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名称:2012年-2013年国际油价走势深度解析会议时间:2013年8月28日 15:30-16:30会议主办方:易贸会议主讲人:韩华明易贸研究中心石油研究员会议简介:国际油价的走势一直以来都牵动着全球投资者的神经,而如何正确地预测油价走势则成为是否能够精确把握经济脉搏的重要因素。
2012年“M”型震荡有何寓意?2013年油价走势如何?此次会议,易贸贸商品信息研究中心石油研究员韩华明先生将通过3C中国财经会议对2012年-2013年国际油价走势进行深度解析。
会议内容:主持人:各位参会者,大家下午好!感谢大家参加Wind资讯3C 中国财经会议,我是此次会议的会议助理。
此次会议由易贸研究中心石油研究员韩华明先生主讲,他会就2012年-2013年国际油价走势与大家进行深入交流。
本次会议预计需时1个小时,首先由韩华明先生做主题讲解,之后我们安排了专门的提问环节,供大家就关心的问题与他交流。
如果您需要提问,请在我宣布会议进入提问环节后,按电话上的*2键开始提问。
好,那我们事不宜迟,立即将会议交给本次会议主讲人韩分析师,大家欢迎。
韩华明:大家好,今天很高兴和大家在这里分享有关于2012年-2013年国际油价走势的分析。
我们知道2013年下半年预计国际原油价格将呈现先扬后抑窄幅震荡的趋势,我们预计均价的区间98-102美元之间,这个是指WTI的价格。
9月2日劳工节之前,市场仍然处于消费旺季,但是由于夏季北海油维护,以及美国加大制材伊朗的力度,国际原油价格受到较强的支撑,但是随着劳工节之后,支撑大宗商品价格也逐渐退出,油价可能震荡下行。
我今天的PPT演讲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我们会回顾2012年国际油价的变化,之后我们会将如何预测油价,在这个同时,会对2012年油价走势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将详细分析国际原油价格真正推手,曾经有人说过:“谁控制了原油,谁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
”因因此出于政治的考量,或者经济利益的趋势,一直以来油价一直是受到操控的,操纵国际油价的推手之一投机,它正面临着更为严厉的监管,第四部分将从供给、市场的焦点以及投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率二个基础上预判2013年,第四季度国际油价的走势。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部分,2012年国际油价的走势,主要呈现M 字的震荡,PPT第三页,显示的是2012年1月份到2012年年底国际油价的走势图。
2012年两种主要的基准原油价格,也就是WTI和布伦特呈现下降的趋势。
其中WTI2012年均价是在94.12美元/桶,布伦特 111.65美元/桶。
从全年来看,WTI下跌10.81%,布伦特下跌0.91%,它的价差扩大到25美元。
但是我们知道,2013年价差缩小非常小,2012年价差扩大那么大,首先告诉我们,2012年主要影响油价的因素是什么,也就是地缘政治起到非常大的因素。
另外,美国国内原油运输瓶颈,它的变化引发了WTI和布伦特油。
首先我们来回顾2012年油价走势的具体情况,我这里分了四个季度。
我们可以看到2012年第一季度,由于欧美西方国家加大制材伊朗的力度,随后伊朗就威胁和封锁是有运输命脉,受这个影响可以看到,第一季度国际油价的走势是震荡上行的趋势,在2012年第二季度4月份,美国汽油零售价达到3.941美元,触及了美国公众可接收汽油价格的底线。
受这个影响,美国汽油消费量和消费者的信息指数也是大幅度下滑。
这种情况下,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动用战略石油储备来维持油价。
大家知道2008年是奥巴马维持竞选的一年,所以说国内汽油价格对它的竞选有非常明显的影响,这个时候他非常明确的说他要动用SPR。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得到IEA的认可,IEA这种全球的供应还是非常充足的。
同时OPEC也表示愿意增产保供。
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季度的油价震荡下行的趋势。
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主要是欧债危机,包括QE以及美国财政悬崖,第三季度由于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希腊是有风波其实对国际油价是利空的。
与此同时,美国的OE是否能够退出,何时退出,其实市场已经有预判了,可以说被提前消化的,因此可以看到第三季度,尽管希腊或者欧洲这块,它的经济危机非常不好,但是国际油价才是处于震荡上行的趋势。
在第四季度,当OE退出以后,西班牙和意大利成为欧债危机的核心,而随着年底的逼近,美国财政悬崖一触即发,而OE3、OE4尽管已经退出,但是由于提前被市场消化,第四季度油价基本在震荡的趋势里面行进的。
回顾了2012年的油价以后,我们来看国际油价预测当中,可能容易犯的一些错误。
其实很多机构都会预测油价,并且是不停的预测油价。
其中,高盛就是预言家,2011年6月,高盛预测2012年布伦特油价,2012年布伦特油价上涨至140美元/桶,摩根士丹利预测2012年布伦特油价上涨至120美元/桶,2012年10月,高盛预测2013年布伦特油价为110美元/桶,现在看起来还是比较准的,2012年12,美银美林预测2013年WTI降至50美元/桶。
他给出的原因美国页岩油大量分离法,导致原油供应非常大的增长使得油价下跌。
这种情况下,当时分析的是见仁见智,有些靠谱有些不靠谱。
不但是投行,美国的能源机构也是非常喜欢预测油价,美国能源署的下属机构。
EIA每个月都会公布月报,会根据全球原油供需的情况,找国际原油价格的预判,我们可以看到的数据是到2013年6月份的,他这里是预测到2013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认为国际油价是下行的趋势。
