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总复习资料(一)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夏商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要求记住夏、商、西周、东周、、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建立时间、都城、开国君主)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线索:(中国)是发现早期人类文化遗存最多的国家,是世界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
知识提要:(劳动)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我国发现的早期人类中,(山顶洞人)已进化为现代人类的直接祖先。
元谋人、人使用(打制)石器,过着(采集、狩猎)生活。
河姆渡人、半坡人使用(磨制)石器,过着(原始农耕)生活。
原始时代人们的社会组织,从不稳定的(群体)逐渐过渡到(氏族)、(部落),进而形成地域性的(部落联盟)。
(炎帝、黄帝、蚩尤)和尧、舜、禹的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末期社会)的情况。
(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
第1课我们的远古祖先一、人类的起源。
1、时间:大约300 万年以前。
2、起源:人类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
3、演变: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二、我国境的远古人类:5、山顶洞人比人的进步比较: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1、河姆渡人的生活:长江下游的河姆渡遗址(省余市),距今6000多年。
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烧制黑色器,学会纺织,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饲养家畜,建造干栏式房屋(水井,适应当地潮湿闷热的气候),过着定居的生活。
2、半坡人的社会状况:黄河中游的半坡遗址(),距今5000多年。
半坡人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和蔬菜(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的国家),饲养猪狗;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渔猎;能纺织麻布,缝制衣服;烧制彩(上有最早文字雏形,也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适应北方干燥寒冷的气候特点)。
4、氏族:原始时代,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生产、生活,集体。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都是氏族村落遗址。
特点:土地、房屋等归氏族公有,共同消费,没有贫富差别。
第3课神奇的远古传说1、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传说4000多年以前,黄河下游地区有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
即炎帝(号神农氏)、黄帝(号轩辕氏)和九黎族的首领蚩尤。
2、华夏族的形成:黄帝和炎帝结成联盟,九黎族的一部分也加入进来。
他们成为中原地区的主体居民。
经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3人文初祖:后人尊奉黄帝和炎帝是华夏族的祖先。
认为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造者,称他是“人文初祖”。
4、禅让:公共推举;首领让贤的办法。
(尧——舜——禹)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单元基本线索: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先时期。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剧烈变革,我国由奴隶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
中国是亚非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单元知识提要:禹是夏朝的建立者,他的儿子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演绎着王朝的兴衰更替。
西周的分封,扩大了统治围,随着周王室势力下降,出现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局面,齐桓公是春秋时的第一个霸主。
春秋时期,我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铁器成为生产工具,牛耕逐渐普及,推动了我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
随着私田的出现,新兴地主产生,并逐渐强大。
战国时各国相继开展变法运动,其中,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第4课夏传子家天下一、禹建立夏朝:1、建立○1时间:公元前2070年;○2都城:阳城;○3建立者:禹;2、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等)它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二、王位世袭制1、王位世袭制:父子、兄弟相承王位。
2、启继承禹的王位,于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3、夏、商、周的更替一览表:第6课西周的分封一、武王伐纣1、原因:○1商纣王残暴; ○2周国势力的发展.2、西周建立: 经过: 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周大获全胜.)○1时间:公元前1046年;○2都城:镐京;○3建立者:周武王;二、分封诸侯1、目的: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区的统治,实行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分封制度.2、对象:将王族、功臣以及旧贵族的后代。
3、诸侯义务:服从王命,缴纳贡赋,随王作战。
4、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职位,只有正妻所生的长子才有资格继承。
5、作用:○1巩固了对原有商朝地区的统治。
○2扩大了统治围○3加速了全国经济发展。
三、平王东迁1、西周灭亡经过: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幽王,西周结束.2、东周建立○1时间:公元前770年。
○2周平王迁都洛邑。
○3建立者:周平王。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总复习资料(二)第7课甲骨文与青铜器一、文字甲骨文:是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1容: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2作用:我国有文字有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金文:商、周时期刻在钟或鼎上的文字,由甲骨文发展而来,又叫做金文。
二、青铜器工艺1、青铜铸造业:古代青铜技术生产和发展于夏商时期,晚商至西周时期,逐步走向鼎盛。
特点:规模宏大,工艺高超,种类繁多。
2、司母茂鼎:造型雄伟,纹饰古补,既有用价值又有艺术价值。
意义: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王权利的象征。
青铜时代: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人们称夏.商、周时期为青铜时代。
