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1、词人对美好 生活的追求:
我欲乘风归去
水调歌头
苏轼
苏轼(1036— —1101),字 子瞻,号东坡 居士,眉山 (今属四川) 人。苏轼是北 宋成就最高的 文学家、书法 家。
他与他的父 亲苏洵、弟弟苏 辙并称 Nhomakorabea三苏”。
明 月 几 时 有
水 调 歌 头
他与苏洵、苏辙、韩愈、柳宗 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并称 “唐宋八大家”。
北宋书画家,与黄庭坚、米芾、 蔡襄,并称“宋四家”
写作背景: 苏轼是在密州任 太守时写下这首词的。当时 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唯 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 有六年多没有团聚。苏轼兄 弟年龄相差两岁,当年两人 一起离家赴京应考,同登进 士第,感情很深。苏辙当时 在济南,相隔千里。值此中 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 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在 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 这首传诵千古的中秋词。
(5)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 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 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人的悲欢 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 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 遗憾。
(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 明月中互相慰藉,离别之憾可以 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 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 这句 话表达对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 愿,表达诗人能够不为离愁别苦 所束缚的乐观思想,是关于祝福 流传千古的名句。
用于人 物失意 时、分 别时自 我安慰
3 、今天是农历十六,“十五的月 亮,十六圆”,湛蓝的天空中“皎皎 空中孤月轮”。白天发生的事仍然历 历在目,一个人躺在床上,只要闭上 眼睛,眼前就会展现她那苍老蹒跚的 身影,月光从东窗移向了前窗,复而 又移向西窗,此时此刻,我才感受到 了 苏 轼 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那份 辗转反侧……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这句话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 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未能忘情于现实。 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 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在吸引着他, 使他处于矛盾之中。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一、给标出的字注音:
宫阙 ( què ) ng ) 琼楼 (qió 绮户 ( qǐ ) n) 婵娟 ( chá 不胜寒( shèng) 丙辰 ( ché n)
二、解释下列词语:
把:持 禁不住 不胜寒: 无眠: 难以成眠的人,这里指作者 何似:哪里像是 婵娟: 月宫里的嫦娥,这里指明月 朱阁: 朱红的楼阁 绮户: 雕花的窗户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 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 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 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 说说你的理由。
(1)《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 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 如何体现的?
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 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着酒兴,质问青 天 ——“ 明 月 见 时 有 ” “ 今 夕 是 何 年”“何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 人与天对话,想像大胆奇特,感情奔放豪 迈,笔墨酣畅淋漓。“把酒”“归 去”“弄清影”几个词语同样有一种挥洒 自如的气派。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真令词人陶 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 温暖。 “何似在人间”,这是词人“起 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 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 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4) “ 不 应 有 恨 , 何 事 长 向 别 时 圆?”
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 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不应有 恨”,而恨在其中。但词人很快领 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 遗憾,因而自解自叹了。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 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月下 登楼所见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忧 愁和对故国的思念。
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 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当你 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 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归纳小结:
上阕: 月下饮酒 下阕: 对月怀人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户转 ,朱 照阁 无, 眠低 绮
有内 斗心 争有 矛 盾 、
4、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 明月” 蜕变而来,道尽千载离人 之心的句子: , 。
思念和祝愿
衷心祝愿天下苍生一世平安
永远的明月, 永远的苏东坡!
苏子吟啸图
体会理解
1、词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 生的遐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 2、隐含了作者弃绝人间,另觅家园的心 曲: 。 我欲乘风归去, 3、暗示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 寒,又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 弃绝的 复杂心情: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
琼楼玉宇
想象: 明月
宫阙
阅读方法:
1 、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 、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能力迁移:
请同学们根据语境, 填入《水调歌头》中的 词句,并思考概括这样 的词句可用于怎样的语 境中。
1、李意民还是那样,极度的表现欲,
使他将袖子捋得老高,端起啤酒瓶: “哥们,来,干了它,虽说我们已经 五六年没见了,但我仍时常怀念当年 我们“ ”的豪情与浪 漫。” 说完他咕咚咕咚三口并作二口地 将一杯啤酒喝了下去。……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词意:
明月什么时候才有呢 ?我举着酒杯仰问青天。不 知天宫中今晚又是哪一年?我真想驾乘着长风回 到月宫,又怕那美玉砌成的宫殿 ,太高太寒冷了, 让人禁受不了。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人摇动, 那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好呢?
月亮照过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照进了雕花的 窗户,照着失眠的人。月亮对人世该没有什么怨 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变圆 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 以来就很难周全。只希望亲人能健康长寿 ,虽然远 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月色。
与作者对话:
展开想象, 领会情感。
读你的词, 其实是在读你。 对你的情感,我 能理解的是…… 对你的人格,我 最欣赏的是……
本词主题
这首词反映了作 者仕途失意,幻想超 然物外,但积极的处 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 极“遁世”的念头, 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 乐观的情致。全词深 沉婉曲,流转自如, 以美丽的想象,明睿 的哲理,创造出幽深 高远的境界,具有强 烈的艺术感染力。
12、诗中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 之“的句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3、本词名句: 14、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蜕变而来,道尽千载离人之心的句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 。
10、道尽千载离人心愿,
在美好想象中得到人生慰藉,:
听读全词一遍, 注意朗读的速度、节 奏、重音和感情基 调 ,并概括上下两 阕的内容。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摘自李晓羊《友情》)
用于表现 极有豪情 与气概性 格的人物
身上
2、 我将去送姚华,三年来日夜相伴 的感情,一年将被她带到美国去,虽然 三年前我已经知道终会有这么一天的, 但觉得不会来得这么快,走进候机亭, 才真切地感受到分别在即,也明白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 然 而 眼 泪 最 终 还 是 背 叛 了 我 自 己。……
与环境对话 : 拓宽视野,
加深体验。

联想一下,课文以外, 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 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 的评析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 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 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 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写得很平实。 “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 若出其里。”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 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 雄心壮志。写得气势宏大,气魄雄 伟。
4、表现地位、业绩超出常人时寂寞孤独 的心声: 。 高处不胜寒 5、顾影而舞,不如身在人间句子: , 。
6、表明夜深而离情正浓: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7、因思念亲人而夜不成寐: 转朱阁,低绮户 , , 照无眠 。 8、下片中含有人生哲理句: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 此事古难全 。 9、此事古难全“此事”指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
清朝词评家胡仔:“中秋词自 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 废。”
学习目标:
1、感受词人月下情怀, 学习他乐观旷达的生 活态度。
2、背诵全词;积累咏 月名句。
3、了解阅读对话的三 条基本途径。
阅读对话三途径:
与文本对话;
与作者对话; 与环境对话。
与文本对话 :
感知内容, 品味语言
朗读训练
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 边品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脑中 浮现出来。另外也要划分节奏,韵脚要 读出延长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