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知识归纳】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赤道上始终昼夜平分,昼夜长度各为12小时,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小,为0小时。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南极圈以南、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时,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大,可达24小时。
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冬至与夏至,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大;春分与秋分,全球昼夜平分,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小。
夏半年(春分—秋分),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
冬半年(秋分—次年春分),北半球昼短夜长,且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
二、昼夜长短的计算公式1.昼长=昼弧所跨经度/15°2.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3.昼长=(12:00—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00)×24.昼长=24—夜长三、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的应用1.利用昼夜长短判断南北半球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昼长夜短为北半球,昼短夜长为南半球。
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昼长夜短为南半球,昼短夜长为北半球。
2.利用昼夜长短判断纬度的高低昼长与12小时的差值越大,说明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所处的纬度越高;差值越小,纬度越低。
3.利用昼夜长短计算日出日落时间日出地方时=12—昼长/2,日落地方时=12+昼长/2。
4.利用昼夜长短判断某地的季节昼长夜短为当地的夏半年,昼短夜长为当地的冬半年。
【典例精析】一天,我国某城市于北京时间4时30分日出,18时30分日落。
据此回答1—2题。
1.该城市的经度为()A.123.5°E B.112.5°E C.127.5°E D.135°E2.该城市应位于北京的()A.西南方向B.西北方向C.东南方向D.东北方向【解析】当地的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8时30分—4时30分=14小时,故日出时间=12—昼长/2=5时。
所以当地地方时为5时时,对应北京时间为4时30分,要早30分钟,即该城市经度应在北京时间所用经度120°E向东7.5°,即127.5°E。
该城市位于我国,而我国经度超过125°E的领土绝大部分位于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应位于天津的东北方向。
【答案】1.C 2.D下图各线示意不同纬度地的白昼长度变化。
读下图,回答3—4题。
3.若图中①地位于北半球,则a 点时刻应为()A. 春分B. 夏至C. 秋分D. 冬至4.下图五地中()A. ③地纬度高于②地B. ④地位于赤道附近C. ①地、⑤地白昼长度变幅最大D. ②地位于极圈之内【解析】3.①地位于北半球,根据图中显示,a 点时刻昼夜等长,只有春秋分。
而随月份增加,白昼变长,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a 点时刻应为春分。
故选A。
4. ③地全年昼夜等长,一定是赤道,纬度最低(0°),A、B 选项错。
②地没有极昼现象,不可能位于极圈内。
只有①地、⑤地白昼长度变幅最大是正确的。
故选C。
【答案】3.A 4. C下表为我国某地二分二至日日出、日落时间(北京时间)和正午太阳高度,据表分析回答5—6题。
5.该地的地理坐标是为()A.100°E、50°N B.110°E、40°NC.125°E、40°N D.130°E、50°N6.图中X、Y的时间可能为()A.8.00、17:00 B.7:50、17:10C.8:20、17:00 D.8:10、17:10【解析】5.根据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50°,计算出当地纬度为40°N。
根据二分日时,各地地方时6点日出,而此时北京时间为6:40,计算出,当地经度为110°E。
6.夏至日时,日落时间减日出时间为昼长,24小时减昼长等于夜长,夏至时的夜长等于冬至日昼长,为9小时,当地时间7:30分日出,换算出此时北京时间为8:10,当地时间16:30分日落,换算为北京时间为17:10。
【答案】5. B 6. D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
据此回答10--11题。
7.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②①8.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解析】7.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计算出①②③三地在当日的昼长分别为14小时、11小时22分、13小时8分,在次日的昼长分别为14小时4分、11小时20分、13小时10分,根据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差距越大的原理,可知,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是①③②。
8.若③地为北京,③地在当日的昼长为13小时8分,次日昼长13小时10分,北京昼长夜短,且昼变长,说明太阳直射在北半球,且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各地昼夜长短相差不是最小。
