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卓越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和提问 (二年级)

浅谈卓越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和提问 (二年级)

浅谈卓越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和提问
(二年级)
黄草小学熊广平
在我县推行的“卓越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成效度”教学模式实践中,让我们谈论的主话题——课堂教学设计怎样的问题,如何提问才是最有效的?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最有效必须是体现在特别关注学困生、面向全体学生的。

也就是通过你设计的出来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提问方法,既能让学困生“吃好”又能让优生“吃饱”,也即让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上都有所收获。

这样的问题和这样的提问方式才是最有效的。

换句话说,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这一目的的问题和提问方式才是最有效的。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可以把它分成这样三类:一类是学生必须知道的;第二类是学生可知道可不知道的;第三类学生完全可以不用知道的。

针对不同层次的问题应该采取怎样的提问方式?
1、必须知道的问题,请“不会的”同学来回答。

所谓学生必须知道的问题就是按照课程标准所要求必须“认识”“学会”“体会”的内容。

像这样的知识,我把它称之为不是问题的问题。

因此,我采取将其内容含在问题中采取直接提问的方式,让“不会的学生”试着回答,然后让
“会的”同学给予帮助指导的方法进行。

如:出示课题时,
出现有要求认识或掌握的生字,我会这样问:“不会读的请
举手”。

有同学举手后,我还会添上一句:“你们看,这些
同学多好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等之类
的语言以激励其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然后让举手的同学
试着读,有读错或读不下去的,再请“会的”同学来帮助。

让学生自己进行充分的“生本”对话。

这类问题很多。

如,一篇精读课文,学生试读一遍后,
我一般也请“不会读的”或课文读得不怎么流利的同学去读。

让“不会的”同学边读让“会的”其他同学边指导帮助。


样做,读的学生能认真地读,听的同学也能仔细地听;还让
同学帮助同学,也即学生进行充分“生本”对话的同时,又
进行着具有真正实际意义的“生生”对话。

在这种“学生和
文本,学生和学生”进行充分对话的气氛中学习,提出的问
题也好,解决问题的方法也罢,往往都是最具实际意义、也
是最有效的。

课文读完之后主要内容的描述、生字新词的检查和学习
以及该“感受”和“体会”的情感和价值观等等之类学生必
须知道的问题,我也都会让“不会的”同学先尝试,然后让
其自己请教“会的”同学来帮忙,既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语
言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帮助学生学会了
怎样做人,把“教书育人”又真正落实到了课堂教学的实处,
何乐而不为?
2、可知道可不知道的,让学生自行提问自行试着回答
这类问题是在完成课程标准任务的前提下,为了巩固、
拓展和提升所学知识而精心设计的。

一篇课文学完之后,也
即在布置学生进行练习之前,我一般都要花3到5分钟的时
间解决“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这样的问题提出之后,先让
其自己试着回答,然后引导并鼓励大家一起讨论交流,有价
值的问题,我会一直追问到找到问题的答案为止。

如,我在本期执教完《钓鱼的启示》(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
五年级上册)一文后,当我抛出“你们还有什么问题”的问
题时,一同学马上举手:“老师,文中父亲说的‘道德只是
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这句话有问题。

既然已经知道甚至分清了‘是’与‘非’之后,我觉得实践
起来就不难了。

要说‘实践起来难’应该难在还没有分清
‘是’与‘非’的时候或之前。


这问题很有探讨的价值,我当堂给予肯定,所以,我立
即“兵分两路”:认为“明辨是非之后,实践起来仍很难的”一组;认为“明辨是非以后,实践起来不难的”一组。

结果
在分组时,我就惊奇地发现:平时自觉遵守规章、行为较文
明的同学(大部分是女生)都觉得明辨是非之后,实践起来
就不应该觉得很难;觉得实践起来很难的另一组同学(大部
分则是男生),且都是平时行为不够规范、克制能力比较弱
的同学。

这一组的人数占据了全班人数的过半。

分组后,我
让其说明理由,他们个个都“理由十足”,说得“头头是道”。

这个问题的探讨,既巩固、拓展和深化了课文的主题,从学习语文角度而言,学生又得到了一次语言实践的机会,
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生活实际问题”啊!
如果没有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会这样追问:(学完
课文之后)你们想用怎样的办法(即设置怎样的题型和题目)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然后让学生自问自答,答不完整的让
大家一起讨论完成。

接下来让学生完成同学们自行合作编制
的巩固作业题。

3、完全可以不知道的,让“会的”同学作答
学生完成作业之后,或者干脆就在作业题的最后一题设
计这样一道“选做题”,让“会的”同学去试着回答,让学
有余力的同学作更加深刻的思考,这既是让“优生”能够
“吃饱”的举措,同时,也是增加其思维含量、培养学生养
成独立思考习惯,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不可缺少
的一个环节。

比如,针对《钓鱼的启示》学生自行提出的问题讨论之后,我就另行增加了这样一道题:你认为“明辨是非之后,
实践起来仍很难”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那你以
后可要想方设法克服自身的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毛病。

你认为“明辨是非之后,实践起来不难”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你已经是一位能自觉守纪,信守承诺的好孩子了。

希望将来,你能够一如既往。

这类问题的设计应该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

既要有内容深度含义理解的成分,也要有语文知识的渗透;既要有语言的积累,更要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即使学生答不上来,也无妨。

总之,把握好了课堂中的问题设计,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因此,每位任课教师必须在课前认真备好课,做好充分地准备,才能打好胜仗。

熊广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