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及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及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29分)1.给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匿笑(nì)嫌恶(wù)寒颤(zhàn)宽恕(shù)B.繁衍(yǎn)犄角(qǐ)内疚(jiù)攥着(zuàn)C.祷告(dǎo)诀别(júe)脸颊(jiá)瑟缩(shè)D.花瓣(bàn)荡漾(yàng)虐杀(nüè)分歧(zhī)2.填空:(10分)⑴《羚羊木雕》选自《》,作者,被誉为最有影响的少儿小说家之一。

其代表作有小说集 <<---------->> << ----------------->> <<------------------ >>⑵《金色花》作者是印度国的家,他在1913年获得过奖;《荷叶·母亲》作者,原名谢婉莹,她的代表作有《》《》等。

⑶《咏雪》选自南朝宋彭城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世说新语》一书。

⑷兴尽晚回舟。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⑸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

3.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2分)(1)为了正义说公道话。

() (2)形容病危,或借喻事情不可挽回。

()(3)忘记别人对自己的恩情,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

()(4)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4.填入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连贯的一项是( )(2分)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A.儿子毕竟幼小,虽然很胖 B.儿子毕竟很胖,即使幼小C.儿子尽管很胖,毕竟幼小 D.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5.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填序号)(2分)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心理描写 D.景物描写(1)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

()(2)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3)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4)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

()6.改写划线的句子,使全句连贯、简洁。

(2分)脚下是深绿的草地--------------------,身旁是清澈的小溪,溪边有五彩的花朵,茂密的丛林,翩翩起舞的蝴蝶,这是多么美的意境啊!答:7.仿照例句,再写出三个你对“语文”理解的比喻句。

(3分)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是,让人。

语文是,让人。

语文是,让人。

8.根据下面提供的情景,写出符合题意要求的话。

(2分)父母对你百般呵护,作为家里的一员,你很想替他们分担些家务,却常被拒绝,为此,你十分苦恼。

你既不想让父母伤心,又想让他们明白你的想法。

这时,你应该怎样对他们说?答:。

9.读下面两首小诗,按要求答题。

(5分)(一) (二)墙角的花!空中的鸟!你孤芳自赏时,何必和茏里的同伴争噪呢?天地便小了你自有你的天地。

①这两首小诗的作者是。

(1分)②选择其中一首,作简要评析。

(2分)评析:③选择其中一首,进行仿写。

(2分)仿写:二、阅读理解(31分)(一)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以下问题。

(10分)曾子之妻之①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②还,顾反为女杀彘③。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④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⑤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子,是教之欺也。

母欺子而不信其母。

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之:动词,到,去。

②、女:女通汝,即你。

③、彘(zhì):猪。

 ④、婴儿:孩子。

⑤、知:智慧。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1分)A.女还(回来) B.顾反为女杀彘(返回)C.特与婴儿戏耳(开玩笑) D.遂烹彘也(烹调)11下列加点的“之”,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1分)①曾子之妻之市(她,指曾子的妻子)②其子随之而泣(她,指小孩的母亲)③曾子欲捕彘而杀之(它,指猪)④妻止之曰(他,指曾子)⑤听父母之教(的)A.① B.② C.②④⑤ D.③④⑤12.翻译下列句子。

(3分)(1)今之欺之,是教子欺也。

翻译:(2)母欺之而不信其母。

翻译:13请用简洁的话概括这则故事的寓意。

(2分)答:(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

(12分)①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

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②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

我们嚷着,跑着,笑着。

——然而他其实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③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

”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

我们渐渐谈起了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

“我可是毫不怪你啊。

”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

④“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

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⑤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⑥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14语段①中加点的“不幸”应怎样理解?(1分)答:15语段①中“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应具体指前文的哪些事?(2分)答:16作者产生忏悔之意的原因是,而根本原因是(2分)17.语段③—⑤运用了的手法,突出了。

(2分)18.语段③“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一句中的“生”应如何理解?加上引号有何作用?(2分)答:19语段⑤中“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应怎样理解?(2分)答:(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

