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手势语在跨分化交际中作用

手势语在跨分化交际中作用

手势语在跨分化交际中的作用【摘要】日常生活中人们进行交际、沟通思想时,除了语言这个交际工具还有手势。

手势语几乎时时刻刻伴随着语言进行人际交往,起着辅助作用,有时会代替语言甚至超越语言的作用。

【关键词】语言;手势语言;跨文化交际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进行交际,沟通思想时,除了语言这个交际工具还用手势。

法国心理学家休乐热强调手势语的重要作用:“人们交谈时说话本身的份量只占7% ,语调占38% ,面部表情和手势占55%,有时说了千言万语,一个手势就可以推翻。

”但是,不同的地区、民族、国家,手势语既有其共性,更有其特殊性。

英国心理学家阿尔奇这样形容:“在一小时的交谈中,芬兰人只用一次手势,意大利人用80次,法国人用 120次,墨西哥人用180次”。

从这儿可见手势语的重要性及对手势语言研究的重要性。

一、手势和手势语的定义英语gesture 一词源于拉丁语gestus,为gerere的过去分词,原义为负载、运载、行动或进行一种活动。

对手势的性质,学者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但他们很少能够阐明。

有的学者明确地将看作只是手和上肢的动作;另外一些学者则将面部表情也包括在内。

有的学者将手势和言语分开(虽然二者有时同时出现);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言语本身就是一种身体动作。

此外,手势还用来指人类和一切能够活动的生物的各种动作和姿势。

基本上手势可以分为两大的分类:生理性的手势(如:挠痒的动作、打哈欠的时候捂、头疼抹额头)它们只是生理的动作而不代表任何意义和语伴手势,语伴手势构成了语言交际的一部分,它与说话者要传递的信息紧密相关。

手势语言是说话人以表达或强调思想、感情等为目的运用手指、手掌、手臂的动作变化表情达意的一种语言。

二、手势语有几个特征(一)手势与语言有密切的关系手势语不但包括“手势”含义动作的意义字而且还包括“语”字,传统上,手势常常被当作独立于语言系统之外的另一个系统,人们认为手势只在交际时用来强调语言系统中的某些意义。

但是现代学者们从交际学、语用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等多角度的研究表明,语言和手势是同一基本符号系统和同一内在过程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第一,手势主要是一种说者现象。

一般而言,人们仅在说话过程中使用手势,而沉默时不会使用手势。

通过实验科学家发现,约100 小时的叙述性录像材料中,只有一个手势是听话人所做。

说话人所做的手势中,90% 都出现在正在说话时。

大部分人想表达自己的意见却语言词汇不够或者心里很紧张而单词发不出来的时候,不知不觉开始用手势。

这说明手势和说话在时间上是密不可分的。

心理学家发现患失语症的人不仅失去语言能力,而且也失去做手势的能力。

第二,手势伴随言语而具有指示性和提供具体的内容和实际意义。

当我们说“请把东西放那里”时,“那里”具有模糊意义,但手或手指指向某个地方的指示性手势的运用有助于说者有声语的陈述说明,也让听者立刻明白“那里”的明确意义。

手势也扮演着言语行为的作用,如在叫远处的朋友靠近时,我们常常使用“手心向下勾动”的手势进行招呼,这种手势相当于言语行为中的请求“请过来或请靠近”。

第三,手势和语言具有语义一致性,有时候手势可以代替语言,如在用语言表达“无可奈何”的时候,英美人常常会做出“两手摊开,肩一耸”的手势。

(二)手势的使用方式会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手势所采取的形式也受文化规约制约,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在许多语言中有一套特定文化的手势,即通常所说的象征手势(emblems),这类手势本身就具有完整的意涵,常用来取代语言。

对同一象征手势,同一文化之下的人们有相同的解读方式,而不同文化语境中,同一手势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如在许多国家点头手势表达肯定的意思而摇头表达否定的意思,但是,在保加利亚,正好相反,点头表达否定的意思而摇头表达肯定。

手势的“适当使用”具有明显的文化特性,说话者在其文化内部常常就手势的速度,形式和范围形成一种手势使用的约定性。

如阿拉伯、意大利、西班牙人使用手势频率高,动作规模大;而韩国,日本、欧洲北部国家的人用手势数量少,动作规模小。

(三)手势和具体情形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在说话时使用手势的频率因人而异,手势行为也受到具体情景和语境、正式程度、所谈内容、交际者双方熟悉度、社会经济地位和个性及心情等影响。

但所有这些因素中,语言是最基本的一个,因为说话者常常会按照所说的而不一定按照所见的去做。

三、手势语在跨文化交际的作用随着全球化跨文化交际的频率不断增加,它关系到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和和平发展。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这种交际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

由于手势语受文化的影响,为了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掌握外语是不够的而且还要认识异文化手势语。

认识异文化的手势不仅可以避免误会和尴尬而且因手势伴随语言而充分理解对方所说的。

如美国人经常说:“我跟她……同时做出‘两个手往相反方向’的手势”。

如果听者不熟悉美国手势语他就不能理解对方想说什么,但是,听者熟悉美国手势语的话,他一下子就能明白这意味着“我跟她互相不理解,互相不明白”。

一般而言,掌握异文化的手势语在跨文化交际过程当中有很重要辅助作用。

错误的使用手势会带来不必要的误会和尴尬,会使听话人带来一种“被忽视”或“不受尊重”的感觉。

下面是一个最典型例证。

1990年7月,在孟加拉国的新一届议会召开期间一位会议员狂烈谴责船运部长阿布杜·罗布所做出的一个手势,“这不仅是对议会侮辱,而且对权国家的侮辱”,孟加拉国民族主义党的议员领袖德鲁多扎·乔德呼利愤怒地说。

