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脂肪肝发病机制研究进展_王威

脂肪肝发病机制研究进展_王威

[B5 ]a0)1-(3\ YE< U0$-_ DF< K#L#* D<0- #*; E’O’3L1-0"$0I"$,(30,
& H"’*
中 ?7@5 也高于对照组,生化和病理检测结果与乙醇诱导的 脂肪肝小鼠相同,说明酒精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过程 研究表明, 人体肠道内细菌的分解代谢产 很可能是相同的A44C。 生部分乙醇并吸收入血, 如实验中发现不饮酒的肥胖妇女呼气 另 一 个 实 验 证 实 >9DE 患 中 乙 醇 浓 度 高 于 正 常 体 质 量 者 A48C, 者的呼气中乙醇浓度也高于正常人。因此,普遍认为 >9DE 与肠道内细菌过度生长相关,这种内源性乙醇起着相同的致 病作用A47C。 糖尿病是脂肪肝的另一高危因素。人们较早就认识到糖 尿病引起高脂血症,使肝细胞吞噬大量甘油三酯导致肝脂肪 化,目前临床发现单纯性脂肪肝中同时存在胰岛素抵抗引起 的脂肪代谢紊乱 A4@C。动物实验显示糖尿病小鼠中 DFGH?IB. 蛋白高表达, 并伴有脂肪肝的发生 A46C。而其他实验研究证明体 质量正常脂肪肝患者同样与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和糖 耐量增加直接相关 A4JC。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可以导致脂肪溶 解酶增加, 释放大量自由脂肪酸入血入肝, 肝脂 肪 酸 I! 氧 化 增强, 增强了肝的氧化应激, 而肝细胞本身的异常使其易于发 展为脂肪肝 。这些研究说明糖尿病及隐性糖尿病与脂肪肝的
[B4 ]H’$\’V1\L EU<
&#b#", f<
!’)-’)0**" c<0- #*;
>’$N#*3’/’*"3 & E0:#-’*<
1-0#-’/0:#-"-"1 #$, ")’$T BPPP<8BR8ST74BI74P;
"$3)0#10, :)0V#*0$30 ’+ O(-#-"’$1 ’+
?FA
"
$
高危因素的作用机制 高脂血症常与脂肪肝并存, 有人对 RF 例高脂血症患者进
行研究, 发 现 F"G 有 肝 脂 肪 沉 积 , 其中高甘油三酯血症又占 大部分 ?@KA。实验发现任何原因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都可以导 致肝脂肪化 ?@RA。 在乙醇诱发脂肪化的过程中,人们首先认识到乙醇及其 氧化物参与了肝线粒体的损伤, 使其氧化功能下降, 使甘油三 目前研究人员认为, 酯在体内合成增多, 共同促进肝脂肪化?FA。 乙醇引起脂肪肝很大程度上与氧化应激状态和过氧化物小体 受体有关, 而氧化应激状态主要与线粒体和微粒体系统有关, 而内毒素激活 V566;( 氏细胞使肝细胞处于应激状态也发挥了 作用 ?!"A。微粒体内的氧化应激状态, 主要由乙醇诱导产生, 参
肝脏在全身脂质代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肝细胞通 过转运和代谢 *调节体内和肝细胞内脂质的代谢。由于各种原 因引起的肝脏脂肪代谢紊乱, 脂类物质动态平衡失调, 肝细胞 摄取脂肪增加而脂肪氧化减少,均可导致肝细胞内脂肪蓄积 形成脂肪肝。脂肪肝的病因比较复杂如单纯性肥胖、乙醇中 毒、 糖尿病、 营养不良、 药物中毒等, 特别是与高脂血症有关。 其病理机制主要为整体水平的脂肪、糖和蛋白质的代谢紊乱 或肝细胞病理损伤和代谢障碍, 两者常互为因果, 共同存在。 现对近年来脂肪肝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脂肪肝的病理形态特点 光镜下, 肝细胞内脂肪颗粒增多, 肝窦增宽, 细胞核偏移, 部分病例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临床根据患者是否饮酒区分 为酒精性肝脂肪化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但病理上两者难 有人根据肝内炎性细胞的浸润和肝细胞的灶性坏死 以区分?@A。 情况将脂肪肝分为单纯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一般认为前者 但临床研究 预后较好, 后者易于发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A, 证明两者没有明确界限, 常常是严重程度之间的区别 。
9O & Y#1N
[B@ ] !’Z0 c< ‘M()# !< !1(\#O’-’ .< 0- #*; F0*#-"’$1/": Z0-b00$
作用是互相的, 具有相同的病理机制。
10)(O *0:-"$ #$, +#--L *"V0) "$ &#:#$010 O#*0 #,’*0130$- ($"V0)1"N -L 1-(,0$-1A&C; 9O & Y#1-)’0$-0)’*< BPPP<P7RBBST884QI888@;
!""# 年 $ 月第 !% 卷第 ! 期 &’()!""#*+,-)!% .,)!