(16分)三代(10分)在交叉路口转弯的时候,我的脚踏车把一位陌生先生的右脚踝碰伤了。

本来我可以安全避闪的,当我看到那位先生一手拉着一个刚会走路模样的小男孩,一手牵着一个步履蹒跚的年老中风病患者时,我立刻紧急煞车把车头倾向一边,就在这时,他突然急速地跨前一步,自己撞了上来。

我赶紧跳下车,不安地说:“对不起!对不起!”他一边弯下腰按摩脚踝,一边和气地抬起头说:“不怪你,是我自己撞上的……是我太多虑了,以为车子如果不会撞上我的小孩,便会撞上我的父亲,于是下意识地上前拦挡。

”在我惊魂未定,讷讷不知所措的时候,那位先生已牵着小孩和老者慢慢离去,我愣愣地目送他们,三个脚步迟缓的背影构成一幅感人的画面。

我有股搁下车子跟上前去帮助那位先生的冲动。

可是,我一直没有那样做——我发觉小孩和老者好像那位先生肩上的两头担子,再艰苦他也不肯放下任何一边。

20.那位陌生的先生为什么向“我”的自行车撞上来?(2分)21.“我愣愣地目送他们”,“我”为什么发愣?(2分)22.试从写作方法和主题等方面比较《三代》与课文《散步》的异同,至少比出异同各一点。

(3分)异:同:三、作文(40分)进入初中已有半个多学期了,你一定对初中生活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其中酸甜苦辣也一定令你回味无穷。

请你以《我的初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字数600字左右;要求有真情实感。

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1. A 2.⑴张之路题王空箱子羚羊木雕⑵印度文学泰戈尔诺贝尔文学冰心谢婉莹繁星春水⑶刘义庆世说新语⑷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⑸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3.⑴仗义执言⑵病入膏肓⑶忘恩负义⑷步履蹒跚 4.D 5.⑴C ⑵B ⑶A ⑷D 6.头上是蔚蓝的天空 7.示例:色彩缤纷的花园留恋忘返;意境深远的油画惊叹不已;旋律优美的音乐听之动容。

8.示例:爸爸妈妈,我理解你们的心情,知道你们也是为我好,其实,劳逸结合,我会学得更好。

再说,我已经长大了,也应该替你们分担点家务了。

9.①冰心②A.托物言志,借物抒怀; B.言简意丰,蕴含哲理; C.运用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

③(一)a.墙角的花!/你迎风摇摆时,/忧愁便抖落了。

b.田里的谷穗,/你弯腰俯首时,/心里便踏实了。

(二)a.空中的鸟!/何必羡慕飘浮的云呢?/你自有你的灵性。

b.地上的蜗牛!/何必与壮硕的水牛比力气呢?/你自有你的能耐。

二、阅读理解(一)10.D 11.A 12.⑴现在你欺骗儿子,这是教儿子欺骗别人。

⑵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会不相信自己的母亲。

13.说明成人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做父母师长的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

(二)14.暗示此时的“我”已经因为年少时的举动受到了心灵的惩罚。

15.将心灵手巧的小兄弟偷做的风筝粗暴武断地撕破踏扁踩坏。

16.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步入中年后真正领悟到生存的艰辛。

17.对比 “我”深深的悔意和失落18.“生”一指脸上条纹的形状像“生”的字型,二指生活的艰辛体现在了他的脸上。

引号起强调作用。

19.小兄弟对过去的事情全然忘记,连怨恨的理由都没有我还怎么能得到宽恕呢?(三)20.他为了保护孩子和父亲21被陌生先生对孩子和父亲强烈的责任感深深地震撼了22异:角度不同。

课文以“我”的角度写对母亲儿子的责任感,主要表现对老去的生命的善待;《三代》中的“我”只是那位陌生先生对父亲孩子极尽保护责任的见证人。

同:两文都深刻揭示了中年人承前启后的重大历史使命。

(此题回答有理即可得分)三、作文 27.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