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1汽车制动液

12.1汽车制动液


HZY3、HZY4或 V-3、V-4
2年或 100000km
HZY4、HZY5或 V-4
2年或 100000km
HZY3、HZY4或V
2年或
-3、V-4
100000km
HZY6
2年或 100000km
6. 制动液的使用注意事项
1. ①经常检查制 动液液面高度 ,必要时进行 补充添加。
②对于装有制动液液面高度报警装置的车辆, 应经常检查报警传感器性能是否良好,并在行 车过程中留心观察制动系统报警灯是否点亮。
厂家的规定。 (2)选用制动液产品类型应与厂家规定的类型
相同。 (3)尽量选择正规厂家的合成制动液。
商用车制动液的选用(SAE-China J2901.4-2010)
商用车类型
轻型商用车
配备ABS系统的商用车
配备液压离合、液压制 动双系统的商用车
配备ESP/EBD+ABS 系统 的商用车
制动液类型 建议更换周期
醇醚型合成制动液性能稳定,成本低,是 目前各国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制动液,多数产 品属于DOT3级,个别产品能够达到DOT4级 的技术要求。 但吸湿性强,低温性能较差。
DOT——美国汽车安全标准规定标称,数字越大,级别越高。
酯型合成制动液又分为羧酸酯型和硼酸酯 型两种,用量最大的是硼酸酯型合成制动液。
在放气作业期间,负责添加新制动液的人要及时补 充、添加新制动液,以确保储液壶内的制动液液面不 低于储液壶壳体上标记的液面高度下限。
右后轮分泵的制动液更换和放气作业完成之后,再 按照相同的步骤依次完成左前轮分泵、左后轮分泵和 右前轮分泵的制动液更换和放气作业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在完成制动液更换和放气作业或 检查、补充制动液后,应注意及时拧紧储液壶的盖子 ,尽量缩短制动液与空气接触的时间,以防制动液吸 收空气中的水分,降低制动液性能。
3. 制动液的分类
(1)醇型制动液 醇型制动液是由低炭醇类和蓖麻油配制而
成,为浅绿色或浅黄色。虽然醇型制动液价格 低廉,但由于其高、低温性能均较差,易产生 气阻,所以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美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淘汰了醇型 制动液。我国1970年以前几乎全部使用醇型制 动液,直到1991年1月才将其彻底淘汰。
第十二章 车用工作液
重点、难点: 1、各种工作液的作用。 2、各种工作液的种类。
12.1 汽车制动液
发动机系统
车身机构
转向系统
行驶悬挂系 统
传动系统
• 思考: • 1、制动液的作用是什么? • 2、制动液有哪些性能要求? • 3、目前常用的制动液是哪一类? • 4、如何选择制动液?制动液使用时需
几种典型合成制动液的性能对比
序 号
项目
干平衡回流沸点 /℃
1
DOT3指标
2
DOT4指标
3 超级DOT4认可值
4 超级DOT4典型值
5
DOT5指标
6
硅酮型DOT5典型值

