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意义深远的五元股一、案例文本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会见了以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为团长的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代表团,在接受客人赠送给他的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证章和证券样后,他回赠了一份小礼物给客人。
从当天的电视新闻中,人们只看到邓小平赠送给范尔霖一份小礼物。
此礼物是什么,国内媒体没有报道。
国际新闻媒介却异常重视,称邓小平此举是中国将推行股份制的一个信号。
邓小平送出的是一张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
精明的“证券大王”拿到的是一张面值只有5元人民币的股票,但他却立即改变行程,专程又去了趟上海,到改革开放中第一个出现的证券交易所办理了正式转让手续。
股票,有人说它是市场经济的一个象征,这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视为资本主义经济独有的东西。
邓小平选择中国自己发行的股票送给范尔霖,其意义非同小可。
一个月后,邓小平在一次听取经济情况汇报时,对金融改革问题发表了意见。
他指出:“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一些。
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3页)他又专门谈了证券、股票这些能不能搞的问题。
他认为,许多经营形式,都属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手段、方法,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所用,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谁用得好,就为谁服务。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又对证券、股票社会主义能不能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认为应该坚决地试。
“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用这样一个举动向世界宣布:股票市场并非资本主义所专有,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可以利用这一有效工具发展自己的经济——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培育、发展和宏观管理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中国一步步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思考讨论1.邓小平在会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时选择中国自己发行的股票送给范尔霖时,为什么说其意义非同小可?2.邓小平针对证券、股票这些东西说,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这对我们有何启示?3.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改革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给出了正确答案。
如何理解南方谈话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宣言书?三、案例解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0世纪80年代,中国许多东西都缺,但最缺的只有一个字:钱。
农业缺生产资金,企业缺流动资金,基础设施缺建设资金,引外资缺配套资金。
总之,方方面面都缺资金。
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资金缺乏问题,一个最佳融资渠道就是股票、证券市场。
然而股票、证券等在很长时间内在中国被视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
而邓小平选择中国自己发行的股票送给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其意义不可低估。
正如邓小平的“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精辟论述,从理论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邓小平以超人的胆识走中国改革开放这盘棋。
他强调银行要办成真正的银行,他主张股票证券问题可以请教外国顾问,他暗示中国可以搞股票证券交易所,他分析股票证券为谁所用就为谁服务。
视察南方以后,邓小平直接提出股票证券,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用坚定的意志、高超的艺术、周密的谋划和果敢的手段,为中国打开了市场经济的大门。
邓小平,这个中国改革的第一人,一步步将中国引领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轨道。
四、教学建议1、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本案例用邓小平约翰·范尔霖一张中国发行的股票的事例向学生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领导下,开始了金融改革,培育和发展股票、证券市场,将中国一步步引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案例可用于第八章第一节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部分的辅助教学,或该部分课程内容的考核。
2、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股票产生于资本主义国家,但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用,可见这些东西本身没有姓“社”姓“资”的问题。
通过这个案例,向学生讲清一定要摆脱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
只有借鉴人类在发展演化过程中的成果,尤其是资本主义所发明或创造的一切有益于人民的成果,改革开放才能顺利进行。
案例选自魏晓文、杨慧民主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80-183、225-229页。
案例2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经济模式1、案例内容:在人类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的差异,其社会制度也不同。
但是,综观世界各国经济,可以发现它们还是有许多共性,其中,市场经济就是迄今为止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经济机制,不同的是,市场经济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的国家却显现出不同的特征1.“野生植物”——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此种市场经济又称“个人资本主义”经济。
它强调市场经济主体间按市场规律开展相对完全的自由竞争,通过优胜劣汰配置社会资源。
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经济政策的法律,保证竞争秩序和市场活动的运行。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1)国有经济的比重较低,一般在10 %以下。
美国国有经济仅占国有经济比重的2 % ,国家所有制企业在全国资本构成中的比重仅为10 %;(2)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突出显现为间接管理,主要通过调解市场参数来间接引导企业的经营活动,很少干预微观经济活动。
