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中所有文言文复习归纳[超全]

人教版初中所有文言文复习归纳[超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归纳一.看拼音写汉字或注音:舜(shùn) quǎn(畎)亩傅(fù)说(yuè) 胶gé(鬲)叔áo (敖) 百里xī(奚) 空fá(乏) 行拂(fú)乱动心忍(rèn)性曾(zēng)益拂(bì)士二.词语练习:(一)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写出原字并解释。

1、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

2、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弼4、困于心,衡于虑“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二)解释一词多义:1.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意愿)。

法家拂士“拂”同“弼”,辅弼。

2. 于是人也给。

征于色在。

(三)重点词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代词,这些。

今动词,表判断。

也:这个词用在前半句的末了,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

人恒过..:经常犯错误。

苦其心志:使他的心痛苦。

劳.其筋骨:使……劳累。

饿.其体肤:使……受饿。

空乏..其身:使……缺乏。

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困.于心:使……困惑所以:用这些办法。

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征验于颜色。

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

而后喻.:了解。

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入.:在里面。

指国。

出.:在外面。

指国外。

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

指外国侵略。

三.翻译句子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2.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管夷吾举于士,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叔敖从海边被举用,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

3.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责任交给这些人。

4.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使他的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不顺利。

5.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6. 人恒过,然后能改。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7.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憔悴枯槁表现到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8.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威胁,这样的国家经常会灭亡。

(三)、按要求默写:1. 孟子认为,人要成才担任治国重任的前提条件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 .论述艰苦磨炼益处的话: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 说明国无忧患易遭灭亡,可用“生于忧患”来激励自己,在自处顺境时,应用“死于安乐”来警戒自己。

4.全文的中心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5.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积累练习:1.这篇课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是先儒家学派的著作,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是孟子和他的门人弟合著的。

2.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

孟子为战国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后世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的基本主是“民为忠,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和“性本善”的人本思想。

3.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 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答:都是在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鱼我所欲也》复习归纳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4分)箪.dān 蹴.cù苟.gǒu 屑.xiè羹.gēng 兼.jiān 勿丧.sāng弗.fú焉.yān 妾.qiè甚.shèn 而.ér 不辟.bì二.词语练习:(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从前。

2、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同“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

(二)、解释画线的词语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通过。

是,指示代词,某种办法。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由此可见、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指示代词,这,这样的。

心,思想。

4.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用脚践踏。

5、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6、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果,假使。

8、贤者能勿丧耳不丧失。

9、舍生而取义者也义:正义或仁义。

10、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11、妻妾之奉侍奉。

12、是亦不可以已乎止,这里是“止儿不为”的意思。

1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的思想,即“义”。

(三)虚词意义和用法⑴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表比较,比)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⑵舍鱼而取熊掌(连词,表并列,不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连词,表转折,却)呼尔而与之(连词,表承接,不译)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连词,表修饰,不译)⑶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连词,表承接,就)得之则生(连词,表承接,就)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连词,表转折,却)三.翻译句子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

2.此之谓失其本心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4.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以有些灾祸我并不躲避。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

6.呼尔而与之。

呼喝着递给人家。

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踩踏过才给人家,讨饭的叫化子也不屑看它一眼。

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优厚的俸禄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仪就接受它。

9.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去做这种事。

10.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现在为了所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优厚的俸禄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仪就接受它。

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四.积累练习: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一书,此书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本文主要论述“舍生取义”的重要性,第一段通过比喻引出中心论点,正面论述义是人的本心;第二段从反面论述不义是“失本心”,从而阐明“义”比“不义”更重要,人应该保持本心的道理。

3.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

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例:人之初,性本善。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尽信书,不如无书。

五.拓展运用1、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2.人生面临着各种选择,学过本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围绕“舍生取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谈。

3.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摆正“义”与“利”的关系?“义”是“利”的基础,守义方可获利。

围绕这个中心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归纳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4分)昳.丽(yì)窥.镜(kuī)寡.人(guǎ)纳谏.(jiàn)谤.讥(bàng)期.年(jī)暮寝.(qǐn)妻妾.(qiè)二.词语练习:(一)、词类活用,找出并说明用法:1、朝服衣冠“服”,名词活用作动词,穿戴。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夸奖。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5、王之蔽甚矣“蔽”,被动用法,被蒙蔽。

(二)、解释一词多义:1、朝燕、、、闻之,皆朝于齐 (朝见)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朝服衣冠 (早上)2、孰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谁)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三)、古今异义,找出并解释其古今意义:1、今齐地方千里方,方圆,周长。

今义,方形。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私,偏爱。

今义,自私。

3、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用比喻、暗示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今义,讽刺,嘲笑。

4、能谤讥于市朝谤,指责别人的过错。

今义,诬蔑,诬陷。

5、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义,第二天。

今义,明天。

(四)重点词语形貌昳丽..君之美也(比不上)..(光艳美丽)徐公不若暮寝..而思之(晚上睡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确)期年..之后(满一年)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三.翻译句子1、不自信倒装句不相信自己。

2、窥镜而自视。

倒装句照镜子看自己。

3、能谤讥于市朝。

在公共场所议论(君王的缺点)。

5、皆以美于徐公。

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6、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跟城北徐公谁美?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所谓战胜敌国于朝廷之。

8、王之蔽甚矣!君王所受的蒙蔽很深啊!9、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能当面指责我国王过错的。

10、徐公不如君之美也。

徐公不如您美。

1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我妻子说我美,是偏爱我啊。

12、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徐公来访。

邹忌仔细端详他,自以为不如。

(三)、理解课文容填写句子。

(3分)1.文中写邹忌相貌美的句子是2.文中写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3.文中写齐王纳谏而达到国大治的句子是四.积累练习: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向整理的《战国策齐策》,题目中“纳谏”的意思是接受规劝。

2.出自本文的成语是:门庭若市。

写出它的反义词门可罗雀。

五.拓展运用1、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2、讽谏的结果如何?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政修明,外安敌国)3.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

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

六.补充“三叠式”与复沓的戏剧结构——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

全文以事件发展的顺序为线索,完整有趣地记叙了邹忌婉词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修明政务的史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