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大学校体育学考研资料汇总-张晓华
学校体育学
一、 填空题
1、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促成了学校体育与体育思想的发展。
2、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是夸美纽斯。
3、高尔霍夫尔 是20世纪前期奥地利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设计者和推动者。
4、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并实施《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和体育制度的正式确定。
5、1979年教育部在扬州召开了的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开启了学校体育思想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
6、学生即是学校体育的对象,又是学校体育的主体。
7、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是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交往的能力。
8、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性质是以“技艺性“为主, 情意性 、 自然性 、人文性、四性兼备的一门以实践为主的科学。
9、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是体育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重要特征。
10、学生体育课程模式主要教育思想是 思想。
11、学生的体育学习主要是掌握间接经验。
12、体育学习评价必须将 诊断性 、 形成性 和 终结性 三种评价方法结合运用。
13、学校运动队是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14、学校各班级课外体育活动的负责人是班主任。
15、现代体育最初主要是在军事训练教育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6、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
17、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课程内容和全部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好归宿。
18、体育教育专业教育见习的重点是课堂见习。
19、体育教育专业的学习是培养体育教师的主要途径。
20、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生毕业、升学的必修科目。
21、动作示范要力求做到准确、熟练、轻快和优美。
22、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实施的 中介 .
23、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班级 教学仍然是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24、学习动机是运动技能学习的起点。
25、运动技能是一种习得的技能。
26、“强身健体“是学校体育最主要的 本质 功能。
27、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28、练习蹲踞式起跑时,教师用双手顶住起跑者双肩,使之体会正确的起跑动作,是采用了 助力与阻力 的直观方法。
29、体育教师进行健美操套路的示范和领做时,一般应采用背面示范。
30、体育课中分组教学的基本形式有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两种。
二、 选择题
1、1774年,受夸美纽斯和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德国博爱派教育实践家(A )创建了第
一所在德绍博爱学校。
A、巴塞多 B、古茨姆茨 C、巴泽多 D、裴斯泰洛奇
2、20世纪( B)代,前苏联学者明确提出了终身体育的主张。
A、50; B、60; C、70; D、80;
3、同一体育课程资源对于体育课程具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课程资源因而具有(B)的特点。
4、与显性体育课程资源相比,隐性体育课程资源的作用方式具有(B)性和隐藏性。
A、直接 B、间接 C、开放 D 独立
5、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将课程目标分为(D)个领域目标、学生分为()个水平段。
A、4、5; B、5、5; C、6、6; D、5、6;
6、( A )是学生在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境中预期产生的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预期要达到的标准。
A、体育课程目标 B 、体育教学目标 C、体育课程目的 D、体育教学目的
7、学校体育目标不仅要考虑体育学科的存在,还要进一步考虑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B )。
A、教学的特点 B、学科的特点 C、学生的特点 D、教材的特点
8、重视对(D )的培训,是提高师资质量、稳定师资队伍、推动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A、校长 B、学生 C、体育教研组长 D、在职体育教师
9、战后初期(A )思想成为欧洲各国体育的主流。
A、自然体育 B、学科中心 C、科学体育 D、技能中心
10、( C )是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交往的能力。
A、运动能力 B、交往能力 C、社会适应能力 D、社交能力
11、把洛克和卢梭的 体育思想变为教育现实的,是以 C 等人为代表的博爱派教育家。
A巴塞多 B 古茨姆茨 C 夸美纽斯 D 裴斯泰洛奇
12、甲午海战后,C 在1895年发表的原强一文中,首创体、智、德三育,称三育为国家民族富强之基础。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严复 D 毛泽东
13、20世纪60年代, C 学者明确提出终身体育的主张。
A英国 B 奥地利 C 美国 D前苏联
14、我国现行的小学和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于 D 年由教育部印发,并于同年在部分学校开始实施。
A 1979 B 2000 C 2001 D 2003
15、体育教学内容与一般教学内容比较,具有健身性、身体运动性和 C 等鲜明特点。
A知识性 B 连续性 C 娱乐性 D 非阶梯性
16、根据功能特点分类,体育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体育课程资源和 D 等类别。
A 校外体育课程资源 B 显示体育课程资源 C隐性体育课程 D条件性课程资源
17、自主学习有能动性、独立性和 D 的特点。
A 参与性 B 实践性 C 思维性 D 创造性
18、D 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
A 校长 B 教导主任 C 体育组组长 D 体育教师
19、C 注重的是教学的结果,主要是为了判定最终的学习成果,并做出成绩评定。
A 定性评价 B 定量评价 C 终结性评价 D 过程性评价
20、A 是我国课余体育训练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A 学校运动队 B 基础训练点 C 体育特长班 D 体育俱乐部
21、学校体育课余体育训练主要应抓好青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 D 和 训练。
A 基本技术 B 基本战术 C 心理素质 D 品德与作风
22.在比赛过程中,参赛者都要按照一定的次序相互轮流进行一次比赛,最后综合全部比赛的胜负来决定名次的比赛方法,称为 C
A 淘汰赛 B 顺序法 C 循环法 D 轮换法
附加题,主要针对填空选择题↓
1.