美国是典型的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环节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干预居次要地位。
美国没有专门从事综合经济规划的机构,也从不制定任何产业政策,其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分散进行,经济活动中,有75~85 %的行业依赖市场竞争的力量生存和发展。
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相对其它国家是弱的。
因为对市场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这样的渠道实现的:一是相当市场活动的“裁判员”,维护市场机制正常运转,保证竞争的公平和秩序。
二是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解经济活动。
财政政策是美国经济体系的“内在稳定器”。
三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养科技人才,注入巨额科研经费。
2.“人工培育的植物”——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亦称“莱茵模式”的互助资本主义。
社会市场经济从50年代以来被德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当作社会保障网与自由竞争相辅相成的经济制度。
其特点是: (1)认为市场的灵魂是竞争,但竞争不能采取自由的形式,而要公平竞争;(2)坚持社会的整体性原则,注重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3)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但干预和导引的倾向点在于维护社会平衡。
社会市场经济是一种理想化的经济模式,其基本原则是竞争和秩序,社会发展与公平。
用德国经济学家维利·克劳斯的话讲,“社会”的含义是指“一个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完成经济任务,而且还要完成一系列重要的社会保障任务”。
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两个密不可分的领域:一个是带来经济效率的市场,另一个是提供社会保障、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的社会福利政策领域。
它是“市场效率和活动与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之间的结合。
”3.“政府主导型”——日本市场经济模式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政府干预的力度和作用的范围都很大,并且与法国的经济模式有许多相似之处,即都是靠中央计划和市场机制共同协调经济。
因此,一些研究日本经济的西方学者将日本的经济归结为“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经济上都濒临崩溃,当时同盟国驻日本的总司令部的成员E·阿克曼曾预言:如果日本今后30年的人口继续增加到一亿以上,那末,它只可能有以下两种结局之一:或者无限地依赖外援,生活水平将和1930──1934年时相等;或者走“自立”之路,但会面临无法克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困难,国民生活将逐渐接近于仅能维持的水平。
然而,情况恰恰相反,日本经过30年的努力之后,经济却取得了奇迹般的飞跃。
1949──1973年期间,日本经济年平均增长率高达9·3%,高于美、英、原西德和法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1986年以后,西方经济陷入了滞胀,日本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仍高达3·8%,并仍高于上述国家。
日本在战后能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与日本所采用的经济模式直接相关。
保罗·R·格雷戈里认为,日本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多方面的作用。
即日本政府为经济增长和发展趋势提供了方向。
国家有选择地进行干预,在保证不仅有高的投资效率,而且大投资适当地分配到能导致增长的部门方面,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
4.“从摇篮到墓地”——福利市场经济模式福利市场经济模式是以福利为国家制度特征的市场经济国家采用的模式,主要存在于欧洲一些社会民主党或社会党执政的国家,如挪威、瑞典等,尤以瑞典模式最为典型。
它是指以改良的社会民主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充分就业和社会平等为目标、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由社会民主党与工会共同奉行的一种市场经济发展模式。
瑞典的市场经济是在基本实现了“从摇篮到墓地”的全面社会福利制度中实现。
这一模式使得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都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据统计瑞典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
在60年代时,在实行经济计划的英国、瑞典、挪威、荷兰、法国、日本六个国家里,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速度是最高的,但是到1970年时,它却只有瑞典人均产量的52%。
1971年瑞典人均收入5100美元,比西欧国家的人均收入高3600美元。
1974年瑞典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6720美元,为美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101%,1987年瑞典的人均收入高达14200,在发达国家中也名列前茅。
5.“市场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市场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术语,曾被用来指称某些经济学家(如兰格)为探讨社会主义制度下市场问题而提出的理论模式或形容原东欧等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如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甚至包括我们中国)所进行的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但是,有些经济学家认为社会主义不能实现与市场的有效结合。
中国经历了14年的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
表现为在市场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上,建立和完善了公有制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结构。
国家鼓励个体、私营和其他非公有制成分发展,把它们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初级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中要占大多数或优势,并体现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上。
在分配结构上,建立和完善了劳动分配为主体的多要素分配并存结构。
这种分配结构既强调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凭借所有权参与分配,又强调市场型按劳分配的机制和原则,同时政府又通过工资、奖金、税收、公共福利、社会保障等手段和机制,防止分配不公,调节个人收入的过分悬殊,以促进效率与公平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