究竟罗布做出了什么动作而引起如此强烈的愤怒呢?原来是他做出“竖起大拇指“的手势。

在大多国家这个手势意味着“顺利”、“好”,而在孟加拉国它含有“侮辱”的意义。

同时,手势语言对跨文化交际有很大的帮助。

指示性手势(一种指向某一空间位置的手势)一般全世界上是共性的,不会说该国语言的人在商店里只要用手指指向需要的商品,而售货员能用手指表达商品价格,两个不同国家的人不声不响而会互相理解。

四、俄罗斯人见面问候手势的致意手势语差异见面问候手势的致意上表现最为明显。

在俄罗斯见面的时候最常用四种手势:点头、握手、拥抱和亲吻。

点头致意,就是在公共场合用微微点头表示礼貌的一种方式。

点头一般用在社会地位相同的人人之间,或者与对方距离比较远时或不便使用别的致意方式的时候可以点头。

一些场合不宜握手、寒暄,就可以用点头致意。

还有点头礼主要用于在同一场合已多次见面或只有一面之缘的朋友之间。

点头同时可以说:“你好”。

这种手势男女、女女、男男之间都可以使用。

科学家对点头礼的起源不清楚,18世纪点头礼普遍使用,那时候点头礼强调在社会中高地位。

点头这种手势由于普遍使用在许多国家,就可以被称为国际手势的致意。

握手是致意的一种礼节,它在西方国家男士之间最常用的手势。

双方往往是先打招呼,后握手致意。

长辈与晚辈之间,长辈伸手后,晚辈才能伸手相握,上下级之间,上级先伸手后,下级才能接握。

男士在握手前先脱下手套,但是冬天的时候天气很冷,朋友之间就可以戴着手套握手,这种握手被称为“冬季握手”。

俄罗斯人见面和告别使用握手有时候可以问:“最近怎么样?”一般男士之间摇手一两次。

男女之间使用握手并不多,一般只在正式场所中。

男女握手的时候女士先伸出手,除非女性已是祖辈年龄,或年在20岁以下,则男人先伸手。

1917年之前在俄罗斯普遍使用鞠躬,地位相同的人相互致敬的时候用30°的鞠躬,下级对上级一般用90°的鞠躬。

普通老百姓对皇帝,或主人对嘉宾的欢迎做出深深鞠躬就是鞠躬到地面。

进行鞠躬的时候男人必须摘下帽子。

1917年在俄罗斯发生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按照社会主义的理论阶级分化消除了,同时鞠躬致意也消除。

在现代俄罗斯只是把它用在庄严肃穆或喜庆欢乐的仪式中或东正教教徒见面那一刹那。

深深的鞠躬只用在东正教教堂里做礼拜的时候。

拥抱是一种手势语的致意方式。

在俄罗斯人之间拥抱很普遍使用的手势。

男士、女士、男女之间都可以使用。

拥抱是不正式的一种礼节只可以在熟悉人或朋友之间使用。

男士一般用力互相抱起来同时拍背,女士拥抱时也可以贴脸或亲吻,男女之间拥抱同时男可以亲吻女士的腮。

见面和告别都可以拥抱。

与拥抱相关的一种手势的致意是亲吻,它最常用在欧洲、拉丁美洲、阿拉伯国家和俄罗斯。

在俄罗斯亲吻就显得保守,仅限于彼此熟悉的女士之间及男女之间。

一般男女之间或女士见面要互相在脸颊上几次亲吻。

据传统俄罗斯人三次亲吻,因为数字“三”在俄罗斯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个现象的原因与基督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基督教文化中,数字“三”出现十分频繁。

“三”象征上帝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

实践上俄罗斯人见面当时一般只亲吻一次或只贴脸。

男与男之间不用亲吻,但是勃列日涅夫是一位苏联主席,他过于热情的时候对别的国家的领导人用亲吻于是在苏联时代出现很多关于勃列日涅夫的这种习惯笑话。

俄罗斯皇国时期的上流社会,男人见面女人的时候一般吻她的手,现在吻手只用在正式仪式中。

五、结论随着现代全球化发展和民族交流融合地不断增加,我们不仅需要同文化的交际,也需要跨文化交际。

并且手势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就有很重要的作用,它是与文化同时又与语言密不可分的一种现象。

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交际的成功,人们要“入乡随俗”而做。

先要了解他国的文化背景和手势所蕴含的含义,为了避免沟通障碍或误会。

同时需要对异文化的人保持宽容心态,从手势方面来判断对方的意思。

参考文献:【1】杨晓琼. 手势语言观手势研究的新视角[j]. 宜春学院学报. 2011 (2).【2】乐眉云. 手势新论—麦克尼尔的手势语言辩证观.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9 (6).【3】m.a.поваляева,o.a.рутер.невербальныесредстваобщения. м. 2004. (352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