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作业 (第四天)【温故知新】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1.狭隘.() 2.戕.害() 3. 斑斓.() 4. 咒.语() 5. 时髦.()6.沉(nì) 7.慰(jiâ) 8.(chī)靡 9.麻(bì) 10.消(qiǎn)二.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俨然寒喧辖制仰杖周济撮合踌躇讥诮宽宏大量无是生非惴惴不安气象万千百无聊赖无足轻重再接再励汪洋兴叹三.阅读下面课文文段,回答问题。
(一)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
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
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
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
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
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
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
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
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
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
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1.作者说“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那么,你认为怎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读书人”?答:2.作者写道:“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
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得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答:3.你怎样理解“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这句话?答:4.为什么“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答:(二)这儿还根本未考虑世上的书籍在不断地增多!不,每一个真正的读书家都能将现有的宝藏再研究苦读几十年或几百年,并为之欣悦不已,即使世界上不再增加任何一本书。
我们每学会一种新的语言,都会增长新的体验――而世界上的语言何其多啊!……可就算一个读者不再学任何新的语言,甚至不再去接触他以前不知道的作品,他仍然可以将他的阅读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使之更精、更深。
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
我年轻时初次读歌德的《亲和力》,只是似懂非懂,现在我大约第五次重读它了,它完全成了另一本书!这类经验的神秘和伟大之处在于: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的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魁力正是基于这种独特性和个性,-一一与此同时,我们却相信自己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万种声音都追求同一个目标,都以不同的名称呼唤着同一些神灵,怀着同一些梦想,忍受着同样的痛苦。
在数千年来不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斓锦缎中,在一些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看见那由千百种矛盾哟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
1.黑塞在文中说:"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
(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2)作者用什么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这一说法?答 (1)(2)2.黑塞在文中说:"我年轻时初次读歌德的《亲和力》,只是似懂非懂,现在我大约第五次重读它了,它完全成了另一本书!"(1)"另一本书"是什么意思?(2)整句话对我们有什么启发?答(1)(2)【牛刀小试】四.古诗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小隐自题(宋)林逋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
鹤闲临水久,蜂懒得花疏。
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
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
(1)诗的首联中说“清深趣有余”,请联系全诗谈谈你对诗人“趣”的理解。
(2)有人说颔联中的“鹤”、“蜂”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与书为友…英‟塞缪尔•斯迈尔斯欲知其人,常可观其所读之书,恰如观其所交之友。
与书为友如同与人为友,都应与其最佳最善者常相伴依。
好书可引为诤友,一如既往,永不改变,耐心相伴,陶陶其乐。
当我们身陷困境或处于危难,好书终不会幡然变脸。
好书与我们亲善相处,年轻时从中汲取乐趣与教诲,到鬓发染霜,则带给我们以亲抚和安慰。
