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文化创意产业园》PPT课件
《文化创意产业园》PPT课件
此图为“花园坊”上海节能环保中心效果图
在积极的引导之下,虹口区各创意园区纷纷 打造自身鲜明的特色,吸引相关企业纷至沓来。
由宰牲场“变身”而来的1933老场坊已成为 上海时尚新地标之一,吸引着各界人士竞相前来。 “多伦路文化街名人街”也已成为了本市文化旅游 线路的首选之一。
文化 环境
文化 品牌
文化 产品
现经过全新打造,重新对之进 行保护、更新与发展,使之成为上海 的一条名街。
在扩展多伦路原来的线性发展中,建构四川北路——多伦路商业、 文化、休闲步行区;形成一个以商业服务、餐饮、休闲、娱乐、展示等 多功能综合的,适合于广大市民与国内外旅游观光者前来购物、游览、 休憩、健身、娱乐等多种活动的公共生活场区。
在全球步入创意经济时代之时,地处北外滩的重镇——虹口 也同样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发展契机。
进一步挖掘虹口文化底蕴,充分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发展文 化创意产业,激发创意的驱动作用,建设创新型城市,将是贯彻 执行全面、统筹、协调、和谐的科学发展观,勇于面对时代挑战 的生动体现。
同时,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于虹口区“十二五”时期 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统计指标体系中与 “文化创意产业”概念最为接近的 是“文化产业”。根据《文化及相 关产业分类》的规定,文化产业被 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 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 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根据国内外相关产业和案例的简要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应该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必须包含人的创造力内容; (2)可以产业化或者具有一定的产业化潜力; (3)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外在体现; (4)具有科学技术的支撑。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涵义
英国是世界上首先提出 “创意产业”概念的国家。在 1998 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 路径文件》中明确提出“创意 产业”是指“那些源自个人的 创造力、技能和天分,通过知 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 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
上海市没有明确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只是认为创意产业 的产业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2002年现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秘书长何增强、现宝山区副 区长夏雨第一次来考察老场坊。
2006年8月1日上海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与上海锦江 国际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原工部局宰牲场的租赁协议,正 式启动1933老场坊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
以弘德堂广场为例,由于其 建筑较为完好,且东侧较大西侧 较小,则考虑一绿化为主。结合 整个地块的改造,对其本身和周 边进行整治,妥善解决好交通、 停车、绿化等方面的问题。
鸿 德 堂 广 场 平 面 图
多伦路的发展策略是保护与更新开发并重。 改建完成后的多伦路将充分发挥四川北路的商业传统优势 与多伦路文化名人步行街的特点,并把多伦路向东面与北面的 四川北路方向开放,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将步行街扩展为步 行区,使之成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生活街区。
虹口区下阶段将继续保持产业和园区良好的发展态势,以中央关 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为契机,从“拓展建设思路、突出发展重点, 优化产业结构、注重经济贡献,强化产业集聚、打造品牌园区,突出 政策效应、提升园区功能”四个方面入手,推进虹口区文化创意产业 园区和创意产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四、成功案例
由于特色鲜明,虹口区创意产业园区已越来越受到 外界的关注,园区品牌效应不断增强。
目录
一、前言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涵义 三、虹口区文化创意产业简介 四、成功案例列举
1、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2、1933老场坊 五、结语
一、前言
上海市虹口区位 于东经121度29分, 北纬31度15分,地处 上海市市区北部稍偏 东,是上海中心城区 之一。系冲积平原, 约在公元6至8世纪成 陆, 域内原河流纵 横成网,现仍有大小 河流13条。
1933老场坊
建筑名称: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 建筑地点:虹口区溧阳路611号 设计师:英国设计师巴尔弗斯 营造商:上海余洪记营造厂 保护等级:暂定为四类保护建筑 建筑面积:约3.17万平方米 建筑层数:5 层 结构方式:钢筋混凝土结构
1933年,由工部局出资兴建,著名英国设计 师设计,中国当时的知名建筑营造商建造的上海 工部局宰牲场在上海虹口区沙泾路正式建成。
所以,文化创意产业是指那些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来源于人的创造力和 聪明智慧,并通过科技的支撑作用和市场化运作可以被产业化的活动的总和。
三、虹口区文化创意产业简介
目前,虹口区共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22家,其中市级 创意产业集聚区11家,入驻企业847家,重点发展研发设 计、节能环保、信息服务、数字媒体、文化时尚等产业。 今年上半年,园区共实现三级税收2.35亿元,同比增长 60%,区级税收1.15亿元,同比增长72.1%。
整体建筑可见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设计者将 建筑工艺与工业生产工艺完美结合,所有水泥皆从 英国进口,坚固无比。营造者以高超的专业水准, 将设计蓝图营造成宏伟而雄浑的建筑实体。正是这 当时具有租界官方、国际、国内背景的三方,联手 打造了惊世之作——上海工部局宰牲场。
1933老场坊历经战火硝烟,虽然数度关闭,难掩萧条, 但是建筑本身却奇迹般的保存了下来。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1933老场坊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上海虹口区四川北路的北段, 是一个具有相当历史文化底蕴与鲜明 传统风貌特色的地区。
本地块的东北部与中部以多伦 路为核心的地段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 期便已成功地改造为多伦路文化名人 街,在上海曾名噪一时。
后因缺乏总体与长期的功能与 配套规划,并且存在管理问题而没有 达到预期的发展目标而逐渐低落。
整个街区在保持原来的尺度、肌理与空间文脉的原则下,开辟一系列大小 广场、绿地,通道与小径将保留பைடு நூலகம்新建的建筑组织起来。这样既缓解了四川北 路的压力,又为多伦路商业、文化、休闲步行区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还为原来 居住在这里低劣生活环境下的居民创造了改善生活品质的机会。
完善历史建筑的周边环境,使之与地段内 的大小广场、绿化、通道、小径有机联系成为 一个整体。此外还要使这些建筑不仅在视觉上 并在使用上为本地块发挥更大的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