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柳宗元散文特色

浅论柳宗元散文特色

浅论柳宗元散文特色一自唐至清,传统的儒学家对参加“永贞革新”都持否定态度。

说他“不义”者有之,骂他“小人”者有之。

清人秦笃辉说:“后世讲道学者,每以苛刻论人,而不惟其实,不求其允。

今之集矢于子厚,盖犹万口一声。

”(《平书》卷七)尽管人们对他的政治态度“一例贬之”(同上),对他的成就尤其是成就却交口称赞,给予很高的评价。

唐人韩愈说柳文“表表愈伟” ( 《祭柳子厚文》,《韩昌黎集》卷一 ) ,“雄深雅健” ( 刘锡《〈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序》引韩愈语,《刘梦得文集》卷二十三 ) ;刘锡说柳文“焉如星丽天,而芒寒色正” ( 《〈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序》,同上 ) ;《旧唐书·柳宗元传》谓柳文“下笔构思,与古为,精裁密致,若珠贝”。

宋人田锡说柳文“纬地经天” ( 《题罗池庙碑阴文》,柳宗元《河东先生集》附录卷上 ) ;穆修认为“至韩、柳氏起,然后能大吐古人之文,其言与仁义相华实丽不杂” ( 《河南穆修公集》卷二 ) ;梅尧臣说“其言星斗,百岁犹比晨” ( 《永州守王公糙寄九岩亭记,云此地疑是柳子厚所说万石亭也。

因为二百言以答,愿当留咏》,《宛陵先生集》卷三十七 ) ;欧阳修说柳文“出语多崔嵬” ( 《永州万石亭》,《欧阳文忠公文集》四《居士集》卷四 ) ;苏轼“流转海外……惟一集、柳子厚诗文数册,常置左右,目为二友” ( 《东坡续集》卷七 ) :吕南公谓“扬雄至元和干百年间,而后韩、柳作……而前此中间寂寞,无足称” ( 《与江秘校论文书》,《园集》卷十一 ) ;朱熹说“今日要做好文者,但读《史》、《汉》、韩、柳,而不能,便请老僧头去” ( 《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 ) ;晏殊认为“横行阔视于缀述之场者,子厚一人而已” ( 陈善《扪虱新语》卷九引晏殊语 ) :沈晦谓柳文“简古雅奥,不易刊削” ( 四明新本柳文后序,《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附录 ) ;李说柳宗元“文章光艳,为万世法” ( 柳州旧本柳文后序,同上 ) ;高似孙说柳文“卓伟精致” ( 《纬略》卷三 ) :罗大经说“柳子厚文章精丽” ( 《鹤林玉露》卷十四 ) 。

明人叶子奇认为“三百年中,能文者不千余家,专其美者,独韩、柳二人而己” ( 《谈篇》,《草木子》卷四 ) ;茅坤说柳文如“偏锐师,骁勇突击,沙背水,出奇制胜,而刁斗仍白森严” ( 《柳文引》,《唐宋八大家文钞》卷首 ) ;杨继益把柳文与“六经”、《左传》、《庄子》、《史记》并提 ( 见《斋内言》 ) 。

清人张伯行谓柳文“卓然不愧大家之称,流传至今而不朽” ( 《〈唐宋八大家文钞〉序》,《唐宋八大家文钞》卷首 ) ;袁枚认为柳文“奥博无涯涣” ( 《答友人论文第二书》,《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九 ) :孙谓柳文“驱驾气势,掀雷扶电,撑抉于天地之,与昌黎倡和千古” ({ 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评语,卷头语 ) :黄式三认为“唐之文,韩、柳二子为冠,定论也” ( 《读柳子厚文集》,《儆居集读子集》一 ) :刘熙载谓“柳文如奇峰异嶂,层见叠出” ( 《艺》卷一 ) 。