【答案】7. B8. C下图表示不同地点6月22日的日出时刻与日照时数之间的关系。
读图,回答9~11题:9.下列地点位于南半球的是 ( )A.①B.②C.③D.④10.造成①地日照时数少于②地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因素 B.大气环流C.地面起伏D.天气状况11.6月22日①②两地同时日出。
9月23日当①地日落时,②地的地方时为 ( )A.15:OO B.16:30 C.19:30D.21:00 【解析】9.6月22日,南半球昼短夜长,只有④处日出在6:00之后,昼短夜长。
10.日照时数取决于昼长与天气状况,①地昼长长于②地,但日照时数少于②地,只能是天气状况影响所致。
11.6月22日两地同时日出,由图可知,日出时①地为1:30,②地为3:00,可得①地在②地之西22.5°;则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①地地方时18:00日落时,②地的地方时为19:30。
【答案】9. D10. D 11.C【同步训练】下图示意不同纬度三地白昼长度变化。
完成1-2题。
1.若此图表示南半球三地的白昼变化,则a 、b 两月分别是()A.1 月、2 月B.3 月、4 月C.6 月、7 月D.11 月、12 月2.在图示月份中()A.②地夜长超过10 小时B.三地中①地昼长最长C.三地昼长变化率在a月相等D.三地中③地昼长变化最大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
据表中的数据回答3—4题。
3.四地中位于南半球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4.四地按纬度由低到高排序是()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C.丙丁乙甲D.丁丙乙甲读下图,回答5—7题。
5.若图中有两地位于南半球,这两地是()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乙、丁6.关于甲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日落时刻为地方时18时B.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C.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只有一次最大值D.甲地的地球自转线速度小于丙地7.若甲地位于东八区的中央经线上,乙地位于东西半球分界线上,当甲地日出时,可能乙地的地方时是()A.4时40分B.8时40分 C.16时40分 D.22时40分下图为某日150°E经线上日出时刻随纬度的变化。
读图完成8-10题。
8.太阳直射点位于()A.0°B.20°N C.20°S D.23°56"N9.甲地的昼长时间为()A.8小时B.10小时C.14小时 D.16小时10.当甲地迎来日出时,北京时间为()A.5:00 B.9:00 C.17:00 D.19:00下图为某年1月—2月期间,某条经线上16时的昼夜分布状况(粗线部分为夜,细线部分为昼)。
A、B、C为经线上的三点,B、C两点的纬度数相同,读图完成11-12题。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S段全天为昼 B.NA 段全天为夜C.BC段都是昼长夜短D.CS段有部分全天为昼12. 若上题图中A点此刻恰好就是某纬线与晨昏线的切点,B点的纬度为α,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β,则C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A.90°-α-β B.α+β-90°C.α+90°-βD.β+90°—α下图为某日观测到的同一经线上不同纬度的日出时刻(东十区区时)。
此时,东十区区时为12时。
读图回答13—15题。
1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A.30°E, 20°N B.150°E, 20°SC.30°E, 20°S D.150°E, 20°N14.对该日的地理状况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速度最慢B.台北处于一年降水量最多的季节C.西安日出时间大约在5时左右D.东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比广州的小15.对图中四地地理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A.丁地地方时12 时日出B.丙地地方时16 时日落C.乙地昼长20 小时D.甲地夜长12 小时16.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北半球)变化统计曲线图”,回答问题。
(1)判断A、C两地的地理纬度:A;C。
(2)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但(填图中字母)地区例外,这里昼夜长短的情况是。
(3)从A到D的四幅图中可以发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的规律是。
(4)当B地昼最长时,上海(121.5°E、31.5°N)这一天的太阳起落方向和太阳高度变化是:从方日出,太阳高度逐渐升高,大约到(北京时间)时达到上中天,之后太阳高度逐渐降低,在方日落。
(5)若要在A、B、C三地中选择一地建航天发射场,不考虑地形、气候等因素,宜选地,理由是。
【参考答案】1—5.ADDCC 6—10.ABBBA 11—15.DDBDC16. (1)0°66°34′S(2)A全年昼夜等长(3)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4)东南11点54分西南(5)A 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发射航天器消耗能源较少(提高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运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