根据体育课程资源来源的分类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体育课程资源;
2. 根据体育课程资源存在方式的分类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体育课程资源;
3.根据体育课程资源功能特点的分类可分为:素材性和条件性体育课程资源;
4.根据体育课程资源存在方式的分类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体育课程资源;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1.1953年,毛泽东发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的三好号召。
2.英国教育家 洛克 认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学校应做到“三育并举”。
4.1917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 《体育之研究》 一文,提出体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养生”,而且在于“卫国”。
5.我国的古代学校体育,是从奴隶社会 开始出现的。
6.严复在1895年发表的《原强》 一文中,首倡体、智、德三育,称力、智、德三育为国家民族富强之基础。
7.主智主义主张将一堂体育课分为准备、基本、结束 三部分。
8.199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从而使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开始真正进入法制化轨道。
9. 杜威 认为“任何时代任何人,对于儿童的教育,尤其是对于” 年幼儿童的教育,无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游戏和娱乐。”
10.1895年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已经提出“寓兵于民”的主张,但首先使用“军国民主义”一词的是 蔡锷。
11.学校体育学是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交叉学科。
12.德绍五项是指跑步、跳高、攀登、平衡和负重。
13.国家体委于1954年制定并公布了《劳卫制》。
15.最早把体育引进学校教育的教育家是德国的巴泽多。
16.1923年公布《新学制课程标准》,正式把“体操科” 改为“体育科”。
17.西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其中礼 御 射 乐 体现了体育的内容。
18.骑士七艺的内容是骑马、游泳、投枪、击剑、狩猎、下棋和吟诗
19.1956年,教育部编订并颁发了新中国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第二章 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1.根据学生体能增长速度的特点和增长速度的基本趋势,可将学生体能的发展分为 快速增长期、慢速增长期、稳定期 和下降期。
2.由于学生身体形态发育具有不平衡性,身高增长的速度相对要比体重快,因此存在 身长体轻 的特点。
3.运动动机是激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 运动兴趣 在运动动机中是最重要的成分。
4. 合作能力 既是体育活动参与者必备的素质,也是体育活动需要发展的一种能力。
5.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具有波浪式和阶段性的特点
6.研究证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7.学生身体形态发育主要受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
8.身体发展主要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能、机体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综合的发展。
9.对青少年学生来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骨骼增长2—4 厘米。
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标
1.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是:学校体育目的、学校体育目标、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课外体育活动目标、
课余体育竞赛目标、课余体育训练目标等。
2.我国新颁布的《标准》将学习目标与内容标准划分为五个领域: 运动参与 、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 社会适应。这五个领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3.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体育学科的功能和发展。
4.学校体育结构的运动教育要素主要包括:体育与健康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课余体育训练 、课余体育竞赛、
5.学校体育工作是指体育与健康课、课外体育活动、课外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通常也称为 体育课 和 课外体育活动 两大方面组织形式。
6.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包括早操(早锻炼)、课间操(课间活动)、群众性的体育锻炼、课外运动训练与课余体育竞赛,以及在校外进行的远足、郊游、夏、冬令营等形式的体育活动。
第四章 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
1.课程不仅仅是各种科目 静态 的集合,而应该包括 动态 的学习过程。
2.体育课程主要通过身体练习,并使 身体练习 与 思维活动 相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与技能。
3.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个体与能力得以充分发展是 人本主义体育课程 改革的目的。
4.“健康第一”的提出,对 单纯生物观 的体育教学客观上起到了纠偏的作用。
5.体育课程的本位功能包括4个方面:知识技能、身体发展、情感意志和社会适应4大功能。
第五章 体育课程的编制
一.填空题
1体育课程编制应考虑的基本因素包括社会需求、体育学科因素、学生自身因素
2体育课程规划就是体育课程工作者根据学校教育、体育目标制定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体育课程方案、制定体育课程标准和编写体育教材的过程。
3体育课程编制的过程包括体育课程规划阶段、体育课程实施阶段和体育课程评价阶段。
4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和学生是最重要的角色。
5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_体育教师业务素养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