这说明柳文在唐代及唐以后历代都备受推崇。

历史上“韩柳”并称,韩文、柳文,不仅是唐文之冠,而且是唐以后历代散文的典范,其影响不亚于“六经”、《左传》、《庄子》、《史记》。

柳宗元的著作,最早由刘锡编成《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可惜早已失传。

南宋以后,历代柳集版本众多,流传较广的有《新刊增广百家详补注唐柳先生文集》 ( 即百家注本 ) 及世彩堂本《河东先生集》。

解放后出版的柳宗元集或以百家注本为底本整理校勘,或以世彩堂本为底本整理。

柳文现存463 篇,大多是敌句单行的“古文”:其中最有价值的是议论文、传记、、山水记和。

柳文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体裁的多样性。

凡是先秦、两汉出现过的文章体裁,柳文都有,而且都蔚为大观,在继承前人创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

二是文艺性强,纯多。

柳宗元固然是古代千年的文章宗师,以今天作家的标准衡量,他也不愧为成就卓著的大家。

二柳宗元各种体裁的作品,都有它们各自的特色。

这里,想从风格、结构、语言三方面总结一下柳文的整体特色。

风格沉郁冷峻奇诡柳宗元生活在“安史之乱”结束不久的中唐衰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目睹朝廷黑暗,藩镇割据,吏治腐败,民生困苦等社会弊端,有一种很强的忧患意识。

家道的中落、父亲的失意、亲人的早逝,又使年轻的柳宗元内心笼罩着浓郁的悲凉。

革新失败,远谪蛮荒,“量移”无望,长为孤囚,“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的政治抱负固然无法实现,续嗣的问题也难以解决,这使他内心充满了悲愤与郁。

恶劣的心绪和恶劣的生活环境都在摧毁着他的健康,长年患病又加重他的悲郁。

现实的黑暗、个人的不幸,使柳宗元的散文,特别是永州时期的散文,带着一种沉郁的格调。

明人茅坤说:“岩,若游峻壑削壁,而谷风凄雨四至者,柳宗元之文也。

” ( 《唐宋八大家文钞》论例 ) 诚然,作家作品风格的形成,除了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等因素之外,还与作家的思想、性格、气质、审美取向有关;但“沉郁”这种风格的形成,社会环境、个人遭遇起着决定的作用。

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旧唐书·柳宗元传》说他“既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正道出柳宗元的不幸遭遇与他的散文沉郁风格的关系。

柳宗元长安时期为亡故亲人写的祭文、墓志铭,悲恸沉郁,往往在缅怀柳家昔日辉煌的同时,发出今非昔比、家道中落的悲叹。

他在科场落败时向别人干谒的书启,流露出自己的失意、苦闷与彷徨,格调沉郁凄婉。

《与太学诸生喜诣阙留阳城司业书》然悲愤,显示出柳文沉郁的风格特征。

贬永州以后,柳宗元的散文创作进入高峰期。

《新唐书·柳宗元传》说:“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

……既窜斥,地又荒,因自放山泽间,其厄感郁,一寓诸文。

”这时期的散文最能体现柳文沉郁的风格特色。

《寄许京兆孟容书》、《与杨京兆凭书》、《与萧翰林悦书》、《与顾十郎书》等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向人乞怜求助的信,悲愤哀怨,令读者酸鼻。

