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与有机合成相关的诺贝尔化学奖介绍
与有机合成相关的诺贝尔化学奖介绍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理由:“有机合成中钯催化交叉偶联”研究
22
学术贡献
• 他们在“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其研究成果使人类能有效合成复杂有机物。 • 为制造复杂的有机材料,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将碳原子集合 在一起,但碳原子非常稳定,不易发生化学反应,采用钯 催化解决该问题的一个思路是使碳活化。 • 目前“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技术已在全球的科研、医药 生产和电子工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 以在此领域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名字命名的有机反应很多。 比如Heck反应、Negishi反应、Suzuki反应、Stille反应、 Kumada反应、Sonogashira反应、Hiyama反应
以改进反应产率, 发现Sonogashira偶联反 应
• 在生物医学上,将荧光染料与 DNA碱基偶联时用 到的正是Sonogashira偶联反应。这对自动DNA 测序和阐明人类基因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31
Negishi反应
Negishi 反应就是有机锌 、锆 、铝等化合物在零价 钯催化下的芳基化、烯基化反应。
2010年.Heck,Negishi,Suzuki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获奖。
14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1年10月10日宣布,本 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他们是:
美国孟山都公司 威廉 S.诺尔斯
日本名古屋大学 野依良治
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 夏普雷斯
15
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领域取得的突出贡献。
4
Childhood
• 1928年7月12日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一个 黎巴嫩基督教移民家庭. • 当他八个月的时候,父亲就死了,他和他 的母亲,哥哥,两个姐姐,阿姨和叔叔生
活在一起
• 就读于天主教小学和劳伦斯公共高中
5
Biography
• 1945年,进入麻省理工MIT学习
• 1948年获得学士学位
8
逆合成分析原理
逆合成分析原理介绍了合成过程中,各种功能团 的转变、加入和消去的一系列系统地修饰分子的 原则和方法。 《The Logic of Chemical Synthesis》书中重点介绍 了有机合成路线设计的五大策略: 1. 基于转化方式的策略Transform-based strategies 2. 基于结构目标的策略Structural-goal strategies 3. 拓扑学的策略 Topological strategies 4. 立体化学的策略 Stereochemical strategies 5. 基于官能团的策略 Functional group-base strategies
与有机合成相关的 诺贝尔化学奖介绍
1
近代 有机化学 的发展
有机合成理论与逻辑: 1990年诺奖
新型有机合成方法学: 2001年及2010年诺奖
2
1990年诺贝尔化学奖
• 1967年EJCorey提 出具有严格逻辑性 的“逆合成分析原 理”
• EJCorey指导编制 了第一个计算机辅 助有机合成路线设 计的程序——OCSS 有机化学合成模拟 软件
13
新型有机合成方法学
有机合成化学的基础核心是新型、 高效有机合成方法学的研究 和发展。21世纪这10年来诺贝尔化学奖三次与手性催化有机合成 相关。 2001年WS Knowles,Noyori 和 Sharpless因在发展催化不对称合 成研究方面获奖;
2005年Chauvin,Grubbs和Schrock因在发展烯烃复分解反应所作 出的贡献而获奖;
23
Richard F. Heck (理查德· 赫克)
• 美国人, • 1931年出生于美国的斯普林菲尔德(Springfield) (81岁) • 1952年, 1954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 • 随后,进入瑞士苏黎世联邦工学院作博士后 • 1971年进入美国特拉华大学(Univ. of Delaware)工作,于1989年退产物的立体化学是由反应中使用的 手性酒石酸酯的非对映体(通常为酒石酸 二乙酯或者酒石酸二异丙酯)决定的。
20
Sharpless不对称双羟基化反应
夏普雷斯又把不对称氧化反应拓展到不对称双羟基化反应。
RL = 体积最大的取代基;RM = 体积中等的取代基;RS = 体积最小的取代基
目前,不对称环氧化反应和双羟基化反应己成为世界上应用 最为广泛的化学反应。近年来,夏普雷斯还发现了不对称催化氧 化反应中的手性放大及非线性效应等新概念,在理论和实际上都 具有重要意义。 21
ZnCl + I OMe Cl2Pd(PPh3)2/(i-Bu)2AlH (1:2) 85% OMe
Pd Cat. R X + R' ZnX X = Cl, Br, I, OSO2CF3
R R' +
ZnX2
Negishi, E. I.; King, A. O.; Okukado, N. J. Org. Chem. 1977, 42, 1821.
