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与方法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主要有导学、导教和导测量的功能。
近三十年来,许多教育心理学家致力于开发一套描述和分析教学目标的方法,西方有的心理学家称之为一种教学技术,并大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即行为观和认知观。
前者强调用可以观察的或可以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后者强调用内部心理认知能力来描述教学目标。
尽管这两种观点有所不同,但它们一致认为,描述教学目标不应只限于列出课题内容,或师生要进行的活动,其重点应放在学生行为或能力的变化上。
股票、债券、保险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界定股票的性质;列举持有股票的意义;分析股票的特点;阐释股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2)界定债券的性质;说明债券的基本要素;划分债券的种类并比较三者的异同;阐述国债发行的目的(3)界定保险的性质;阐明保险的功能和特征;明确商业保险经营主体;划分商业保险的种类;掌握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1)比较购买债券、股票、保险等投资方式异同,学习辩证思维的方法;(2)利用有关知识分析在不同条件下如何合理投资理财的实践能力;(3)利用所学知识为企业融资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实践能力。
(1)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服务观念。
要能够从国家角度,从经济建设角度认识投资的意义;(2)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意识和精神。
要积极学习投资的相关知识,"以钱生钱",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足,美好。
一、陈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一)陈述教学目标的两点基本要求1、详细说明目标内容。
教学目标应明确地表达或阐明教师的意图,以使人们观察了学生的行为或学习作品后,便能判断目标是否已达到以及达到的程度;2、要用特定的术语描述。
阐明教学目标所用的描述语言必须是特定的、准确的行为术语,是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而不能是含糊的和模棱两可的。
国内外很多专家都对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进行过研究。
如通过本课时教学后,学生能够根据所布置的阅读材料,比较两个文明世界的文化,至少各举出五个特征。
(二)新课程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1.新课程教学目标是三维结构,即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即每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该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
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
用行为动词对学生学习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
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新知识产生的过程和发展的体验与学习方法过程的体验,体现教学的过程价值。
并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如对比求异方法、实例解说法、逻辑推理方法等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要求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
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
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2.三维目标必须明确具体。
教学目标是对学科总体目标的诠释,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切实地制定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由一系列具体行为目标构成。
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教学对象学生:二是学生的行为;三是确定行为的条件(是指对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四是程度(由行为的速度。
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确定)。
二、陈述教学目标的常规方法(一)行为术语陈述法(ABCD陈述法)所谓行为指的是人们能够观察,即看到、听到或感受到的行为和动作。
行为术语陈述法是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所总结的教学目标编写方法,其最大优势在于它的清晰性,能够清楚地告诉教师与学生目标能力的含义以及如何观察和测量这种能力,可以有力的克服教学目标表述的模糊性。
“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及周边区域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
《我与学校》(小学生)“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知道有关的交通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
《我与家乡(社区)》(小学生)按照行为观点描述教学目标一般包括五项构成要素:行为主体、实际行为、行为结果、行为条件和行为标准和。
其最大优势在于它的清晰性,能够清楚地告诉教师与学生目标能力的含义以及如何观察和测量这种能力,可以有力的克服教学目标表述的模糊性。
如根据你所阅读的材料,比较两个文明世界的文化,至少各举出五个特征。
要素:A:你——行为主体B:比较——行为(动词)C:根据所布置的阅读材料——行为条件D:至少举出五个特征——行为标准有些学者倾向于把实际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看作一个构成要素,主张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即用行为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用宾语说明学习的内容。
如果我们把行为主体广义指称为观众和听众(audience),用为首的英文字母A表示,同时把实际行为(behaviour)、行为条件(condition)、行为标准(degree)分别用B、C、D表示,便可凑巧构成一个编写教学目标的ABCD模式了。
1.对象(A,即Audience,教学对象:学习者):即明确教学对象。
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习者的行为,绝非教师的行为,不应该陈述教师应该或打算做什么。
