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是社会消费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10年全国高等教育阶段在校大学生达2900多万,在校人数居世界第一,每年大学生消费达800多亿,他们有较高的学历,较广博的知识面,较复杂的知识结构和多层次的理论水平,他们是思维最活跃,反应最敏捷,易受时尚潮流影响,接受新兴文化最快的高智力群体,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在经济高速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由于生活方式的多变和多种消费文化的影响加之大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受到社会各种文化的影响,超前消费,月光族,享乐主义等都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越来越成为社会和学者们探讨和研究的话题。
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发生了明显变化,出现了一些新发展趋势,目前大学校园中的消费结构复杂,名目繁多,从基本日常消费、人情消费,娱乐消费、通讯消费、以及各种考证等,而且在消费中追求标新立异、争强好胜、表现自我的心理,希望以标新立异的形象,向周围的人展示自身的魅力和树立区别于周围同学和朋友的形象,来体现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些新的消费趋势又将对社会环境的改变和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同时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对于自己的家庭,所在的学校,以及自身的发展都有不同程度和层次的影响。
而且大学生的消费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消费时非常注重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不仅反应了现今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同时反映了在校大学生的消费健康状况和校园消费文化。
研究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是了解大学生消费健康状况,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前提,只有充分了解影响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状况的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对大学生的消费文化和行为进行有效的调整和引导。
积极倡导合理、科学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行为。
形成健康的校园消费文化,养成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行为。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对于一个民族要富强,离不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生力军,要坚持健康的消费行为,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民族文化传统,这不仅有助于对自身的素质和健康的生活,同时大学生最终会走上工作岗位,进入社会的各行各业,对社会上健康的消费文化起到推进的作用。
引导大学生进行消费之时认真思考,积极努力完善自身消费结构,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等不良消费风气,崇尚科学理性消费观念,引领健康和谐消费文化,势在必行。
张干群主要对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和消费行为,以及他们的消费心理进行研究。
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分为8个维度构成:攀比炫耀、时尚流行、他人主导、张扬个性、小心谨慎、鲁莽冲动、调节情绪、勤俭节约。
同时在文章中提出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家庭收入状况都对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和消费行为有影响。
同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大学生消费行为模型。
张东虎在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一文中指出消费主义、社会不良价值观、学校不重视以及自身问题是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而且从这四方面提出了改进大学生不良行为的相关建议。
在文章中是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忽略了区域、消费氛围,消费环境对大学生消费产生的影响。
消费,是生活方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在当前的经济生活,尤其是在引领消费时尚、改善消费构成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他们的消费现状、消费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
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
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
特殊群体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点,同时难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等其他一些消费问题,如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普遍还存在储蓄观念淡薄和盲目攀比心理的消费问题等。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
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是解读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用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树立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大力倡导节约风尚。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他们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现代化进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并且伴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跨国公司的登陆和国外媒体(如电影、电视)的进人,西方的实用主义观念和享乐主义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冲击和影响,处于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消费文化生活也发生了急剧变化与转型。
大学这几年,大学生需求不断扩张的发展时期,因而特别想以新异的消费形象,向社会展示自身成长成熟。
