实时信息,所以,应当详细的规定资产减值的使用范围,尽量降低会计从业人员人为判断和估计的成分,防范企业主观随意地实施会计政策。

(三)强化会计主体的相关法律责任当前不少企业利用会计法律的漏洞人为故意地调节企业实际的会计数据,这种做法既使企业失去了最基本的诚信,也使得会计信息的的权威和真实性备受挑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