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秦汉史测验1

秦汉史测验1

秦汉史测验班级姓名学号成绩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60分)秦的统一,具有划时代的伟大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

据此回答1.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的政治作用是A.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B.便利了经济的发展C.巩固了国家统一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2.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修长城D.统一文字3.秦朝的统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因为A.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C.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局面D.推动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据此回答4.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A.改国王为皇帝 B.建立中央官制C.实行郡县制 D.皇权至高无上5.秦朝采取的下列经济制度中最能够体现其国体的是A.实行土地私有制B.统一度量衡C.统一货币 D.统一车轨、驰道和邮驿6.关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建立中央集权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B.皇帝直接任免官吏从而控制人事权C.目的是要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D.造成秦的暴政,是一种倒退7. 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责不包括A、执掌群臣奏章B、下达皇帝诏令C、裁决中央和地方政事D、监察百官8. 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只要是因为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实现了选贤任能9.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诗中提到秦朝的历史事件是A、政治改革平定山东B、统一六国焚书坑儒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10. 下列论述中,最能反映秦短暂而亡的是A、“秦之所以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

”B、“四维(礼仪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11. 下列内容不符合秦朝文化教育史实的是A、以小篆为标准字体颁行全国B、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文化专制C、官府举办教育,实行愚民教育D、提倡私人办学,注重个性发展12 .《汉书·严安传》载:"(秦朝)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

"由此可见秦朝A.徭役、兵役繁重B.刑罚十分严酷C.赋税很沉重D.人民很勤劳13. 古人坐船从位于漓江的桂林直达位于湘江的长沙,这种情形最早只可能发生在A.商朝B.西周C.战国D.秦朝14.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简牍,其中《行书律》规定:“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不敢留。

留者以律论之。

”还规定“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暮。

”根据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出①秦朝法律严明,且分类很细②秦朝时儒家经典《书》在民间大量流传③秦朝时邮驿通信制度逐步规范化④秦朝以此保证政令畅达和统治阶级巩固统治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5.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

……此其所以为得也。

”这句话指的是()A.推行分封制 B.设立郡县制 C.废除郡县制 D.废除行省制制度史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汉承秦制”,但不是对秦制的“拿来主义”,而是在秦制基础上的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据此回答16.西汉前期统治者在施政措施上的最大失误是A.实行编户制度,对人民进行严格控制 B.分封同姓王,实行郡国并行制C. 对匈奴采取了耻辱的和亲政策D.实行无为而治,不利于经济的恢复17. 汉初政府制度与秦朝相比,最大的不同是A、中央机构B、地方制度C、皇帝权力D、根本目的18. 《贾谊·治安策》建议:“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这一主张后来发展A、削夺王国的封地B、夺去王侯爵位C、推恩令D、继承西周分封制19. 关于汉初封国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汉初开始存在B.王国严格受朝廷节制,权力弱小C.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D.侯国无治民权,受所在郡监督20. 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A、都是中央集权制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C、都是为巩固自身统治而实行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了21.汉武帝颁布“附益之法”的根本目的是()A.禁止王国官吏进入中央任职B.限制诸侯王网罗人才C.防止诸侯王与官吏串通D.孤立诸侯王,加强中央集权22.西汉选官最主要的途径是()A.乡举里选B.殿试C.察举D.九品中正制23. 东汉时期,门第族望日渐成为察举的主要依据,其主要原因是A、豪门望族中人才辈出B、地方豪强势力的膨胀C、世家地主形成发展起来D、皇帝重视门第族望、累世公卿24.下列有关西汉编户制度叙述正确的是()A.编户齐民编入政府户籍,无独立的身份,人身依附关系十分严密。

B.编入政府户籍的人要承担沉重的田租。

C.编户制度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D.在文景之治的盛世,老百姓也要承担沉重负担,说明西汉的强盛是虚伪的繁荣。

秦汉时期,边疆地区各民族发展较快,他们与中原有着不同形式的交往和联系,既有刀光剑影,也有和亲与友爱。

据此回答25.张骞“凿通”西域的重要意义有①新疆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

②促进了西域同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

③有利于西域社会的进步。

④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6.有学者认为,古代游牧民族大举南下,与气候寒冷有密切关系。