同好一书之人,往往可以发现彼此间习性也有相近,恰如二人同好一友,彼此间也可引以为友。
古时有句名谚:“爱我及犬”,若谓为“爱我及书”,则更不失为一智语。
人们交往若以书为纽带,则情谊更为真挚高尚。
对同一作家之钟爱,使人们的所思所感,欣赏与同情,都能交相融会。
作家与读者,读者与作家,也能相知相通。
英国文艺评论家赫兹利特说:“书籍深透人心,诗随血液循环。
少小所读,至老犹记。
书中所言他人之事,却使我们如同身历其境。
无论何地,好书无须倾尽其囊,便可得之。
而我们的呼吸也会充满了书香之气。
”一本好书常可视作生命的最佳归宿,一生所思所想之精华尽在其中。
对大多数人而言,他的一生便是思想的一生,因此好书即为金玉良言与思想光华之总成,令人感铭于心,爱不忍释,成为我们相随之伴侣与慰藉。
菲力浦•西德尼爵士言:“与高尚思想相伴者永不孤独。
”当诱惑袭来,高尚纯美的思想便会像仁慈的天使,翩然降临,一扫杂念,守护心灵。
高尚行为的愿望随之产生。
良言善语常会激发出畅举嘉行。
书籍具有不朽的本质,在人类所有的奋斗中,惟有书籍最能经受岁月的磨蚀。
庙宇与雕像在风雨中颓毁坍塌了,而经典之籍则与世长存。
伟大的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新颖如故,熠熠生辉。
只要拂动书页,当时所言便历历在目,犹如亲闻。
时间的作用淘汰了粗劣制品。
就文学而言,只有经典明言(明智睿哲的话)方能经久传世。
书籍将我们引入到一个高尚的社会,在那里,历代圣人贤士群聚,仿佛与我们同处一堂,让我们亲聆所言,亲见所行,心心相印,欢悦与共,悲哀同历,我们仿佛也嗅到他们的气息,成为与他们同时登台的演员,在他们描绘的场景中生活、呼吸。
凡真知灼见决不会消逝于当世,书籍记载其精华而远播天下,永成佳音,至今为有识之士倾耳聆听,古时先贤之影响,仍融入我们生活的氛围,我们仍能时时感受到逝去已久的人杰们——如当年,活力永存。
1.为什么说好书可引为诤友?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从同好一书之人身上发现了什么?推论出一个怎样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3.谈谈英国文艺评论家赫兹利特所说的“书籍深透人心,诗随血液循环。
”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4.最能说明书籍具有不朽的本质的句子?5.“书籍将我们引入到一个高尚的社会”,句中的“社会”是怎样一个领域?__________________6.为什么说“凡真知灼见决不会消逝于当世”?__________________六.语言运用题1.高考将至,高三·三班拟请去年考上大学的王菲同学回校作报告,下面是班长给王菲写的一封邀请函,有四处用词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邀请函王菲同学:为帮助高三同学顺利度过高考前的冲刺阶段,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好成靖,高三〃三班同学想叫你利用放假回家的机会来校聊一聊,以分享你的点滴经验,不得推辞。
XX学校高三〃三班全体同学2009年1月25日①将,改为。
②将,改为③将,改为④将,改为2.请在横线上填写句子,简要说明燃油税费改革后车主负担的变化情况。
我国已于2009年1月1日实行燃油税费改革。
私家车、出租车、其他运营车辆的车主,其整体负担的变化会根据其消费燃油所导致的消费税与养路费之间的差异而不同。
原来缴纳的养路费是定量,而方案出台后缴纳的消费税是变量.其负担依据所消费燃油的数量而变化。
车主的负担由自身消费行为来决定。
以北京市为例,养路费收费标准是1320元/年,平均每天需要承担的养路费是3.62元。
改革后每升汽油税额增加0.8元.可以计算出成品油价税费改革后车主负担不发生变化的每天汽油消费量是4.52升。
也就是说,3.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我们常根据其特点以动物之名名之,比如变色龙,指的是见风使舵的人;糊涂虫,指的是不明事理的人。
下面的各种称呼指的分别是什么样的人呢?每条答案不得超过8个字。
(任选四个作答)(1)孺子牛(2)癞蛤蟆(3)中山狼(4)应声虫(5)癞皮狗(6)替罪羊【语文趣话】对联添笔改笔拾趣▲东晋书圣王羲之以书法闻名遐迩。
一年除夕,他在大门口写了副春联,没想到几乎浆糊未干便被人揭走,再写一副,依然无存。
于是,他心生一计,写了第三副春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这对联太不吉利,也就无人来揭了。
第二天凌晨,全家起来拜年,他让儿子献之给对联添了个尾巴,使对联变为:“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拜年的人见到这副对联无不称好。
▲宋朝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
没料到,事过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之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他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明末大臣洪成畴,素以忠节自诩,故在厅堂的正中央亲书一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后来,他在松山一战中败于清军,自己被俘后投降了清朝。
这时,有人看他变节如此突然,便在这副对联的联尾各添一字,改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矣”“乎”二字的增添,产生了妙不可言的讽刺效果。
▲清朝有个李知县,常依官仗势,欺压百姓,本来贪心很重却硬充清廉,某年春节,他在正房门贴出一副春联标榜自己,联曰:“爱民若子;执法如山。
”这春联一贴出,即遭到众人的非议和指责。
有人暗为这副春联加了个长尾巴,变为:“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为其山乎?”▲1941年旧历除夕夜,在南京颐和路公馆大门上汪精卫贴出自书的春联:“立民族民权民生之宏愿;开为党为国为公之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