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探讨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探讨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探讨文昕村级党组织是广大农村最基层的党的喉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客观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农村人口占80%的情况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尤为重要。

农村实施村民民主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科学体现。

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当前历史条件下,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扬民主,真正能够代表广大村民的意愿,减少和消除腐败是纪检、监察部门必须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村级党组织现状首先从总体上看,近年来,各级党委狠抓基层村级党组织建设,从思想建设、教育培养、选拔配备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加强基层村级党组织建设,使基层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有了明显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先进性得以发挥,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促进了农村四个文明建设。

特别是通过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以来,广大村级党组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产发展,加强科技培训、培育新型农民,开展文明创建、营造健康新风,实行民主管理、发展基层民主,加强组织建设、强化组织保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文化素质、传统观念、家族势力、封建思想、拜金主义多方面因素制约,村级党组织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1、执政能力较弱,引领作用难彰显。

当前,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还比较欠缺,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解决困难能力不足。

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差,对于新情况、新问题存在畏难情绪,遇到困难和问题不能通过学习和借鉴解决,而是采取逃避和推诿,给工作造成损失,有损党的形象;二是开拓创新能力不足。

仍然习惯于过去那种“吹哨子”、“喊号子”的工作方式。

一些村级党组织在催粮收款等传统的工作职能消失了以后,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该怎么干”。

有的村级党组织面对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感到“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

三是民主执政能力不足。

决策不民主,办事不公开,特别是在群众关心的低保、宅基地、新型农村医疗保险、新农保、农村道路、文明生态村、新民居、农村水利设施和招商引资等焦点问题上遮遮掩掩,不愿公开,不全公开或假公开,引起了群众的不满和反感。

四是依法执政能力不足。

有的村干部法制观念淡薄,不善于依法行政,官僚主义严重。

五是科学发展能力不足。

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还不深,抓统筹协调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没能因地制宜地为本村提出科学的发展思路,不知道如何为农民群众发展生产提供有效的服务。

六是服务意识不强。

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公仆意识差。

2、队伍素质偏低,“双带”作用发挥难。

一是“老龄化”。

从年龄结构上看,农村基层干部队伍,60岁以上占有较高比例,40-59岁占绝大多数,40岁以下的比例低。

由于年龄偏大,导致支部书记缺乏敢闯、敢干的竞争意识,工作中谨小慎微、安于现状,守摊多、创业少。

二是“文化低”。

从文化结构上看,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初中、小学文化的占绝大多数,由于文化程度偏低,导致创新意识不强,发展能力偏弱,在工作中存在“老办法不管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新办法不会用”。

据报载某县调查10个行政村党员大中专以上学历的仅占2.7%,高中占14.3%,而初中以下占82.9%,文盲党员占6.8%。

三是“新人少”。

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黑发人打工,白发人种田”现象普遍存在,培养对象严重萎缩,加之个别村支部负责人害怕“培养了苗子,失去了位子”,导致新党员特别是年轻党员的发展力度不足。

特别是边远贫困山区乡村,党员的发展呈逐年下降趋势。

有的贫困村三年未发展一名党员,有的在新发展的党员中,年轻党员特少;党员干部队伍“青黄不接”较严重。

四是“能力弱”。

从党员层面来看,当前农村党员中懂技术、会经营并能有效致富的比重偏低。

部分党员还因为年龄大、文化低、劳力差等原因,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根本无法发挥带头致富的作用。

尤其在贫困村群众认为大部分农村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的甚至落后于普通群众。

党员“双带”作用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无法起到领头雁作用。

从村干部层面来看,一方面,自己致富无门,不能带头致富;另一方面,对带领群众致富无从下手、力不从心,处理问题时基本是以“经验”为主,靠“面子”办事,处理解决农村复杂矛盾的能力不强,双带能力缺乏。

3、集体经济弱,正常工作开展难。

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可支配收入少,村级党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十分突出。

在边远山区县60%以上的村没有村级集体经济,即使一些有村集体经济的,也往往是规模小,基础薄,多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3000元,年收入2万元以上的极少。

