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布莱克的天真与想象作者:殷效庚威廉·布莱克(William.Black)的一生极其简单,也没有什么大书特写之处,只有一些一直延续的简单事实和紧迫的艺术创作活动。
1757年,他出生于伦敦一个贫寒的袜商家庭。
由于个性过于独特,不喜欢正统学校的压抑气氛拒绝入学,因而没有受过正规教育。
他从小就喜欢绘画和诗歌。
11岁起就进入绘画学校学习了三年并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
其父有意让他师从一位著名的画家继续深造,但他为了家庭及弟妹的前途而主动放弃了这次机会,去雕版印刷作坊当了一名学徒。
他的一生便是一方面与妻子相依为命靠绘画和雕版的劳酬清贫为生,一方面继续从事12岁就开始的诗歌创作并配上自己的插图出版。
直到1827年8月去世前的几天,他仍然在工作,“叫人用最后的几个先令去买碳笔”,画完最后一幅画把它放下,说道“我已经尽力而为了”。
谈论威廉.布莱克必然要澄清有关对他的诸多猜测与指责,有人说他是疯子和魔鬼信仰的杜撰和散播者,像伦敦夜间人们能够听到的墓地里走出的勾小孩子灵魂的新年老人,当然,布莱克不可能如拉伯雷与阿莱丁诺一样对世俗做彻底的思考或澄清,也许他是信仰的迷雾,但那也是饱蘸着痛苦和爱的“紫雾”,布莱克开创了一种藉想象力促成的幻觉而进行的思考,从这一点上看,他启发了爱米莉迪金森和迪兰·托马斯,甚至阿尔蒂尔·兰波。
布莱克是想象力的先知,和经验的忠实记录者,我们宁愿把他看成从“魔鬼作坊”里冲出来的最优秀的净化知觉的学徒。
布莱克最被人们引用和传诵的,也是后代文学大家反复赞美的几首诗歌如《擦烟囱的少年》、《保姆之歌》、《病玫瑰》、《老虎的赞美诗》,皆可以看作构筑布莱克之“天国原形”的一部分,这个自比为以西结的少年,四岁就看到了宗教幻象,并且可以用一种亲喃的语言和“白色诸神”寂静的交谈,尽管世风低落,文途滞涩,但布莱克怀着极大的天真和壮丽的想象力与战斗力,投入了类似班扬和马娄的“世俗反讽”运动中。
这种文艺复兴是旨在和针对于时弊而进行的抒情与想象力神话的回归,这些人对美大加赞美,并加之比喻为自己的面具,而对尘世中的人的命运却大加伤感,并认为他们破坏了作家的“美”的面具。
于是拉伯雷戴上了讽刺,班扬戴上了布道,马娄戴上了戏拟与夸张,当然还有一种惊人的反讽,而布莱克则戴上了天真。
布莱克在和他相伴一生的乡村姑娘凯瑟琳的邂逅与共处中,获悉了平民心中的童话与贞洁,并以此与自身的经验和想象作为对比,参照了很多从中世纪就开始进行和流传的童话寓言式写作,并加上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意象创造力,布莱克为我们留下了最重要的18世纪诗集《天国与地狱的婚姻—想象力的赞美诗》和《天真与经验之歌》,如果说前者是为结婚后守教的人看的,那么后者更多是小学生们的新年读物,或者圣诞老人给大家的金黄色的发光玩具。
但我宁愿认为,布莱克构筑了我们世界的宏伟与庄严教堂的顶层,在那里,理想与现实的箴言熠熠闪光,时时为我们提醒着圣母般的洁净与肃穆。
布莱克从不否认自己是一个藉天真想象而进行创作的人,但同时代的人除了为他的怪异举止和热情四溢的精力而感到困惑外,还为他的面貌的高深与可敬而感到迷惑。
布莱克显然不是为属他的身体命运的那个时代写作的作家一样,同阿蒂尔兰博一样,他藉一种基于神秘与梦幻经验而“对感官不同程度”的扰乱,找到了一条通向自由和赞美的“天国诗歌”的归依与信仰。
也许,这就是布莱克为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经验与价值,布莱克“玫瑰的哭嚎”和“真理总是隐藏在疯狂的暮蔼中”的大胆语句,为我们找到了些许从“黑暗的烟囱”延伸到“玫瑰色天国”的神秘体验路途。
布莱克的关于:“在荒原尽头,手指可以触天”的诗句启发了西班牙画家格列柯和达利,在《柔软的时间》和《西班牙内战的讽喻想象》中,达利用天才的化笔表达了对这位十八世纪最伟大诗人的认同与赞美。
The Tyger老虎Tyger! Tyger! burning bright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Could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In what distant deeps or skiesBurnt the fire of thine eyes?On what wings dare he aspire?What the hand dare seize the fire?And what shoulder, and what art,Could twist the sinews of thy heart? And when thy heart began to beat, What dread hand? and what dread feet?What the hammer? what the chain?In what furnace was thy brain?What the anvil? what dread graspDare its deadly terrors clasp?When the stars threw down their spears, And water'd heaven with their tears,Did he smile his work to see?Did he who made the Lamb make thee?Tyger! Tyger! burning bright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Dare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老虎!老虎!如火辉煌,燃烧在那深夜的林莽。
