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事故的调查方法
调查分五个方面进行:
(一)现场调查:包括现场勘查、写实、描述、实物取证等;
(二)技术鉴定:通过对现场物证、残痕等进行技术研究、分析,必要时还要进行模拟实验以确定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三)对当事人的问询和谈话笔录,了解当时工作状态和事故发生的经过;
(四)尸体检查,了解遇难者的死因,为进一步查找事故直接原因提供依据;
(五)救护报告是事故现场的第一手资料,包括死亡人员的位置及状态设备和设施的状态和破坏情况,为现场勘查和分析打下基础;
(六)管理方面的调查包括:
1.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对党和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安全生产法规的执行情况;
2.企业安全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安全管理人员的配备情况;
3.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制定的执行情况;
4.《作业规程》及技术措施的编制、审批和实施情况;
5.对职工的培训教育情况;
6.安全技术措施经费的提取和使用情况;
7.历年来的安全情况。
全面的调查为事故原因的分析提供了依据。
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原因分析是调查事故的关键环节。
事故原因确定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事故处理。
事故原因的确定是在调查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
事故原因分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一)直接原因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
1.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86)附录A中A.7不安全行为包括:
(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3)使用不安全设备;
(4)用手代替工具操作;
(5)物体(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削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
(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7)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
(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
(10)有分散注意力行为;
(11)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
(12)不安全装束;
(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
2.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86)附录A中A.6不安全状态包括:
(1)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3)个人防护品用具一防护服、手套、护目镜及面罩、呼吸器官护具、听力护具、
安全带、安全帽、安全鞋等缺少或有缺陷;
(4)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二)间接原因
(1)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如工业构件、建筑物、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工艺过程、操作方法、维修检验等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问题;
(2)教育培训不够或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得安全操作技术知识;
(3)劳动组织不合理;
(4)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
(5)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
(6)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
(7)其他。
分析事故的时候,应从直接原因人手,逐步深人到间接原因,从而掌握事故的全部原因。
再分清主次,进行责任分析。
(四)事故责任分析
1.根据事故调查所确认的事实,通过事故分析,找出事故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主要原因,依照安全生产责任制确定事故的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
2.对于事故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根据其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地位确定主要责任者。
3.根据事故后果和事故责任者应负的责任提出处理意见。
(五)事故调查报告
事故调查报告是事故调查后必须形成的文件,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事故单位基本情况;
2.事故经过;
3.事故原因;
4.事故性质和对有关责任者的处理意见;
5.事故教训和今后的防范措施;
6.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7.对法律、条例、规程、标准等的修改意见;
8.附件、技术鉴定、笔录、图纸、照片等。
调查报告一经调查组讨论通过,每位调查组成员均应签字。
(六)事故处理
事故处理要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落实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严肃处理不放过。
1.事故调查组提出的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建议,由发生事故的企业及其主管部门负责处理。
2.因忽视安全生产、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玩忽职守或者发现事故隐患、危害情况不采取有效措施、不积极处理以至造成伤亡事故的,由企业主管部门或者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企业负责人和事故责任者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在事故发生后隐瞒不报、谎报、故意拖延不报、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调查以及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由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对有关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在调查、处理伤亡事故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打击报复的,由其所在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伤亡事故处理工作,应当在90天内结束,特殊情况不得超过180天。
伤亡事故处理结案后,应当公开宣布处理结果。
(七)事故建档
就是记载事故的发生、调查、登记、处理全过程的全部文字材料的总和。
它对于了解情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对事故进行统计分析,改进安全工作都非常重要,必须认真做好档案建设工作。
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事故档案进行收集、整理、保管、统计分析和鉴定利用。
对事故档案工作的主要要求是:事故档案必须做到完整准确系统,并加以妥善保管和有效利用。
事故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1.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表;
2.职工死亡、重伤事故调查报告书及批复文件:
3.事故现场调查记录、图纸、照片(或录相带);
4.技术鉴定和试验报告;
5.物证、人证材料:
6.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材料;
7.事故责任者的自述材料;
8.处分决定和受处分人员的检查材料;
9.发生事故的工艺条件、操作情况和设备材料;
10.医疗部门的诊断书或法医的鉴定;
11.有关事故通报、简报及文件等;
12.参加事故调查组的人员姓名、职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