>205 >230 >260
270 >260
>310
7
DOT5.1指标
>260
8
硼酸酯DOT5.1典型 值
265
9
硅酮型制动液典型 值
对应
对应于
对应于
QC/T 670—2000《汽车合成制动液》将汽 车合成制动液分为V-3、V-4 两个级别。
5. 制动液的选用
汽车的技术性能不同、类型不同,则其制 动系统对制动液产品质量等级的要求也不同。 为确保制动液产品能够充分满足汽车制动系统 的要求,汽车用户应按照车辆使用说明书的规 定或推荐意见选择制动液产品。需要重新选择 制动液产品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选用制动液的产品质量等级应等于或高于
我国汽车制动液规格与国外汽车制动液规格的对应关系
序号
质量标准
醇醚型
1
美国FMVSS No.116
DOT3
2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4925
Class3
3
JIS K 2233
BF—3
4
美国SAE J系列
J1703
5
中国GB 10830—1998(已废止)
JG3
6
中国GB 12981—2003(已废止)
HZY3
待放液口中旧制动液流尽,且有清亮、透明的新制 动液流出后,车下的人及时拧紧放液口螺钉。
3)排出空气(放气)
车内的人反复踩制动踏板到最高点,并踩住制动 踏板不要松脚,车下的人松开放液口螺钉,待制动液 喷净后再拧紧放液口螺钉,并通知车内的人松开制动 踏板。
将以上操作反复数次,直到由放液口喷出的制动 液中无气泡为止。至此,右后轮分泵的制动液更换和 放气作业结束。
⑦季节、气候转换时,尤其在冬季,若发现制 动无力,制动效能下降,则可能是制动液级别 不适应冬季气候,应及时更换制动液(以低温 黏度偏小为宜)。
新制动液都具有较高的沸点,但制动液受 潮、吸水后,其沸点会显著下降。
当沸点下降到一定程度(DOT3型下降到 140℃;DOT4型下降到155℃;DOT5.1型下降 到180℃)时,制动液就会产生气泡,出现气 阻现象,不能胜任制动任务。只要吸入的水分 达到2.5%,就需要更换新的制动液了。
要注意哪些问题?
1. 制动液的作用 汽车制动液又名机动车辆制动液、刹车油或刹 车液,是用于汽车液压制动系统中传递制动压力, 使车轮制动器实现制动作用的一种功能性液体。
1—制动总泵及制动液储液壶; 2—右前车轮制动分泵及制动器; 3—右后车轮制动分泵及制动器; 4—左后车轮制动分泵及制动器; 5—左前车轮制动分泵及制动器; 6—ABS系统液压制动力调节单元(含 ABS液压泵及ABS控制电脑); 7—制动踏板; 8—真空助力器
湿平衡回流沸点是衡量制动液吸收一定水 分情况下的耐高温性能指标。湿平衡回流沸点 越高,在使用过程中的耐高温性能就越好。
由于合成制动液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容 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因此湿平衡回流沸点相 对于干平衡回流沸点而言,更能反映制动液在 实际使用过程中的耐高温性能。
制动液的蒸发性是表征制动液在一定温度 条件下蒸发损失大小的指标,是制动液的一项 重要高温性能指标。
J1705 —— HZY5 ——
V—4
——
——
硼酸酯型
—— Class6 BF—6 —— —— —— HZY6 ——
GB 12981-2012《机动车辆制动液》包括 一个制动液标准系列,制动液产品系列代号由 符号(HZY)和标记(阿拉伯数字)两部分组 成,其中H、Z、Y分别为“合成”、“制动” 和“液体”第一个汉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阿 拉伯数字作为区别本系列各标准的标记。
(4)橡胶适应性
汽车制动液能够与汽车液压系统中的橡胶 制品和谐相处,而不使之产生溶胀、软化或硬 化等不良现象的能力,称为制动液的橡胶适应 性,亦称橡胶相容性。
制动液橡胶适应性的测定按照GB 12981- 2012《机动车辆制动液》的附录K——制动液 橡胶适应性检验法的规定进行。
此外,还应有良好的氧化安定性、溶水性 、稳定性、行程模拟性能等。
310
①硅酮型制动液没有真实的沸点。
湿平衡回流沸点 /℃
>140 >155 >180
185 >180
运动黏度(- 40℃)/(mm2/s )
<1500
<1800
<1800
1350
<900
<900
185
850
260
1350
4. 制动液的规格标准 美国运输部DOT 制定的联邦机动车辆安全 标准FMVSS ,其2004年版本将制动液分为 DOT3(醇醚型)、DOT4/超级DOT4(酯型) 、DOT5(硅酮型)和DOT5.1(硼酸酯型)四 类。 目前,我国现行的汽车制动液国家标准为 GB12981—2012《机动车辆制动液》,汽车制 动液行业标准为QC/T 670—2000《汽车合成制 动液》。汽车制动液分为HZY3、HZY4、 HZY5、HZY6、V—3、V—4六个规格(级别 )。 合成制动液的牌号见表12-1。其中 4603/4603-1用于各类载货汽车,4604用于轿车 的制动系统。
乘用车液压行车制动系统示意图
汽车制动液的作用主要是:传递制动压力 ,协助散热,防腐防锈,润滑减磨。
高强度制动导致制动盘达到红热状态
2. 制动液的使用性能 (1)高温抗气阻性
为了保证行车安全,要求制动液具有良好 的高温抗气阻性,即具有高沸点、低挥发性, 高温时不易产生气阻。
评定制动液高温抗气阻性的指标是平衡回 流沸点和蒸发性。干沸点,是指在没有吸收水 分的情况下,制动液在冷凝回流系统内及大气 平衡条件下测得的制动液试样的沸腾温度。湿 沸点,是指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加入一定量 水分后测得的平衡回流沸点。
右后轮分泵放液口(橡胶防尘帽已经摘掉)
用塑料软管将放液口和集液瓶连接起来
用10mm梅花扳手 沿逆时针方向松开 放液口螺钉,同时 车内的人反复踩制 动踏板。
此时,制动液会从 放液口处喷出,流 入集液瓶中。
2)添加新制动液
随着旧制动液的排出,制动液储液壶内的制动液
液面会逐渐下降,负责添加新制动液的人要视液面下 降情况及时添加新制动液,并保持制动液液面不低于 储液壶壳体上标记的液面高度下限,以防空气由制动 主缸进入制动管路。
将测试探头完全插入待测制动液中
制动液安全检测仪(被测制动液的实际沸点)
制动液的更换 1)放出旧制动液
将车辆置于地沟上或用举升机举起,起动 发动机并保持其怠速运转。拧下制动液储液壶 的加液口盖,如图所示。
一人在车下,摘掉放液口(亦称放气口)上 的橡胶防尘帽,如图,将塑料软管两端分别装 在放液口和集液瓶中。
(2)矿物油型制动液 矿物油型制动液是由精制的轻柴油馏分加入 稠化剂和其他添加剂配制而成,为红色液体。 矿物油型制动液对天然橡胶有溶胀作用,且容 水能力很差,吸潮后极易产生气阻现象。矿物 油型制动液已经被合成型制动液淘汰。 (3)合成型制动液 合成型制动液为人工合成的制动液,是由聚 醚、水溶性聚脂和硅油等为主体,加入润滑剂 和添加剂配制而成的。 醇醚型合成制动液主要由低聚乙二醇或丙二 醇,并加入润滑剂、稀释剂、防锈剂、橡胶抑 制剂等配制而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