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依据:设计企业BIM实施标准指南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交付标准建筑工程设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北京市地方标准《民用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基础标准》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交付标准设计院BIM建模标准中南集团BIM课题组——协调建模工作标准建筑专业BIM建模规范一、建模方法1.建模总则1.1.模型拆分原则1.1.1. 按建筑分区1.2.1. 按楼号1.3.1. 按施工缝1.4.1. 按单个楼层或一组楼层1.5.1. 按建筑构件,如外墙、屋顶、楼梯、楼板1.2.文件命名规则1.2.1.在服务器\\192.1.6.77中由管理员建立子项目名称文件夹(依据,设计人员在子项目名称文件夹中建立项计划表的子项目名称来建).“建筑专业中心文件”目名称,若一个子项中含有多个分子项,可以在夹中并列建立另一个分子项文件。
服务器)重庆汇程铸锭铣床(子项名称文件夹)如\\192.1.6.77(建筑专业中心文件锯切机铣床控制室/破碎机隔音罩(另一个分子项)。
1.2.2.原点文件夹与此命名相同。
1.2.3.存到本机上的文件命名规则是在分子项名称后加“本地”两字。
如锯切机铣床控制室(本地)1.3.模型定位基点设置规则以项目基点作为纵横轴的左下角交点,其目的便于各专业的链接时自动原点对原点,及碰撞检查的需要,建立轴网后再隐藏项目基点。
1.4.轴网与标高定位基础规则1.4.1.使用相对标高,±0.000即为坐标原点Z轴坐标点;建筑、结构、电气和公用专业使用自己相应的相对标高。
1.4.2.建筑专业建立原点文件(包含轴网和标高),上传到服务器。
结构、电气和公用专业复制监视建筑原点文件,步骤如下:第一步:插入——链接REVIT——打开“服务器文件夹中的原点文件”定位选择“自动原点到原点”第二步:协作——复制/监视——复制——选择链接“多个——点击“完成”——再次点击“完成”第三步:插入——管理链接——卸载原点文件1.5.工作集划分规则协作——工作集工具,为项目新建工作集,命名为“混利用 1.5.1.凝土构件(包含地下室墙、楼梯、防爆墙、楼板、地坪)”并将“可编辑”属性设置为“是”。
1.5.2.系统默认的工作集1作为活动工作集,所建模型都在工作集1完成,并将“可编辑”属性设置为“是”。
1.5.3.所有模型建成后,在链接结构模型前将材质是混凝土材质的构件划为“混凝土构件”工作集,便与其他专业对建筑模型的操作。
2.构件命名规则2.1.编码说明2.1.1.方框内的编码表示可以按照要求根据实际情况更改。
2.1.2.无方框的编码表示必须严格按照要求使用特定字符。
2.1.2.1.“F”为半角英文大写字母。
2.1.2.2.“_”为半角下划线符号(使用shift+_输入)为更方便识别,请严格遵守大小写规则。
2.2.族的分类2.2.1.根据建筑项目包含的各种构件类目,将族分类如下表()1详见表2.2.2.根据2.2.1条,为各族类目分配“族类目编码”如下表:表1 族分类及对应类目编码表族分类族类目编码族分类族类目编码NQ TP 天花板内墙墙C WQ 外墙窗QMGQ门其它隔墙.2.2.3.构件编号和建筑图、建筑构造统一做法表、建筑构造选用表和门窗表应该相互对应。
2.3.墙的命名以下以位于13层标高至14层标高之间,内墙在图纸中的编号为NQ1,厚度为200mm的填充墙内墙(名称:13F_NQ_NQ1_200)为例,解释各编码含义。
2.4.楼地面的命名以下以板顶标高25层标高,建筑做法编号为“楼4”的楼面(名称:25F_LM_楼4)为例,解释各编码含义。
.2.5.楼梯的命名的钢筋混凝土现浇四跑楼LT3以下以从18层至19层,图纸编号为)为例,解释各编码含义。
梯中的其中两跑(名称:18F_T_LT3a天棚的命名2.6.(名称:的天棚“棚4”以下以板顶标高25层标高,建筑做法编号为_棚4)为例,解释各编码含义。
T P25F_2.7.屋面的命名)为例,解4”的屋面(名称:WM_屋以下以建筑做法编号为“屋4 释各编码含义。
门窗的命名2.8.)为例,解释15F_C_C-1”的窗(名称:以下以门窗表中编号为“C-1 各编码含义。
2.9.补充说明2.9.1.模型在建立过程中,建模者应该随时对项目族类型名称记录进行更新,将新建的族类型添加入记录中,避免重复新建。
2.9.2.对于本规范未提及的族类目,或者族类目已经提及,但实例形态较特殊无法严格按照本规范进行命名的情况,建模者应该及时提出,可先采用临时名称命名,并记录在案,根据实际情况,对本规范提出修改或补充建议。
【条文说明】:建立各种建筑、结构、机电构件模型的命名规范。
这虽然会增加设计师的工作量,但将对BIM模型从设计、施工到运维全过程的数据检索与传递带来极大的便刑,是BIM模型信息能够得到全过程高度重用的必要条件。
其命名可采用分类编码的方式,定制多个关键字段,以便后续的查询和统计。
例如,墙的命名规则中可包括类型名称、类别、材质、总厚度等字段,还可包括内外面层厚度、结构层厚度、描述等字段。