是什么非凡的手与眼能造出你这可怖的匀称?你眼中的火焰取自何方?是取自深海,还是天空?靠什么翅膀他胆敢飞翔?凭什么手掌敢攫取这火光?靠什么臂膀,靠什么技巧他把你心脏的肌肉来锻造?是什么可怕的手脚让你的心开始那最初的搏动?是什么铁锤,是什么铁链在什么熔炉中把你的大脑烧炼?什么可怕的抓握,什么铁砧胆敢抓紧这致命的恐怖?当群星抛下它们的长矛,当苍穹洒遍了泪雨滔滔,他可曾对自己的造物微笑?既有羔羊,为何又把虎来创造?老虎!老虎!如火辉煌,燃烧在那深夜的林莽。
是什么非凡的手与眼敢造出你这可怖的匀称?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英国诗人、版画家,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
他出生于伦敦一个缝纫用品商家庭,除了初级艺术教育外,未受过正规教育。
他10岁时进了一所绘画学校,后来又在皇家美术学院学习了一段时间。
14岁时跟从著名的雕刻师詹姆士·巴西尔做学徒,闲暇时博览群书,并尝试写诗。
布莱克在24岁时与不识字的凯瑟琳·布彻结婚,并教会她读写,使之充任他的助手。
《圣经》是他艺术创作的主要源泉。
布莱克颇受神秘主义哲学的影响,尤其是斯威登堡的奥秘宗教学说。
他最终创造了自己的一个玄妙神话体系,以表达他对宇宙的思考。
布莱克的诗多是配他的蚀刻画的,主要有《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等诗集。
这两个诗集分别描写儿童天真未凿时期的欢快安宁和成人落入经验世界后的痛苦。
要充分理解布莱克的思想,必须把这两部诗集对照着看。
布莱克并不被同时代人所充分理解,被认为是个半疯人。
直到20世纪40年代,加拿大文学批评大家弗莱的名著《可怖的对称》(The Fearful Symmetry)出版后,人们才又重新注意这位湮没无闻的诗人,并出版了很多研究他的著作与论文。
布莱克研究现已成为英美文学中的一门显学。
《老虎!》是布莱克最著名的一首诗,收在《经验之歌》中。
它与《天真之歌》中的《羊羔》(The Lamb)是姊妹篇,应该对照着读才更有启发。
假如说《羊羔》描写的是天真、驯服的造物形象,那么《老虎!》则塑造了一只猛烈、凶悍的动物。
《老虎!》一诗由四行体扬抑格四音步构成,音调铿锵有力,模仿打铁的声音。
全诗由一系列的疑问排比而成,表达了作者对神秘的造物主那大能的惊讶和恐惧。
在第一节中,作者假想自己在夜晚的森林中邂逅老虎,被它那威严的目光所慑服。
既有造物,必有造物主,哪个万能的造物主能塑造出老虎那可怕的对称身体?在第二节里,作者沿着前一节的思路追问下去,老虎那如火的目光是来自何方?深海抑或苍天?是什么手敢于攫取这火光?作者在这里暗用了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天火和伊卡洛斯借助蜡翅膀飞天的典故。
在随后的两节里,作者把造物主描绘成一个铁匠的形象,他锻造了他的杰作--老虎。
隐含在这一系列问题后面的,是作者对造物主的敬畏和恐惧心情。
在第五节里,作者的语气一变,又问道,当天上的众天使(群星)击败了撒旦率领的反叛天使时,他们没有欢呼雀跃,反而"泪飞顿作倾盆雨",为堕落的诸天使感到痛心疾首。
有评家认为,布莱克诗中的星星是理性、法律和秩序的象征和化身。
最后一节重复开头一节,使全诗转了一圈又回到起首的问题上去,说明造物的神秘非凡人能解。
对《老虎!》一诗的各家解释真可谓汗牛充栋,不胜枚举。
有的评家认为,正如羊羔是善良的象征一样(在基督教里羊羔是为人类赎罪的替罪羊),老虎则是邪恶的象征。
当代评论则认为老虎体现了巨大的活力(energy),是布莱克所赞美的无拘束的生命力的释放。
这首诗的关键一句是"Did he who made the Lamb make thee?"这句诗挑战了18世纪偏狭的宗教观点,该观点以为上帝只创造了温驯的羔羊,是慈爱有加的天上之父,殊不知他也创造了猛虎,也有威严暴怒的一面,有人类理智所不能透视的奥秘。
《老虎!》表面写虎,实则写那个深不可测的造物主。
8、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cke,1757-1827):在世时鲜为人知,不少人认为他是个疯子,自19世纪末期却名声大噪,被视作英国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诗人之一。
布莱克出生于伦敦一个杂货商人家庭,父亲崇信瑞典神秘主义斯维登堡的神学说教,极大影响了布莱克。
小布莱克四岁时声称亲眼看到上帝在窗外注视自己,十岁时又说看到树上落满天使。
一生不断看到幻象,而且能与神或幽灵交谈。
所以,他始终把自己的画说成是“照画”自己所见事物的临摹之作,而诗歌则是聆听上帝旨意的应命之作。
布莱克从十岁其开始习画,后来参加了皇家画院。
在21岁时,他开始卖画,同时爱上了一个姑娘,可惜姑娘用情不专,布莱克十分伤心,一次向邻居倾吐忧伤时,一个新搬来的邻居女孩说:“我对你很同情”,“是真的?”“是真的。
”布莱克马上说“既然如此,我就爱你。
”两人果然结了婚,布莱克教会妻子读书写字雕塑作画,妻子一生中对丈夫唯一的抱怨是:“布莱克先生陪我的时间太少太少了,他老是一个人呆在天堂乐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