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地理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高二地理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自然环境的比较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学年期中考试地理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导学案 认识区域一、区域的含义1.含义: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的2.区域特点:区域是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形状或界线;区域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3.划分指标:可采用单一指标,也可采用综合指标来划分;可按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也可按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划分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个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2.功能区: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由区域的中心和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

三、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整体2.差异性:区域内部有相对一致性,但各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3.开放性:各个区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导学案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一、区域差异1.成因:不同区域所处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差异2.表现: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 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二、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英国为例 1.相似性:两国都是岛国,面积相差不大,都地处中纬,气候比较湿润产生原因: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两侧,地理位置和地形等不同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可从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2.过程中都充分发挥了岛国的优势。

产生原因:经济发展起步早晚和发展过程方面的差异,加上人口数量悬殊,自然环境差异,文化传统不同可比较的要素:经济发展特点、工业及其布局、农业人口与三、我国的区域差异 三大自然区(比较见课本) 划分依据:地形、气候名称: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界限: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区半干旱区以400毫米降水线为界,青藏高寒区北部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东部以横断山脉(3000m 等高线)为界。

导学案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a 、初期阶段(“钢都”匹兹堡的开发)特点:区域内往往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

人地关系:基本协调b 、成长阶段(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的形成)特点: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主要问题:资源面临枯竭,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污染加重,环境受到明显破坏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c、转型阶段(匹兹堡的“困惑”)特点: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提高,区域优势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失业率增高,人口减少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d、再生阶段(“知识城”匹兹堡)特点:对症下药,措施区域经济复苏,又产生了新的增长活力对策:一方面,区域经济及企业需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的产业结构。

另一方面,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导学案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人对环境是依赖和恐惧;(地理环境决定论)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恶化;(人类中心论)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人类中心论)环境文明时期,谋求人地协调: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地伙伴论)2.人地关系思想演变a、地理环境决定论核心思想: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评价:该理论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反映了当时的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b、人类中心论核心思想:人类中心论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做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评价:人类中心论一味地从人类自身需求出发,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结果是人地关系对立,环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地关系越来越紧张。

c、人地伙伴论核心思想: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评价:倡导人类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地发展一、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①由于人类向环境索取过度,目前人类面临的是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能源)和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种减少)。

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过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污染加重(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二、主要环境问题主要原因: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和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地域差异: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导学案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一、理解可持续发展1.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

2.内涵: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和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包括时间上的公平(代际公平)、空间上的公平(代内公平)2.持续性原则:核心是指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3. 共同性原则:全球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4.阶段性原则:①发展中国家:初级阶段,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②发达国家:高级阶段,以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公众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和管理者;应积极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参与,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如工厂清洁生产、社会公众选购带环境标志产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自备篮子购物、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节水等等。

导学案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一、走可持续的必要性——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生存和发展的压力):a、庞大的人口压力;b、资源短缺令人担忧(种类多、总量大、类型全,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用量增长过快)c、深刻的环境危机(城市中的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二、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总战略,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a、面临人口问题:人口众多,人口素质低,人口结构不合理。

人口战略: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面临资源问题: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资源战略: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

c、面临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环境战略: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

d、稳定战略: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

展新世纪国际社会推进的新的实践模式——循环经济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清洁生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公众参与、绿色消费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学案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一、黄土高原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土地开发利用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1.自然原因:①生态环境脆弱②黄土土质疏松,遇氺易分解;③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④坡度较陡,地质灾害频繁2.人为因素(主要):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和露天开矿)、②破坏植被三、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减产;2.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3.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淤积在下游河床,使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

四、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心是水土保持,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生产体系。

1.基本措施: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开展煤区土地复垦工作。

2.具体措施:附:2西北的荒漠化原因:自然因素: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植被稀少、河流稀少、土质疏松、生态脆弱人为因素(主要):人口压力和人类活动不当造成土地和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不合理灌溉)危害: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地退化、草场沙化,沙尘暴盛行治理措施:人口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资源问题:合理利用土地、草场、水资源以及能源,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沙障工程等。

导学案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测试目标结合实例,分析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开发条件,分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说明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一、优越条件: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二、主要工业部门:钢铁工业(主导)、煤炭工业(基础)、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三、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a、生态环境恶化:主要环境问题有固体废气物污染、大量热污染、水体污染、生态破坏b、传统工业衰落:表现为从业人员减少,人口失业严重,钢铁生产向国外转移,产量下降原因:(1)煤炭开采深度加大,人工成本过高,进口原料更便宜;石油、核能的利用,使能源消费结构变化,使煤炭工业衰落(2)煤炭成本上升,钢铁工业成本提高;产钢、出口钢国家增多,钢替代品的广泛使用,导致世界性钢铁过剩,使钢铁工业衰落(3)主导产业煤炭钢铁工业衰落,从而导致机械、电力、化工等产业的衰落即衰落原因可概括为:1、生产结构单一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3、世界性钢铁过剩4、新技术革命冲击四、整治措施a、改造传统工业,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b、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附: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人教版)A:区位条件:1.资源丰富,开发条件好2.水源较为充足3.市场广阔4.位于中部,交通便利B:问题:1.交通运输条件不足2.环境污染严重C:对策:1.提高煤炭的利用技术2.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轻工业等3.加强三废的治理导学案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测试目标结合实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