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学科“关注人文精神突出表现教学”模式※认识人文精神:所谓的“人文精神”,就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
以人为本,审视人生。
它关注的是,人存在的意义、人格、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等,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的。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向来就有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
人文精神,也是人本教育的核心。
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宗旨目标。
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
将人文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部过程中,会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
关于人文精神,有很多不同的解释。
但是,课标中指出,不管有多少种解释,在我们的美术教育中,有一个任务是肯定的——那就是“让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使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这是我们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
而作为人文学科核心之一的美术学科,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也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
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以及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
所以说,美术教育,是体现人文性质、和人文精神的最好途径。
※审美观念: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以儒、道、禅三者的交融互补而形成的。
从而,确立了以人为本的道德内涵。
以追求真、善、美为道德使命,以道学的“天人合一”及禅学的“梵我合一”、之——“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理念。
(《庄子》)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的敦厚之美。
作为画家,以自然而然的思维方式,去进行绘画艺术的建构。
使中国绘画,在自然与人之间,以“缘物寄情”、“情景交融”的思维模式,将人的情思,注入到自然之中,从而达到“物与我和”、“物我为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中国画讲求“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似与不似之间”,而谋其“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之“传神”、“畅神”的意象思维方式、和意象造型法则。
并以法阐理,以理释法。
融哲学、美学、画学为一体,形成“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这种境界,既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也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天人合一”:就是指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论语》)。
它不仅仅是现代小区里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还是,人对自然万物的一种敬畏、顺应、和一种默契。
中国人讲究变化,有“一日九变”之说。
这种变化达到的境界是——“神于天、圣于地”。
这就是中国人的人格思想。
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空间,任你自由翱翔。
决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
能够在这块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上的拓展。
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但不是理想主义者。
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但不是现实主义者。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人的意义与天、地一样。
天、地、人并称为三才。
在孔子看来,人是值得敬重的。
也是应该自重的。
我们有一些老师,声色俱厉地经常指责学生,不该如何如何,应该怎么怎么,那就是说,他没有达到那种境界。
教师,应该平和的与学生商量,让其明确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
这种从容不迫的气质、和谦抑的态度,其实,就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表现教学”的涵概:“造型·表现”是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美术学习的四大学习领域之一。
“表现”一词,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符合人性的发展。
因为,人性的发展是通过自我表现的过程来完成的。
包括个性、自信心、创造力等人格心理的形成、与建立。
所谓的“表现教学”,就是以学生的自我表现为核心。
突出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表现。
即“美术活动表现”。
它是指学生通过美术创造活动来传达情感、观念、和意义的过程。
是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及要素,表达个人的内心意识,情感感受和思维过程的过程。
是把自己内心无形的想法、体验和情绪等心理因素,转换成一种外在的可视的形象或视觉符号,使其独立思想和个性,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与肯定。
它包括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的能力等方面的自我表现。
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指导下,自觉地支持、掌握自己的发展过程。
教师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以最大的表现空间,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设计、自主质疑、自主尝试、自主感悟、自主评价、自主反思、总结、自主调控、完善等一系列的自主实践活动,来实现高效的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
这个自主发展不是学生单方面的学习态度,而是教学双方在新的理念指导下,师生高度协调统一的一种新型的组合。
学生主体的自主作用,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始终,他们经历了“为什么学——学什么——应该学到什么程度——应该怎样去学——学得怎么样——是怎样学的——怎样学得会更好。
”这样,学生通过课堂的交流、研讨、发现、尝试、创造等活动表现,来达到自主认识、体验的合理结合。
※表现教学的基本特征:(1)表现教学,核心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表现和自主发展。
它是通过一系列的美术自主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学生的自主作用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2)表现教学,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
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与他人互动,与环境互动,与人类的文化互动,达到自身发展的目的。
(3)表现教学,它以人为本,承认儿童的个性差异,尊重、爱护和扶持学生天生的生命冲动、和原始表现。
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唤醒自我表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促进其主体人格的形成。
(4)表现教学,它把学生的任何绘画痕迹,都看作其情感运动的轨迹。
甚至乱糟糟的线条、图象等等,都视为是学生内心活动的真实表现。
并启发学生,在观察、和表现对象的同时,不要受到对象固有的形和色的影响,要加入自己的想法,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来抒发、表达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
使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一种不寻常的审美活动。
同时,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
(5)表现教学,它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充分合理的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愿望。
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规划学习程序、探索学习方法、实施学习计划、突破学习障碍、攻克学习难关、完成更深层次的探索与训练,回顾反思,总结经验和分析自主发展的实际等等。
——即教师的导趣、导向、导法、导控、导思和导境。
※表现教学的基本模式操作要点:※基本结构:1、定向导入、激情引趣。
(导入)2、领悟认知、质疑解难。
(新课)3、尝试操作、自主表现。
(创作)4、陶冶情操、提高审美。
(赏评)5、反思总结、巩固升华。
(小结)※具体模式操作要点:1、定向导入、激情引趣。
(导入)即是学生明确课题及学习任务的开始。
兴趣,是美术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
也是主体参与的重要策略。
主体参与的热情与动力皆源于兴趣,它可以使主体参与活动的过程,持久、深刻。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新闻、笑话、迷语、游戏、音乐、录像、电影、电视、欣赏范作等,各种教学方式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景和氛围,培养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力,并通过听、看、想、说等活动表现,从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和兴趣上切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升华至人文精神。
并从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和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如:《手形的联想》手是我们人体的主要部分之一啊,它不仅可以传情达意,更能完成许多创造性的学习、工作、和劳动啊。
教师,以一首儿歌“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
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点评作品等审美活动,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的小手不仅漂亮,而且,还能用手示意(如:握手、打手势、表演手影、手语等)、交流和传达感情啊。
还能神奇地创造出许多的社会财富。
使学生深深感到自己的双手多么重要,美丽的未来也需要他们这一双双的小手去创造。
于是,同学们纷纷畅所欲言。
——“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大脑,为家乡的未来建设出一份力!”等等。
孩子们稚拙人文情感、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了出来。
2、领悟认知、质疑解难。
(新课)这是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和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
也是师生互相沟通、启发、共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其中的乐趣、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过程。
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用观察、感受、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交流。
学生通过听、看、想、说等活动表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学会创造性运用美术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感情的方法,并进行大胆的自主表现。
3、尝试操作、自主表现。
(创作)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大胆的自我表现的学习过程。
也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促进个性发展的过程。
教师要给学生的发展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条件,提供必备的训练时间与表现机会。
引导学生主动收集信息,展开想象,发散其形象思维,尝试、探索各种造型方法,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独特表达性。
创造性的运用美术语言进行合作、交流和自由表现。
更需要直觉领悟和灵感来进行艺术创作,使其作品更具有情感化、个性化和艺术化。
这也正是人文学习所需要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即:在学生创作的前期,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和想象,按照一定的美学法则、巧妙地运用美术语言,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1)、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遵循美术的审美规律与法则,通过比较、讨论、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方法,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
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2)、以各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影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等方式,增加学生对直观形象的感受。
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
让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加强人文关怀。
(3)、帮助学生开发自身的潜能,学会分析、整合、解决问题的思维技能。
展开丰富的想象。
从探究的过程中去获得知识,把握美学法则、审美规律、美术语言、表现技能技巧等。
使其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合作交流、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
并鼓励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太度,体验成就感,领悟人生之哲理。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这个“美学法则”,去指导学生创作,学生也只有按照这个美学法则和审美理念去创造,才能真正的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为此,学生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智慧、美、爱、以及自由等等人文特征,都能内蕴于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