从这些来看,供需是这些机构预测国际油价的依据,就是说这些机构预测油价就是供需在驱动,事实是否是这样?我们这里做了比较,我把2011年和2012年的供需罗列出来,三大机构EIA,美国能源署、IEA能源署,以及OPEC,每个月都会对全球的原油供需进行分析。
在这里我罗列出2012年四个季度全球原油供需的情况,由于统计口径的关系,我这里用的是IEA的数据,把这些数据和国际原油价格走势放在一起,得出一个结论,相信供需主导油价,那么我们就被这些机构给忽悠了。
2012年第一季度供需的缺口是负二,国际油价上行可以得到揭示,但是在第二季度,它的供需缺口有一定的缩小,油价所示也可以揭示。
但是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如何解释呢?它就不能用供需去解释了。
第二个方面,除了供需以外,很多媒体喜欢用事件去预测油价,我们可以看到,2013年路透社作为重要的媒体,国内很多对于当天国际油价的分析,很多都是参考路透社的分析,这里举几个例子,2013年6月28日布伦特升穿103美元,因美联储称不急于缩减刺激政策。
2013年6月26日,美国原油期货跌至95美元下方,受美国经济数据和库存影响。
2013年6月14日,布伦特原油从近105美元下跌,因美国库存充足且前景疲弱。
其实如果把一些事件联系起来,从逻辑上行不通,6月18由于中国汇丰PMI不好,就说国际油价下跌,但是7月1日公布中国汇丰PMI是创下了9个月以来的新低。
但是国际油价却是大涨的,因为当天他选择了欧美的经济指数。
这告诉我们,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件,但是市场往往选择性针对某一件利多的消息进行影响油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对各类事件有所跟踪,去了解市场到底会聚焦哪类事件,这是我们易贸研究中心与其他机构不同的研究方式。
接下来来看2013年,我们预计国际油价的操盘手将面临全面的监管,国际油价其实很早以来,一直被操控。
我们可以看到谁都是像操纵油价的,OPEC,IEA、美国。
大型油企,BP,埃克森美孚、华尔街的高盛、摩根士丹利。
这些国家里面,OPEC、IEA这些组织,基本在油价波动之后才开始采取行动,才去操纵油价。
操纵油价的同时,其实更多的是对油价的调控,华尔街以及石油公司则是以投资操纵,在波动当中获利。
金融衍生品泛滥“倒逼”油价,通过分析美国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制度,以及国际原油价格走势的变化,我认为正是由于监管的缺失,导致了金融衍生品的泛滥倒逼油价。
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1983年-2012年走势图,我们可以看到国际油价是从2000年左右开始一个高速上涨的,框框里面写的一些都是关于金融投资商的证明以及美国所出台的一些法案。
我们里面可以关注两个,1999年11月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和2000年通过的《商品期货现代化法案》,这两个法案,大概美国投机商以及美国银行操纵油价,大量进入大宗商品领域,操纵油价的窗口。
在2010年7月的时候,奥巴马签署通过一个法案,这个法案经过三年以后,也就是2013年开始逐步生效,这个法案将会对2013年下半年,原油投机起到一定的作用。
具体是什么样的法案?2010年7月通过的《多德——弗兰克法案》,是美国去杠杆化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互换交易商的定义,场外交易监管,银行自营业务限制。
这分别从投机的成本、投机的方式以及投机的资金量这三个方面打击原油投机。
对于大宗商品或者金融市场的影响逐步显现出来,大宗商品的场外规模已经大范围的缩水,为了躲避监管,一些投行、银行拆分出售自营业务,大量的投行的大宗商品的收益也有了非常大的锐减。
接下来具体看一下。
我们可以看到下面这张图显示大宗商品场外交易的规模。
我们可以看到在1998年的时候大宗商品场外交易的规模只有4万亿,在2008年达到顶峰132万亿,但是到2012年的时候它的规模大幅度缩水,现在目前只有25万亿左右。
但是导致它大幅跳水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大宗商品这几年的波动比较小,投机商很难在波动中获利,那么玩过期货的人知道,只有期货市场在波动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去做多或者做空从中活力。
另外,由于新的监管机制,在这中间管辖,导致场外交易规模的下降。
另外一方面,对于银行的自营业务新的法案它是有限制的,有一个沃克尔规则,银行自营业务不得超过超过3%,在这张PPT的左手边,罗列了高盛、摩根士丹利、花旗银行、大通,他们各自的自营业务的比例,这里划黑色圈的都是超过3%的规定。
为了保证能够达到监管的要求,可以看到很多银行已经开始出售自己的自营业务。
2012年10月,花旗银行剥离25亿美元的对冲基金。
花旗银行的对冲基金整体规模大概在50亿左右。
2012年6月,摩根士丹利发布,出售大宗商品业务部门,2012年6月高盛出售旗下对冲基金管理业务部门。
2012年11月到目前为止,高盛设立大量的商业发展公司,去转换他们的投资方式,等于把自营反而无剥离出去。
由此可见,在新的法案对于银行自营业务的限制,已经开始影响到大宗商品投机的资金量。
再看下面一张PPT,大宗商品收益性,我们看到2009年高盛在大宗商品交易当中的收益高达53.4亿美元,在2010年法案通过以后,收益性下降非常明显,尤其是2012年,收益仅仅5.75亿美元,相当于缩水10倍。
摩根大通,2012年大通收益同比下降16%,摩根士丹利下降20%,预示有的分析机构认为,新的规则,新的监管机制一旦完全实施以后,银行业的大宗商品交易从目前的20%左右,下降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