日本有机化学家
K-巴里-夏普雷斯
美国有机化学家
17
威廉·S·诺尔斯开创 均相不对称催化合成手性分子的先河
1968年,美国孟山都公司的威廉·S·诺尔斯用(-)-甲基 正丙基苯基膦替代威尔金森催化剂中的三苯基膦,并以此为 催化剂催化α -苯基丙烯酸,得到一种对映体过量(ee值) 15%的氢化产物。
左旋多巴
H R X + R1
R2 R3
Pd(0), base
R R1
R2 R3
R = aryl, alkenyl X = I, Br, Cl OTf, SO2Cl etc
28
Heck反应
• 20世纪70年代,Heck和Mizoroki独立开发了如下类型反应: • 不饱和卤代烃( 或三氟甲磺酸酯) 和一个烯烃在钯催化和 碱存在下生成取代烯烃的偶联反应
24
Ei-ichi Negishi (根岸荣一 )
• 日本人,1935年出生于中国长春 (77岁)
• 1958年从东京大学毕业后进入帝人公司
• 1963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 现任美国普渡大学教授
25
Akira Suzuki (铃木章)
• 日本人,1930年出生于日本北海道鹉川町(82岁)
• 1951年获得博士学位 • 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担任一个全职教 授,1959年,进入哈佛大学担任教授 • 被公认为伍德沃德概念上的学术接班人
• 做为辉瑞的有机合成顾问长达50年
6
Family
• 1961年,和卡莱尔结婚
• 有3个孩子和两个 孙女.
• 现在和他的妻子居住在麻萨诸塞州。
7
Hoffmman和EJ Corey的口水仗
• 1959年在北海道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 1961年留校工作
• 曾在美国普渡大学作博士生,在Brown的实验室做博士后
• 研究有机有机硼试剂成果卓著 • 1973年任北海道大学工学系教授
• 现在是北海道大学名誉教授
26
27
Heck反应
• 钯催化卤代芳烃、卤代烯烃或其类似物与乙烯 基化合物的交叉偶联反应称为Heck反应。
诺尔斯发现
野依良治发展 不对称环氧化反应
拓展
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
不对称催化反应
(合成手性物质)
不对称双羟基化反应
夏普雷斯发现并发展
16
Biography
来自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 1917年出生(美国公民)。 1942年获哥仑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曾任职于美国圣路易斯Monsanto公司, 有类固醇化学的背景,曾是伍德沃德的助手,推动可的松的商品化, 威廉· 诺尔斯 1960年代,他开始从事不对称合成的研究。 S·
美国有机化学家
1938年出生于日本兵库县芦屋市, 1967年获京都大学博士学位。 1969到197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 1972年33岁时成为名古屋大学教授,并担任理学研究科主任至今。
野依良治
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Scripps研究学院。 1941年出生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费城。 1968年获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 1990年起,任美国Scripps研究学院化学教授。
• 自从1950年以来,至少302个方法通过科里基团 而发展的
– Corey-Itsuno 还原即(后来发展为CBS反应) 将酮在口恶唑硼烷配体作用下硼氢化为手性醇 – Corey-Fuchs 反应 将醛酮反应为多一个碳的二溴取代烯烃 – Corey–Kim 氧化 醇在NCS作用在二甲硫醚环境中氧化为醛酮 – Corey-Winter 烯烃合成 – Corey-Nicolaou大环内酯化
以这一反应为基础,20世纪70年代初诺尔斯就在孟山都公司 利用不对称氢化方法实现了工业合成治疗帕金森病的L-多巴 这一手性药物。
18
日本的野依良治对其工作进行 发展。发明了以手性双膦BINAP (2,2‘-双二苯膦基-1,1’-联 萘)为代表的配体分子,通过与 合适的金属配位形成手性催化剂, 用于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立体 选择性高达100%,实现了不对称 催化合成的高效性和实用性。
I H3C CH3 Pd(OAc)2, PPh3 DMF, 90 oC, 24 h COOCH3
+ COOCH3
H3C
CH3
Heck, R. F.; Nolley, J. P.Jr J. Org. Chem. 1972, 37, 2320. Mizoroki, T.; Mori, K.; Ozaki, A. Bull. Chem. Soc. 1971, 44, 581.
11
Reagents
• Corey-Suggs 试剂: PCC (pyridinium chlorochromate)
吡啶和CrO3在盐酸溶液中的 络合盐红橙色固体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