图5 中国2000多年来的气温变化曲线示意图在图中Ⅰ期,南下进攻的民族是A.山戎B.匈奴C.突厥D.回纥27.《史记》载:汉初匈奴冒顿单于以其“控弦之士”三十万,使“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

这里的记载主要反映了匈奴()A.实现了民族内部的统一B.进兵南犯汉族C.统一了北方蒙古草原D.进兵西犯西域各族28.在今包头市附近(匈奴故地)的西汉晚期墓葬中,曾出土了大量带有“四夷尽服”、“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文字的瓦当残片,这一考古发现反映了()①汉代的雕塑成就辉煌,艺术价值高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与祝愿③各族人民对和亲的热情颂扬④汉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29. 要了解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的情况,可查①《后汉书》②《史记》③《汉书》④《资治通鉴》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30. 秦汉时期,以下边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先后顺序是①云贵地区②珠江流域③西域地区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②①③31. 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①张骞通西域②昭君出塞③西域都护设置④班超管辖西域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①③④②32. 下列对汉朝政府与边疆地区各少数民族关系的说明,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A两汉对匈奴的战争是正义的、进步的B两汉对匈奴实行“和亲”解除了匈奴的威胁C两汉设置西域都护,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D两汉与西域、西南夷和百越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33. 公元前60年设置的西域都护A、是汉政府管理西域的最高机构B、职责是沟通汉与西域的联系C、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D、使汉与西域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34. 一位古代诗人在《题昭君出塞图》中写道:“草黄沙白马如云,落日悲笳处处闻。

此去妄心终许国,不劳辛苦汉三军。

”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作者肯定王昭君是因为昭君出塞A、是为了个人幸福B、不畏艰难险阻C、是为了国家安宁D、加强了汉与匈奴的关系汉朝时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据此回答35.下列各项能正确反映两汉时期我国与朝鲜半岛交往情况的是A.双方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B.朝鲜半岛派遣大量留学生来华C.光武帝赐朝鲜国王“汉倭奴国王”金印D.朝鲜半岛从中国引入雕版印刷术36.西汉时,海上丝绸之路经过A.马六甲海峡B.直布罗陀海峡C.英吉利海峡 D.霍尔木兹海峡37.在汉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的国家是A.安息B.大食C.贵霜D.印度38.两汉时期我国的对外交往频繁而影响深远。

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①两汉时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②张骞通西域后,我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先后西传,西域的葡萄、玉米、甘薯和印度的佛教也传入中国。

③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各国间的联系。

④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出自《后汉书》。

A.①④B.②④C.①③D.③④39. 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先后经过顺序是①河西走廊②今新疆境内③安息④西亚⑤大秦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④C、②①⑤③④D、②①④③⑤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

这种大发展,是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与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此回答40. 秦朝进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根本目的是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C.实行思想上的统一D.压制知识分子41.下列关于佛教和道教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都麻痹劳动人民 B.都适应了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C.都从外国传入D.都对我国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42. “蔡侯纸”A.出土于甘肃天水,是世界上最早的纸B.它的出现标志着造纸术的发明C.东汉时开始经阿拉伯传人西方D、原料易得、造价低廉、便于推广43.下列历史事件不可能被司马迁写入《史记》的是:A.晋楚城濮大战B.秦始皇巡游天下C.汉武帝泰山封禅D.西汉设置西域都护44.司马迁说他的《史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这说明其主要目的是A.搜罗天下异闻 B. 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C.考查研究古今兴亡成败的原因 D.成一家之言45.秦汉文化的特点之一是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

其多样化的特征主要是因为A.秦汉在科技文艺各领域中都取得了丰硕成果B.秦汉文化上承先秦传统下开魏晋隋唐的先河C.秦汉文化是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D.秦汉时期中国已经形成了多民族国家的格局46. 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

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47.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48. 下列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从水路上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②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③佛教由此路传入中国A、①②③B、②③C、①③D、①②49. 《史记》云:“诸吕作乱,日蚀,昼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