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NO.3,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 UR NA L OF YU N NA NI N ST I TU T E OFS O CI A L I S M 308对大姚蚕桑产业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樊宏丽 (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委党校,云南 大姚 675400) 摘 要:蚕桑是大姚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之一,当地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机遇,发展蚕桑业,实现蚕桑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把蚕桑业发展成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的特色高效产业。
关键词:大姚;蚕桑产业;认识;思考 中图分类号:F7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3-0308-2 蚕桑是大姚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之一,近年来,大姚县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的战略机遇,把发展壮大蚕桑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加快推进蚕桑产业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一、大姚蚕桑发展历史悠久 大姚蚕桑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有关史料记载,明嘉靖八年,大姚人民就引入蚕桑生产,1939年有了蚕桑管理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大姚蚕桑业焕发生机,快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涌现出一批养蚕的省级劳动模范,原七街乡就曾被誉为“丝绸古道,蚕桑之乡”,该地因蚕桑生产成效显著,于1958年12月荣获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国务院奖状,授予“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20世80年代,各级政府狠抓蚕桑发展,到1984年大姚县桑园面积、产茧、产值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以后由于政策和市场因素的原因逐年下滑。
“九五”初期,又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
1994年,云南省政府把大姚县列为优质蚕桑基地县,从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经过全县人民共同努力,到1996年末,桑园面积发展到7000余亩。
2001年,县委、政府在不断深化县情认识,将蚕桑列为继烤烟、核桃之后的又一优势支柱产业,作出重大决定,当年新植物蚕桑面积5898亩。
2005年,县委、政府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机遇,再次作出重大决定,把蚕桑产业作为农业富民战略,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后续支柱 产业,不断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优化蚕桑产业布局,大力扩大桑园规模。
2007年9月,大姚县被国家商务部列为东桑西移工程建设重点县,这就为加快蚕桑产业发展步伐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经过几年不懈努力,全县蚕桑产业得到不断发展。
截止目前,全县累计桑园面积达5.04万亩,去冬今春完成新植桑园5808.8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11%,改造低产桑园3000亩。
二、发展蚕桑的有利条件 1、良好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由于东部地区日益工业化、城市化,环境污染加剧,且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土地、劳动力成本增加,使蚕桑业发展空间受限,其桑树种植面积呈减少的趋势。
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广人稀、劳动力密集,环境质量较好,蚕桑业比较效益高于其它经济作物。
因此,全国蚕桑养植业呈“东桑西移”的趋势。
特别是在我国第十个五年规刚刚开始实施以来,国家茧丝绸协调相关部门审时度势,从推动我国由传统意义上的丝绸大国发展成为丝绸强国出发,确定实施“东桑西移”工程,提出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茧丝绸原料和原料粗加工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扶持中西部地区的种桑养蚕,使其成为全国优质蚕茧资源基地。
在此期间,我县被国家商务部列为全国100个“东桑西移”基地县之一,为我县蚕桑茧丝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及其产业定位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明确的方向。
同时,蚕桑产业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我县农村农动力资源丰富,且劳动力价格低廉,竞争优势明显。
这些都给大姚蚕桑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个空前的好机遇。
2、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
适宜的地理气候条件是蚕桑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
大姚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耕地面积广,山地坡地多,土质好,土壤肥沃,气候环境变化小,无霜期较长,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是蚕桑产业生产发展的理想区域,绝大部分耕地、坡地,无论是热量、光照都十分有利于桑树的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积累,即使是粗放种植的桑树,单株产叶量可达1.5公斤以上,是许多发展蚕桑的地区无法比拟的。
在养蚕方面,由于气候条件适宜,一年之内可养三批蚕,甚至更多,张种产茧可高达40公斤以上,而且蚕茧的解舒率、上车率、出丝率、色泽等指标均十分优良,茧丝品质上乘,可与一些优质蚕桑基地相媲美。
3、坚实的生产基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县桑园面积迅速扩张。
近几年,农业部门坚持“抓住机遇,发展蚕桑产业,建立农村家庭主要经济支柱”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积极制定规划,采取措施,大力发展蚕桑产业,蚕桑生产逐年稳步推进。