3.构件的主要参数设置规则构件的主要参数设置规则为:所在层+结构层材质+结构厚度+功能。
3.1. 墙3.1.1 . 基本墙:压型钢板墙1F_压型钢板_250mm_?外墙(内墙),。
若为内墙,修改“功能”值为“内部”砖墙?外墙(内墙)砖_240mm_ 2-5F__240mm_1F_砖外墙(内墙)混凝土墙?外墙_300mm_1F_混凝土?夹芯板墙外墙(内墙)夹芯板_80mm_1F_ 3.1.2 .叠层墙:_250mm_1F_压型钢板+砖外墙外墙_80mm_夹芯板1F_+混凝土楼板3.2.屋面1F_压型钢板_100mm_屋面3.3.压型钢板_100mm_屋面混凝土板_100mm_屋面夹芯板_80mm_屋面3.4.门1F_彩钢夹芯板_1000(宽度)X2100(高度)_门3.5.窗1F_塑钢_窗1F_铝合金_窗3.6. 楼梯1-2F_混凝土_楼梯不仅约定不同建筑构件的主要参数设置规则。
:参数类别及名称设置的规范,【条文说明】还会影响到构件间的关联关系及软件系统的自动识别能统计等,会影响到构件自身的外观、力与处理效果。
.4.构件之间的空间关系规则建筑专业链接结构模型后,平面上墙不在柱间打断,剖面上墙的顶部也不在梁底或板底打断。
如果考虑后续这些构件工程量的精确统计,可以用乘以系数的方式解决。
【条文说明】:约定不同建筑构件间的模型空间关系及连接要求等。
除上述构件命名、参数设置外,构件间的空间关系也将影响构件的外观、数据统计等。
5.材料统计规则视图-----明细表-----材质提取,如下图:门窗统计规则6.面积统计规则7.专业间交叉设计的建模重用规则8.电气专业可以复用水暖专业带电结构专业可以复用建筑专业的楼梯,的阀门和设备。
设定交叉设计的建模重用规则可以有效提高模型的重用:【条文说明】率,保证模型信息的一致性,提高设计效率,减少重复劳动。
模型内容与深度二、前期与策划阶段建筑模型:以建筑外轮廓形状为主,主要用于规1.划分析。
方案和初步设计阶段模型:应该达到国家规范要求的方案和初步2.设计阶段的设计深度要求。
可以用于可视化表达、建筑热环境、结构、绿色节能、消防安全等模拟和计算,还可用于初步的碰撞检查。
施工图设计阶段模型:应达到国家规范的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3.主要用于指导施工。
在建模过程中对BIM模型包含的构件及其建模详细程度标准的制定,是BIM模型数据信息达到良好完整性、规范性,减少冗余的必要保障。
对于建模过程中所遵循的建模深度标准一般应与模型交付深度要求一致,才能达到最终的交付要求建模深度要求详见《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交付标4.准》,摘录如下:5.2. 模型精细度5.2.1. 建筑工程信息模型精细度应由信息粒度和建模精度组成。
5.2.2. 建筑工程信息模型精细度分为五个等级,应符合表5.2.2 的规定:表5.2.2【条文说明】世界大多数国家均对建筑工程信息模型的详细程度进行了分级。
其中美国的分级策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为了使国际间交流更加顺畅,本标准等同采用了美国建筑科学院(NIBS)主编的《美国国家BIM 标准》(NBIMS)。
在日常使用中,可根据使用需求拟定模型精细度。
一些常规的建筑工程阶段和使用需求,其对应的模型精细度建议如下:阶英阶段用细勘概念化项目可行性研LOD100ConcepturalSCServey/Design项目用地许方案设计项目规划评审报LOD200 SD Schematic Design批建筑方案评审报批设计概算初步设施专项评审报LOD300Design Development/DD/CD图设节能初步评ConstructionDocuments建筑造价估建筑工程施工施工准施工招投标计5.4. 建模精度5.4.1. LOD100 模型精细度的建模精度宜符合表5.4.1 的规定。
表 5.4.15.4.2. LOD200 模型精细度的建模精度宜符合表5.4.2 的规定。
表 5.4.25.4.3. LOD300 模型精细度的建模精度宜下列规定,并宜符合表5.4.3 的规定。
1 各构造层次均应赋予材质信息2 信息应按照《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或《三维归档文件编码和族编码原则》进行分类和编码。
.表 5.4.31楼板饰面层应与接触的楼板柱等构件的饰3mm时,应栏杆或栏应建模并输入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建模几何精度宜为20mm。
板空间或房空间或房间的高度的设定应遵守现行法规和规范。
间空间或房间的宜标注为建筑面积,当确有需要标注为使用面积时,应在“类型”属性中注明“使用面积”。
.5.4.4. LOD400 模型精细度的建模精度宜下列规定,并宜符合表5.4.4 的规定。
1 应满足LOD300 建模精细度的要求基础之上进行深化。
2 各构造层次均应赋予材质信息3 数据应按照《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或《三维归档文件编码和族编码原则》进行分类和编码.表 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