他们希望通过消费上的新潮、时尚、前卫来展示青春的活力,显现自我的能力与价值,以便在注重经济价值的现代化社会中引起公众的刮目相看,获得更多脱颖而出的发展机会。
在调查中,有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在发展,消费是动力,追求前卫和引领社会消费潮流也是大学生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不仅是学校和家长的愿望,同时也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提高大学生的消费意识可以丰富大学生生活,还可以以消费促生产,带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但在充分肯定大学生消费积极因素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大学生在消费中的一些偏差,如:不善于理财的赤字消费,靠借贷维持而不计偿还能力的超前消费,高于家庭或负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的早熟消费,偏信广告的盲目消费,追求虚荣的炫耀消费,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只求和别人一样的攀比消费,暴殄天物的奢侈消费等。
因此,对大学生的消费需求,既要适当满足,又要积极引导。
不满足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可能会使市场经济由于少了这支旺盛的消费力量而失去活力,甚至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健康。
而不作引导,又容易使一些涉世不深的青年学生滑入消费误区,同样影响他们学习和健康成长,影响他们科学、文明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形成,甚至会使他们的人生观和人格发生扭曲。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做好大学生的消费意识引导工作。
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构成主要分为:基本生活费(衣、食、住、行),学习消费(学费、书籍杂费、考证费、电脑等),休闲娱乐消费(休闲、健身、旅游、娱乐等)以及人际交往消费(人情往来、恋爱)等四大方面。
表格1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的消费内容主要集中在食物支出和衣物支出两大方面,其中食物支出占%,衣物支出占 %。
休闲娱乐占%,与学习相关的各方面支出占%。
由此可知:1、在消费结构上发展资料占的比重呈扩大趋势。
当前的大学生们用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费比重有所下降,而用于改善学习的消费比重在提高,用于满足精神文化需要的消费开始上升。
由图表知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费用逐渐提高,以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2、当前的大学生们日益重视健康消费,用于进行体育锻炼和保健的支出正在上升。
健康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正逐渐成为主要的消费内容,而传统的物质消费(吃穿住行)或生存型消费也日益朝着更加营养,更加注重品位的方向发展。
3、消费呈现多层次化。
对于他们每个月所能得到的总生活费(不包括自己的课外收入),%学生集中在300—500之间,500—1000元之间的约为%,低于300元的占%。
'对许多大学生来说,就餐已经超越了填满肚子的范畴。
尽管食物支出仍是当前在校大学生的主要支出之一,约60%的被调查者饮食支出占总生活费的四成。
约%的被访者的食物支出约占总生活费的五成。
但另一方面,大学生们走出校园食堂到外聚餐的费用与日俱增,校外的小餐馆和一些火锅城是当前大学生尤其是校园情侣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除此之外就是购物、娱乐的费用支出较多,据观察,周末去一些娱乐场所的学生比较多,大多都是成群结队而去的。
该两项占每月消费的%。
由于娱乐而产生的一些交通费占到了%。
现代社会,手机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通讯工具,而且日益突显出其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具有不可替代性。
随着手机的普及,它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而言也已经不是什么奢侈品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它的距离也并不再是十分遥远。
在调查中发现手机的拥有率已经达到98%。
手机在大学生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随着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流行”,由此必然会对这个特殊群体产生影响。
经了解,其中有点名要一些比较高档的手机,比如诺基亚N95等占有一定的比例。
当被问及身边的消费有无攀比现象时,有%的人认有没有,%认为有,还有%的人选择不清楚。
平常的生活中,还是有一些人会发现有攀比现象的,只是不那么明显。
对于一件不需要但又正处在促销中的商品,大约会有近六成的人选择会去购买,而当被问到是否有理财习惯时,有%的人表示无理财习惯,但是知道自己生活费方向。
这表明大学生中盲目消费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
透支曾在大学生是个热门的话题,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的人是经常透支,%的人偶尔透支,还有%的人表示从来都没有透支过。
还有一些对外的支出,比如请同学吃饭,给朋友过生日等支出,大部分人选择的都是比较实惠的方式来进行。
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当代大学生还是比较节约的。
在收入方面,有%的人表示是父母给的,有10%是自己勤工助学的报酬,还有8%的人是通过做家教,做兼职获得的报酬。
:当谈及被调查者对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看法的时候,有%的人表示比较理性化。
这个数据还是比较客观的。
1.盲目从众心理从众也就是所说的随大流,是指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因此是一种有意无意、自己或不自觉的“随大流”或“意志不坚”的心理现象。
很多大学生追求名牌和新款服饰,还有时尚的IT产品,认为这样可以增强自信、提升自身形象,可以获得比人的尊重。
并且,一旦别的同学有了就会模仿,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也是有求必应。
这样的例子很多,大学新生一般不愿让别人觉得自己不合群,所以很多事情即使暂时没有兴趣,但还是会听从大多数同学的意见,当然也会带来一系列的消费。
这种从众的消费心理直接导致学生个体丧失自我,成了群体的附庸着,造成大学生的经济浪费和支出不合理的现象。
2.缩减饮食支出用于其他消费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应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生活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但在一些学生看来,吃饭是最无关紧要的一项支出。
很多学生为了其他开支,诸如:娱乐开支、情感投资、美容投资等的需要,不惜花掉生活费的一半,甚至缩减饮食费用,用于购买其他非必需品,消费结构普遍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