进入二十一世纪,县委、政府对农业农村蚕桑工作更加重视,把蚕桑生产列入农业产业化进程,确立了蚕桑生产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大姚县蚕桑走上了“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在体制、奖惩、科技投入和发展目标等方面更加明确,赋予了蚕桑产业更为重要的地位。
在扶持蚕桑产业发展上,大姚县不仅有政策上的支持,在资金投入上也加大了力度。
通过蚕农、企业、政府各方面的努力,蚕桑产业正在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生产基础更加坚实。
4、广阔的市场前景。
统计显示,我国茧丝生产量和出口贸易量分别占世界的70%和80%,在国际上具有垄断地位。
加入WTO 后,由于工艺与劳动力资源优势,特别是2005年1月1日取消了丝绸出口配额限制,使我国茧丝绸业有了更新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国内看,具有“纤维皇后”之称的丝绸织物消费每年都以10%的速度增长。
同时,长期以来,茧丝制品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出口产品,意大利、日本和韩国等世界著名的丝绸服饰厂都喜欢选用质地纯正的中国原料。
有数据显示,我国的生丝和坯绸分别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六到八成,丝绸80%以上用于出口,就连一些茧丝制品产量较高的国家,也要购进部分中作者简介:樊宏丽,(1972-),女,彝族,本科,研究方向:民族地区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对当地经济的推动。
网络出版时间:2012-10-10 11:43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53.1133.D.20121010.1143.190.html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NO.3,2012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309国生丝,这些数据表明,蚕桑生产潜在市场前景好。
三、大姚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效益 大姚县蚕桑产业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呈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力地支撑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是显著的经济效益。
2011年,全县蚕农养种32092张,产茧1108.88吨、产值3905.59万元,比上年增11157张,增长53.29%;产茧增328.9吨,增42.16%;产值增1251.34万元,增长47.14%,鲜茧收购单价35.22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养种量、产茧量、产值均位居全州第一、全省前列,进入“全省十个蚕桑核心基地县”行列。
农民增收了,农村经济发展了,活跃了市场,增加了商品购买力,增加了工商企业税收,提高了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推动了县域经济稳步发展。
二是积极的社会效益。
全县直接从事栽桑的劳动力约2.5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15.8万人的15.8%,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全县专门从事蚕桑生产指导、蚕药生产、蚕农所需物资生产加工的城乡人口近千人。
随着在大姚落户的缫丝企业的建成投产,城乡直接从事蚕桑生产的劳动力将会进一步增加。
三是良好的生态效益。
桑树属多年生木本植物,可以固土保水,绿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和缓解温室效应。
据统计,一亩桑园每年大约可剪枝650公斤,剪下的枝条,农户可以用作生产生活所需的燃料,这样,既能减少农村群众对天然林的砍伐,又能节约一定的劳动力。
在大姚县境内的生态保护区和一些有水土流失现象的重点区域,发动群众积极栽桑养蚕,既可以保护大姚县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环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美化村容村貌,增加群众收入。
(二)存在问题 大姚的蚕桑产业发展,成效明显,成绩喜人。
但与产业本身应该发挥的作用相比,依然还有相当大的努力空间。
一是蚕农产业意识有待加强;二是产业规模有待扩大;三是产业链条不长;四是产业科技支撑不足等几方面。
蚕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需要相关部门积极努力。
只要各相关部门全力配合,做好各自的工作,大姚蚕桑产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四、发展蚕桑产业的几点认识 (一)继续提高认识,强化产业意识。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就是财富。
要彻底改变栽桑养蚕是“副业”的观念,牢固树立蚕桑产业观念,把蚕桑作为当前农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特色高效产业来发展。
大姚蚕桑面积由少到多,由小变大,最终成为一项特色优质产业的过程,有力地证明了蚕桑是大有作为的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优质产业。
要提高群众认识,树立产业观念,一要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蚕桑产业的认识,让群众了解蚕桑产业发展前景,宣传普及蚕桑生产与其它农业生产之间的差别所在。
二要牢固树立“低潮抓发展,高潮见效益”的蚕桑发展理念。
之前,因为部分蚕农对蚕桑产业发展前景了解不多,认识不到位,高度不够,认为栽桑养蚕既费时又费力,还不赚钱,把栽桑养蚕当作一项“业余”活动,看到别人赚钱就跟风,遇到蚕茧跌价就弃桑不管,有时甚至挖桑毁蚕。
蚕农对蚕桑后续投入少,导致桑园规模小,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进而引发价钱好时栽桑养蚕,价钱低时挖桑、毁桑的现象出现。
各级各职能部门和栽桑养蚕农户,要牢固树立“低潮抓发展,高潮见效益”的理念,达成“发展有功,毁桑有过”的共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发展蚕桑产业。
三要引导蚕农主动认识市场潜在风险,以积极的态度应对风险。
在市场经济作用下,蚕茧市场同样存在风险,一旦无法规避潜在风险,部分蚕农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
在做优做强大姚蚕桑产业过程中,大姚县各职能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即使在国际蚕茧价格严重跌价期间,当地政府相关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了大多数蚕农的利益。
但是,政府保护蚕农利益并不是长久之计,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才是资源配置的主体,因此,要充分认识并发挥市场的作用,逐步弱化政府的保护行为,提高广大蚕农认识市场潜在风险的能力,积极引导,让群众全面了解蚕桑市场的周期规律,促使广大桑农朝着“低潮栽桑,高潮受益”的良性循轨道运行。
(二)加大科技投入,夯实产业基础。
一要有效整合人才资源,以蚕种场为基础,加强大姚蚕桑站的技术力量,构建大姚蚕桑科研技术平台,着手建设大姚桑树苗木基地,在培育适宜全县境内的耕地、坡地、荒地等不同土壤的苗木上作出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