将目标阐述成“教师给学生……”或“教师将说明……”都是不妥的。
规范的目标开头应是“学生应该……”。
而各个年级、各种学生表现行为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
如上例中的行为要求适合于小学生学生,不一定适合初中学生和高中生。
因此,常有必要在教学目标中注明特定的学生对象,如“小学五年级学生”、“初中三年级学生”、“经济学知识的初学者”等等。
在具体表述教学目标时,教学对象也可以省略。
2.行为(B,即Behavior,要求的目标行为内容):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能够完成的特定而可观察的行为。
许多这方面的研究人员都主张,应该用严格的、清晰的动作动词(actionverbs)来分类所要完成的行为。
行为动词通常用来描述学生所表现出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是学生在学习后所应表现出来的预期行为,如“写出”、“列出”、“解答”等。
因为教学目标中的关于学生行为的表述应该具有可观察的特点,所以应避免使用诸如“知道”、“理解”、“掌握”、“欣赏”等涵义较广的语词。
对这些语词的意义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程度把握,因而会使教学目标不明确,给以后的进行评价带来困难。
3.条件(C,即Conditions,发生行为的情境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条件或学习行为发生的情境。
如“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及周边区域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
《我与学校》(小学生)等。
同样的行为表现,若是条件不同,行为的性质也将有所改变。
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4.标准(D,即Degree,做的程度):是教学所要求的行为完成的质量水平,也即学习者对目标应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通常用以确定学习成绩或评价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标准的设立使教师评估学生完成行为好坏有了依据,对学生来说,他能借此知道教师的评判根据,也能对自己做出评判。
如根据你所阅读的材料,比较两个文明世界的文化,至少各举出五个特征。
5.结果(预期)教学目标中第五项构成要素是学生的行为结果、行为表现或学生所做的“事情”。
我们要确认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首先必须决定,作为教学的结果,想要学生做些什么,且在教学目标中明确表达出来。
“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知道有关的交通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
因为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所以一般课堂教学目标常写成:“在这堂课完成之后(一般省略),学生应该……”。
其编写的步骤是:首先以行为动词开始,描述由学生完成的动作或活动;在行为动词后面接着描述学习课题的内容;如果目标需要达到一定的量值,则可在可测量的项目内容下加上所要达到的最低标准,作为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底线。
为了建立评分的依据,还要加上进行学习的条件和所要达到的行为标准。
行为术语陈述法虽然克服了教学目标的模糊性,但是它过分强调行为结果,忽视了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内在的心理变化过程。
由于很多心理活动过程难以行为化,尤其是情感目标,更难以用可以观察和测量的术语进行描述,所以还必须寻找其他的方法来弥补行为术语陈述法的这一缺陷。
(二)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心理变化。
但内在的心理变化无法直接观察到。
因此,有人提出了内部心理与外部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方法。
用这种方法陈述的教学目标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一般教学目标,用一个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内部变化,如记忆、知觉、理解、创造、欣赏等;第二部分为具体教学目标,列出具体行为样例,即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能反映内在心理变化的外显行为。
这样,用内部心理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法阐明学习目标正好可以弥补ABCD法的不足。
但是,在列举行为的变化时,仍然要采用前面所讲的ABCD法。
例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能够理解影响商品价格的直接因素是供求关系”,这样的目标是很难观察的。
如果我们采用内外结合的陈述方法就应该这样表述:内部心理描述:“学生能够理解影响商品价格的直接因素是供求关系”;行为1:能列举影响商品价格的各种具体因素;行为2:能说明各种具体因素不能直接改变商品价格;行为3:举例说明具体因素如何通过改变供求关系导致商品价格发生变化;行为4:总结证明,供求关系的变化,是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直接原因。
应该注意,用内外结合法陈述的教学目标强调教学总的学习目标是“理解”,而不是那些用来表明“理解”的具体行为实例。
每一个具体的行为实例,都仅仅是为了表明“理解”的一个方面,是表明理解的诸多行为中的行为样品,而不是学习者的学习目标。
内外结合的表述方法避免了ABCD法只考虑具体行为变化而忽视内在心理过程变化的不足,也克服了用传统方法陈述学习目标的含糊性。
三、思想政治课时教学目标的编写程序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来自学科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三维目标,要进行整合,协调好各目标之间的关系,做到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局,使学生通过学习确实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各个维度具体教学目标的编写一般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的任务是梳理教材内容,提炼知识点;第二步母目标的界定和编写;第二步是依据母目标界定和编写子目标。
(一)梳理教材内容,提炼知识点(二)界定和编写母目标1.界定和编写母目标时需要选择适当的概括、抽象水平母目标的表述要具体到足以为教学提供方向和指导,但又不能过于琐碎,使之具有足够的包容性,以包涉一定范围的学习结果。
母目标的实例如下:(1)知道基本术语(2)理解概念和原理(3)应用原理于新情境(4)评价问题2.每一陈述中只能包含一个行为目标如母目标“知道和理解……”(包含两个行为目标),应改为“知道……”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