/012302 4,5(21- ,6 /(17080,21- 9:02;<; =;70>02;
@#R
・ 综
述 ・
脂肪肝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王 威, 江海涛, 李玉红, 茹永新, 高秀梅, 张伯礼
%""@R%)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关键词: 脂肪肝; 机制;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NFIF)F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I!H@F@R "!H"@#RH"% 时, 有人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DL+) 疫缺陷综合症 (&LMC ) 蛋白酶抑制剂导致高脂血症和脂肪肝的主要原因是固醇调节 元件结合蛋白 (CNOPQ< ) 在肝和脂肪组织中持久地处于激活 在食物诱导的小鼠脂肪肝模型及体外肝细胞 状态聚集状态 ?RA。 培养中, 发现 CNOPQ< 与同型半胱氨酸结合后, 通过相应基因 (9D S /E) 的生物合成, 并由肝细胞吞 促进胆固醇 S 甘油三酯 噬、 储存, 促进脂肪肝的形成 ?@"A。 把 CNOPQH9 基因转染到幼稚 脂肪细胞可以促进脂肪细胞成熟,而 CNOPQH9 转基因小 鼠 出现脂肪组织分化紊乱,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难以控 制的尿糖, 同时出现高甘油三酯血症和脂肪肝, 与人体的先天 性脂肪代谢紊乱相似?@@A。 在 .&CD 病理中时常出现铁蛋白水平升高和铁染色阳性 增 强 , 因 此 有 人 对 .&CD 患 者 的 血 色 素 沉 着 病 相 关 基 因 (DTO) 进行突变分析, 结果发现 .&CD 患者的 DTO 突变率位
[B ]H()- 9K< 2(--’$ 9< K#L .?; K"#M$’1"1 #$, "$-0):)0-#-"’$ ’+ 1-0#-’N
+#--L *"V0)T #$’-/0) +0#-()0 ’+ -/0 O0-#Z’*"3 1L$,)’O0A&C; .*"$ >(-)< BPPP<BQR6ST8@8I865;
与肝细胞的损伤,但在糖尿病和肥胖相关的脂肪肝患者中微 粒体细胞色素 ?7@5 也相应升高 。 在食物诱导的脂肪肝小鼠
A4BC
#,":’10 -"11(01 ,(0 -’ -/0 #33(O(*#-"’$ ’+ #3-"V#-0, 1-0)’* )0M(*#-’)L 0*0O0$- Z"$,"$M :)’-0"$1 "$ -/0 $(3*0(1 A&C; ./0O< 455B<BJR8ST48I88;
子中 %@G 并发脂肪肝, 其中大部分存在线粒体损伤同时存在 线粒体的原发性或继发性损 %H 羟酰辅酶 & 缺乏 。研究表明,
?#A
伤是包括脂肪肝在内的各种肝病的发病基础?IA。
#
脂肪肝有关的基因突变和蛋白
C8(5J;2 在 研 究 家 族 性 不 明 原 因 性 肝 纤 维 化 中 发 现 .&CD 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并与纤维化有关 。随着分子生物学
[BB ]e*)"3/ FY< H#3’$ &9< H)#11 G?<0- #*; 20-#Z’*"3< ","’1L$3)#-"3
-’^"3"-L ’+ ,)(M1T ’V0)V"0b ’+ -/0 /0:#-"3 -’^"3"-L "$,(30, ZL -/0 #$^"N ’*L-"3< :#$#,":*’$A&C;./0O H"’* d$-0)#3-< 455B<B87R8ST4@BI4@J;
[B6 ] .’)-0_I?"$-’ E<
!
展望 脂肪肝的发病诱因很多, 但根本原因为肝细胞中脂的氧
.#O"*’ 2G< H#:-"1-# 9<0-#*;
>’$I#*3’/’*"3
化利用和转运障碍。造成脂的转运障碍是磷脂的代谢障碍和 载脂蛋白生成障碍。造成脂的氧化利用障碍是肝细胞线粒体 这些障碍均与酶的活性有关, 将进一步 中进行 !I 氧化障碍, 探讨这些相关酶的调节, 为治疗脂肪肝提供新的途径和思路。 参考文献:
电镜下, 脂肪肝表现为肝细胞变形, 胞质内有大量脂肪颗 细胞核不规则, 核周间隙不规 粒及丝状排列的 =1--,(B 小体, 则扩张, 部分肝细胞核凹陷, 胞质疏松, 细胞数目减少, 线粒体 肿胀变形, 嵴粒消失, 粗面内质网扩张甚至断裂。 肝线粒体损伤与脂肪肝的关系 在脂肪肝的病理过程中, 人们较早注意到, 随着肝细胞内 脂肪滴的出现, 肝细胞内线粒体的结构出现缺陷, 线粒体的嵴 变短或消失, 周围晶状体减少, 实验证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CD)和单纯性脂肪肝中肝细胞脂肪酸的氧化比正常肝细 胞加强?$A。 临床检验发现酒精性脂肪肝线粒体损伤可以加强体 形成, 一 部 分 /E 分 泌 入 内脂肪酸积聚, 促进甘油三酯 (/E) 血, 另一部分在肝细胞内蓄积。 乙醛和反应性氧化物是线粒体 伴有癫痫综合征的孩 损伤的主要原因 。芬兰研究人4;$ $’$N#*3’/’*"3 1-0#-’/0:#-"-" A&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