《寄许京兆孟容书》先写自己的健康状况,继而写自己政治失意、壮志难酬、四面受敌,“厄感郁”,使人动容:宗元早岁,与负罪者亲善,始奇其能,谓可以共立仁义,教化。

过不自料,勤勤勉励,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不知愚陋,不可力强,其素意如此也。

末路孤危,厄塞臬兀,凡事隔,很忤贵近,狂疏缪戾,蹈不测之,群言沸腾,鬼神交怒。

加以素卑贱,暴起领事,人所不信。

射利求进者,填门排户,百不一得,一旦快意,更造怨。

以此大罪之外,讠互诃万端,旁午构扇,尽为敌仇,协心同攻,外连强暴失职者以致其事。

此皆丈人所闻见,不敢为他人道说。

怀不能已,复载简牍。

《与杨京兆凭书》诉说自己的健康状况、贬地的火灾和“无以托嗣续”的忧虑,“郁结”情词俱苦:自遭责逐,继以大故,荒乱耗竭,又常积忧恐,神志少矣,所读书随又遗忘。

一二年来,痞气尤甚,加以众疾,动作不常。

然骚扰内生,霾雾填拥惨沮,虽有意穷文章,而病夺其志矣。

每闻人大言,则气震怖,抚心按胆,不能自止。

又永州多火灾,五年之间,四为天火所迫。

徒走出,坏墙穴,仅免灼。

书籍散乱毁裂,不知所往。

一遇火恐,累日茫洋,不能出言,又安能尽意于笔砚,自苦,以危伤败之魂哉 ? 中心之郁结,具载所献《许京兆丈人书》,不能重烦于陈列。

凡人之弃,皆望望思得效用,而宗元独以无有是念。

自以罪大不可解,才质无所入,苟焉以叙忧栗为幸,敢有他志? ……身世孑然,无可以为家,虽甚崇宠之,孰与为荣 ? 独恨不幸获托姻好,而早凋落,寡居十余年。

尝有一男子,然无一日之命,至今无以托嗣续,恨痛常在心目。

孟子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今之汲汲于世者,唯惧此而已矣 ! 天若不弃先君之德,使有世嗣,或者犹望延寿命,以及大宥,得归乡间,立家室,则子道毕矣。

过是而犹竟于宠利者,天厌之 ! 天厌之 !明人茅坤云:“予览子厚书,由贬谪永州、柳州以后,大较并从司马迁《答任少卿》及杨《报孙会宗书》中来,故其为书,多悲呜咽之旨,而其辞气环诡跌,譬之听胡笳,闻塞曲,令人肠断者也。

” ( 《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 ) 茅坤对柳宗元的政治遭遇深表同情,因而也最能体味柳文的沉郁。

《吊屈原文》、《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骚赋体散文哀怨愤激,表现出鲜明的沉郁风格。

试看《闵生赋》的开首部分:闵吾生之险厄兮,纷丧志以逢尤。

气沉郁以杏兮,涕浪浪而常流。

膏液竭而枯居兮,魄离散而远游。

言不信而莫余白兮,虽欲焉求。

合喙而隐志兮,幽默以待尽。

为与世而斥谬兮,固离披以颠陨。

骐之弃辱兮,驽以为骋。

玄虬泥兮,畏避蛙。

行不容之峥兮,质魁垒而无所隐。

鳞介以横陆兮,啸群而厉吻。

心沉抑以不舒兮,形低摧而自。

《囚山赋》把永州四围环合的高山比喻为牢,而作者则是牢中的囚徒,郁勃之气如山岚岳雾,弥漫堆积。

《愚溪对》、《愚溪诗序》以游戏式的文宁,表现忠而见弃的悲愤,谐谑之中,透露出多少郁不平 ! 柳宗元在游山览水之时,也没有忘怀自己的遭遇,他的,山水散文同他的山水诗一样,无不打上身世的印记,在山范水的同时,抒写放逐蛮荒的不平。

《始得西山宴游记》开篇就是:“白余为人,居是州,恒惴栗。

”《潭记》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作结,眼前的美景没有使作者忘记自己的不幸。

《潭西小丘记》结尾一段云:噫 ! 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

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 ! 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潭西小丘的美景,要是放置在京城长安附近,则身价百倍;而今却埋没荒野,无人间津 ! 作者以小丘喻己,身世之感显而易见。

而小丘最终还是遇到赏识它的人,则它的遭遇又胜于作者,故作者为它的“有遭”而庆贺——贺“兹丘之遭”,实际是叹已之不遇。

短短的一段议论,蕴含多少抑郁不平 ! 《小石城山记》在记小石城山奇异景色之后,结尾也有一段类似的议论:噫 !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故劳而无用。

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 ? 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之。

这里,曲折地表现了作者远隔中州,贤而受辱,“不得一售其伎”的抑郁愤。

“水州八记”写无人间津、由作者发现的荒僻之景,寄寓着他的身世之感:而清幽凄冷的境界,又表现出他内心的落寞与凄清。

柳宗元散文又有冷峻的一面。

他是政治上的失败者,却又是个勇猛的斗士。

他愤世嫉俗,不为世屈,无论处境如何,总是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无情地揭露社会的黑暗、批判现实的丑恶。

他的许多文章写得尖锐深刻,气势凌厉,有一股凛然冷峭之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