第8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春秋: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一、春秋争霸1、春秋争霸出现原因: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弱,各诸侯国不再听从周王室的命令,大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人口支配别国的权利,展开了争霸战斗。
2、齐桓公最先称霸措施:○1任用管仲为相,改革政、发展生产,增强国力。
○2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征战,提高了齐国的地位。
标志: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
3、晋文公采用“退避三舍”的策略,城濮之战败楚军。
楚庄王问鼎中原,打败晋国。
4、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5、如何看待争霸战争:○1.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2.诸侯国减少,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增多,客观上于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1、战国的战国七雄:齐、楚、、燕、、、(东南西北到中间)2、著名战役长平之战、马陵之战。
第9课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经济变革)1、铁农具的出现和使用:牛耕的推广春秋时开始使用的铁农具在战国时期得到了推广,我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2、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的意义:①使大量开垦荒地和深耕细作成为可能。
②为兴修水利创造了条件;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
③社会生产力显着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
二、商鞅变法(变法最彻底)1、原因:新兴地主阶级的实力逐渐强大,他们要求获得政治上的权力,并废除贵族的特权。
各诸侯顺应新的形势,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相继变法。
2、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孝公起用商鞅变法。
4、容: ①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
③推行县制。
5、意义:①废除了旧制度;②促进了农业生产;③提高了军队战斗力;④使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有的诸侯国,为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10课战国时期的科学和艺术一、科学技术:水利工程—都江堰(1)、概况:在西北,由冰父子主持修建,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
(2)、作用:①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②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
二、文学:屈原:战国时期楚国国人.成就:创作出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代表作是抒情长诗《离骚》三、艺术1、音乐:起源:早在远古时代,我国就有了原始歌舞,传说舜时的《韶乐》已非常优美。
①西周时形成了音乐教育制度②战国时盛行钟鼓之乐,随县出土的全套编钟是当时最珍贵的乐器2、绘画:春秋战国时,绘画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最古老的帛画:《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第11课百家争鸣一、孔子创立儒家学派1、孔子:名丘,鲁国人,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主要思想:○1主人们相互爱护,反对暴政。
②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代表作及影响:①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
②言行被编成《论语》,孔子的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二、百家争鸣原因:战国时期,社会发生急剧变化,许多思想家对此提出不同看法,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1、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孔子合称为“孔孟”.主要思想:○1“民为贵”,“君为轻”。
○2主实行“仁政”。
○3反对兼并战争2、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要思想:○1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不义战争,②主选举贤能的人治理国家. ○3提倡节俭。
3、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合称老庄)主要思想:○1鄙夷权贵,批判当时“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合理现象。
○2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对现实人生采取乐天安命的态度。
4、法家:代表人物:非主要思想:○1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
○2国家权力应集中于君主手中③主以法治国。
5、兵家:著有《膑兵法》主要思想:○1强调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2论述了以寡击众、以少胜多的作战方法。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3课六王毕四海一一、的统一:⒈时间地点:公元前221年,王嬴政建立朝,定都。
2.意义:王嬴政灭掉六国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局面。
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方面: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①自称皇帝;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经济方面:统一货币、度量衡,修筑驰道,统一车轨。
对于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5、军事方面:修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抵御匈奴。
朝疆域广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三、评价始皇:1.功:①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
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②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③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④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过:①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②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③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公元前210年,始皇死去。
第二年,农民起义爆发。
功过相比,始皇功大于过。
★始皇评价: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史实);但也有残暴的一面(史实);总体功大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