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存在的问题医学模式又叫医学观,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的原则和总的出发
点,是指人们用什么样的观念与方法来看待、研究和处理健康和疾病问题,是对健康、疾病等重要医学问题的总体观,是我们在医学实践中贯穿始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迄今为止,医学模式大致经历了神灵主义、自然哲学、生物医学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等四个时期的演变。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实现了对生物医学模式的超越,该模式认为,人体是由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三者共同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三者共同制约着人的健康和疾病,有时其中某个因素起主导作用,但三者总是相互影响的。
在这种新的医学模式中,健康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即“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疾病和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健康和疾病是一种互相延续的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在此,要维持和促进健康,治疗疾病,除了注重生物因素外,决不可忽视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这就自然要求护理活动是整体护理,即对人体的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护理。
其要求临床医师在了解病人疾病和病史时,应从病人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变化出发,对病人所患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及诊断,从而制订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
提高对病人的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治疗效果。
曾经,我们围绕揭示“生物医学模式”的片面性,强调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积极促进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无疑是功不可没的。
但是,用今天的眼光看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发展的需求,新的医学模式又不能被提出,医学模式的更新表现出越来越大的迫切性。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第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包容性不强。
通过抗击非典,人们不仅深切感受到新的传染病对人类生命健康的严重危害,而且深刻认识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与制约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
与此同时,人们也注意到,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和社会的高速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也逐步暴露其局限性。
特别是它无法体现环境与生态研究的新认识和新成果。
今后,我们需要的很可能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生态医学模式”。
第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存在滞后性。
最近半个世纪正是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大发展的重要时期,而该医学模式却无法体现环境与生态科学的最新成果,致使其审视健康、疾病和医学问题时缺乏时代的高度。
通过非典的警示,人们感到该医学模式不能最充分地反映更深层、更广泛的疾病病因。
第三,该医学模式与包括生命伦理学和生态伦理学在内的现代伦理学发展缺乏内在的联系,因高度、视野方面的原因,它也限制了医学职能和医学目的的拓展。
第四,该医学模式的发展性不强。
它无法体现“人类基因组研究”以来,对生物医学再认识的大趋势。
现代医学模式转变所存在的问题提醒我们,在医学模式转变的问题上,还有很多有待研究,我们应该好好掌握好已有知识,熟悉已有模式的具体情况,然后创新的、实事求是地去完善医学模式的转变,为我国的医疗保健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