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经络总论
十二经脉将气血周流全身,使人体不断地得 到营养物质而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the eight extra meridians),指别 道奇行的经脉,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奇经八 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 里配偶关系,但与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联系密切,故称“奇经”,也称“别道奇行” 的经脉。
《灵枢·脉度》指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 孙”。经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经络系统中有 经气的活动。所谓经气(meridian-Qi),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 及其功能活动。
经气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循环流注、如环无端、昼夜不休。人体通 过经气的运行,以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活动,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了 协调和相对平衡。
命名
任脉:
任:担任, 任受一身之阴经--阴脉之海 任:妊养,任主胞胎
督脉:督:总督,总督人体一身之阳经--阳脉之海
冲脉:冲:“通”, “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环腰而行,约束综行诸经
阴维脉 阳维脉
维:维系
维系在里之阴 维系在表之阳
阴跷脉 阳跷脉
跷:举足跨高
主一身左右之阴 主一身左右之阳
22
奇经八脉除带脉横向循行外,均为纵向循行,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 十二经脉之间。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衔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循行衔接规律: 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 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五)十二经脉循环走向与衔接规律表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
经 络 学 说 的 概 念
经 络 系 统 的 组 成
经气
络街
的 标 本
四 海
根 结
经 络 的 作 用 和 经 络
学 说 的 临 床 运 用
经络的概念
经络(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络,概指经脉和络脉。 “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 “络”,有网络的含义,为侧行的分支。 经脉以上下纵行为主,系经络的主体部分; 络脉从经脉中分出侧行,系经络的细小部分。
奇经八脉作用 :
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脉 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的 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
三、十五络脉
意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
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 the fifteen collaterals)。
十二经脉(the twelve meridians)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 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
脏腑:每一条经脉分属于一脏或一腑 手足:将十二经脉分成手六经和足六经
阴阳:属六脏及循于肢体内侧的经脉为阴经 属六腑及循于肢体外侧的经脉为阳经
任 脉 起于胞中,外出会阴, 腹、胸、颏下正中 督 脉 起于胞中,外出会阴 腰、背、头面正中 冲 脉 起于胞中,外出会阴,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
一源 三歧
带 脉 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 阴维脉 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 阳维脉 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项后会合于督脉 阴跷脉 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 阳跷脉 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眦与阴跷脉会合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奇经八脉
督任 冲 带 阴 阳阴 阳 脉脉 脉 脉 跷 跷维 维
十五络脉
络
脉
孙
络
浮络
络 脉
12
十二经脉各有一条络脉
督脉络脉
长强
任督脉脉络络脉脉长强
鸠尾
脾之络
大包
一、十二经脉
根据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阴阳又划分为三阴三阳 三阴为太阴、少阴、厥阴,三阳为阳明、太阳、少阳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与六脏相配属的六条阴经(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 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 与六腑相配属的六条阳经(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 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 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对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 导作用。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
经脉
络
系
统
络脉
经脉
十
奇
十
十
十
二
经
二
二
二经八ຫໍສະໝຸດ 经经皮别
脉
脉
筋
部
十二经脉
手
手
足
足
三
三
三
三
阴
阳
阴
阳
经
经
经
经
手三阴经 手三阳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 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 阴之前。
(三)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脏为 阴主里,腑为阳主表,脏腑相表里。一经配 一脏(腑),一脏配一腑,阴阳配对,这样 就形成了脏腑阴阳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
具有属络关系的脏腑与经脉以及互为表 里的经脉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 响,治疗上相互为用。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在体内,十二经脉除与六脏六腑有特定配属关系外, 还与相关脏腑有联系;在头身,十二经脉还与其循行分布 部位的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络。临床上辨证分经、循经 取穴,以此为依据。
17
商阳
迎香
隐白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心中
至阴
睛明
少泽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阴心经
胸中
关冲
瞳子髎
大敦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肺中
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
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从肺经开始逐经相传, 至肝经而终,再由肝经复传于肺经,流注不已, 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循环传注系 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