集体经济无实力,为民办事无能力,支部缺少战斗力,组织缺乏向心力。

4、保障机制偏少,工作热情调动难。

一是办公条件较差。

多数村办公用房一般都是简易的平房,个别村的办公用房甚至是危房,办公室内设备简陋,缺少桌椅。

部分村级党组织没有固定活动场所,有些村虽有党支部和党员活动室,但大多条件较差,功能不全,内容单薄,布置不规范,由于活动场所短缺、设施简陋,造成了“干部人难找、群众事难办、活动难开展”的被动局面,挫伤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物质待遇偏低。

虽然近年来各县村干部的待遇有所提高,1500人以上的大村村书记、主任的年工资基本保持在8000元以上,但与当前物价水平和新农村建设的繁重任务相比,村干部待遇还是偏低,其他村级领导班子成员还缺乏合理的报酬比例,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

三是社会保障不强。

如离任村干部贫困救助机制、医疗保险机制、养老保险机制等保障机制尚未健全,村干部均有后顾之忧。

此外,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的权利保障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有的村干部因工作缘故而经常遭受打击报复,以至工作积极性严重受挫。

5、两委关系偏紧,整体合力形成难。

部分村党委和村委“两委”班子不团结、不协调,形不成合力。

少数新当选的村干部不接受党支部领导。

有的村委会主任以自己是村民选举产生、对村民负责为由,不服从党支部领导。

有的村主任与村支书争“位置”,各自拉帮结派,各立“山头”,导致“宗族治村”、“恶人治村”的现象常有发生。

如此,由于关系不协调,村党支部、村委会分工如分家,存在各自为政、拉帮结伙的现象,遇事各作主张、各行其事,好事争着上、难事往后躲,出事责任推给对方,有的村委会甚至排挤、架空党支部。

二、对策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重点在于巩固、提高村级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

1、抓村级组织建设。

“农村要进步,关键在支部”。

首先,创新党组织的设置形式。

按照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的原则,探索创新农村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如“村村联建”、“村企联建”党组织,以及把党组织建立在农业产业链、专业协会和各种联合体上等,不断调整和优化党组织设置。

其次,选好配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

采取“两推一选”、村民直选、组织整顿等办法,配齐配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

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回乡青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选拔村干部。

再次,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做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积极探索在青年农民、外出务工人员、专业协会负责人、致富能手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有效方式,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知识结构,不断增强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实施的“双培双带”工程,推行党员“三卡”管理、“四联”责任岗模式,加强党员设岗定责。

继续做好农村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工作。

真正使先进性建设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2、抓村级教育培训。

全面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

因此,村级党组织要认真组织好对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

在培训内容上,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广泛开展普法教育;广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自觉抵制封建迷信、黄赌毒等腐朽思想和其他落后观念的影响;广泛开展科技文化教育,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

在培训方式上,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采取内培与外培相结合,长培与短培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经常性培训相结合、“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培训方式,不断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充分发挥村级党校、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党员电化教育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

突出抓好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着力培养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

通过切实有效地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执行政策、加快发展、服务群众、依法办事等能力以及自己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提高农民群众的务农兴业的技能,增强他们就业、创业的能力,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抓村级经济发展。

首先,明确发展思路。

各村级党组织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优势,选准致富路子。

其次,调整产业结构。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现“一村一品”、多业并举、多点增收,通过带领群众优化农业结构,依靠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收;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依靠拉长农业产业链增收;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依靠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增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依靠拓宽发展的空间和渠道增收。

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与扶助,把“输血”与增强“造血”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教育党员干部苦干实干,自强不息,艰苦创业。

再次,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

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形成“支部+联合体(协会、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让农民在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注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利用现有资源优势,通过土地租赁、劳务输出、交通运输、兴办企业、建设市场等多种形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根据本地实际,按照合理利用、永续发展的思路,开发现有资源,做大做强集体经济实力,盘活资产,扩大规模,增加积累。

为村级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夯实物质基础。

4、抓村级民主发展。

首先要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加强教育引导,帮助村民委员会成员牢固树立党的领导观念,自觉维护和尊重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建立健全村委会定期向党支部汇报工作、重大事项提前向村党支部请示报告等相关工作制度,规范村支“两委”的具体职责和工作程序,保证村民自治健康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