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C)A.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 B.对世界可知性问题的不同回答C、对世界原问题的不同回答D、对一时的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2、在当今社会,创意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认识到,创意可以改变成财富。
创意产业的繁荣说明了(C).A、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B、先有精神,后有物质C、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D、时代的发展也可以使精神具有第一性3、“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是(D)A.形而上学的观点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4、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的诞生标志是(B)A.《德意志意识形态》B.《共产党宣言》C.《资质论》D.《哥达纲领批判》5、一切认识,即使是荒诞的认识,在世界中也有其客观原型的。
这说明(B)A.人的认识具有主观差异B.人的认识的内容是客观的C.人的认识的形态是主观的D.人的认识活动具有创造性6、唯物辩证法实质和核心是(D)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 .量变质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对立统一规律7、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D)A.劳动者B. 劳动对象C.科学技术D. 生产工具8、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D)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知论的对立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9、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D)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D. 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10、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在方法论上应坚持(C)A.均衡轮B. 一点论C.重点论D. 二元论11、上层建筑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A.)A.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C.国体和政体D. 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思想12、社会形态(B.)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体 C. 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体13、商品价值量的大小(D)A.商品供求关系决定的B. 商品实用价值的大小决定的C.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14、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具体劳动创造(C)A.生产资料价值B. 剩余价值C.新价值D. 使用价值1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根源是(C)A.社会大生产B.资本积累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D.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16、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主要凭借(B)A,改进生产技术获得的 B.垄断地位获得的C.扩大企业规模获得的D. 增加产品数量获得的17、剩余价值率(D)A.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之比B.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比C.剩余价值与全部资本之比D.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18、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C)A.劳动的全部报酬B. 劳动的价值或价格C.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D.剩余价值19、金融资本是(C)A.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B.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C.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在一起的2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意味着(B)A.资本主义制度已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有了局部的调整和变革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已不再存在D.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将不再存在二、判断题(每题一分,共十分)1、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互相联系,变化发展的,食物的内部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
(∨)2、世界上有些事物是绝对静止的。
(×)3、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一个历史范畴。
(∨)4、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5、可知论都是唯物主义者,不可知论都是唯心主义者。
(∨)6、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
(∨)7、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是当今国际垄断同盟的高级形式(×)8、相对的剩余价值是通过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而实现的。
(∨)9、在其他生产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资本周转的速度和带来的剩余价值成正比(×)10、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能够实现的最理想的社会(∨)三、辨析题(先判断下列问题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
每题4分,共20分)1 、存在就是被感知2、中国古代认为,“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必要前提4、不变资本就是固定资本四、简答题(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5分,共20分)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基本内容是什么?2、为什么说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3、什么是价值规律?其表现形式是什么?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五、论述题(10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论述我们党在新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重要性答案:三、辨析题1、错误,这是唯心主义观点,否认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而夸大了意识的作用,不管是否被感知,物质的客观存在都是不会改变的2、正确,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肯定了真理的客观存在3、正确,资本是能够创造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可以购买劳动力,价值的来源是劳动力,资本家通过支持货币来获取劳动力,实现生产。
要使生产形成价值,必须使劳动力成为商品。
4、错误,固定资本从属于不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固定资本是用于购买设备,建设厂房等的劳动资料,固定资本属于不变资本四、简答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基本内容:1、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就是世界本源的问题2、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2、实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认识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对现实的直接改造,从而影响人对客观存在的认识,所以说实践决定认识。
3、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受供求状况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长时间看,商品的价值与价格相一致。
它写在括号内,每题2分,共40分)1、C2、C3、A4、B5、B6、D7、D8、D9、D 10、C11、A 12、B 13、D 14、D 15、C 16、B 17、D 18、C 19、C 20、B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打上√,错误的打上×,每题1分,共10分)1、√2、×3、√4、√5、×6、√7、√8、√9、√10、√三、辨析题(先判断下列问题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
每题5分,共20分)1、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分)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由我的主观感知所决定的,即客观世界是随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因而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3分)2、答: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2分)这说明了中国古代具有的朴素辩证法的观点。
这个观点揭示了世界万物普遍都存在着矛盾,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对立统一。
(3分)3、答: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2分)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劳动力这种商品有着特殊的使用价值,即它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生产出比自身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必要前提。
(3分)4、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分)不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
而固定资本是指在资本的周转的过程中,资本家所购买的机器、厂房等劳动资本的那部分资本,由于它们在资本的周转过程中,其价值是分批逐渐转移到新价值中去的。
(3分)四、简答题(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5分,共20分)1、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2分)其基本内容是:第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答: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认识为实践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时间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分)如果学生答时间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答案也可以。
3、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这就是价值规律。
(3分)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
(2分)4、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3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其实质是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2分)五、论述题(10分)答:(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体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更的决定力量。
(3分)(2)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
坚持群众路线,就是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